基本信息
书名: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
定价:48.00元
作者:王子东,邵黎歌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222656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的主要读者群为初、中级环境工程职业技术人员。采用问答的形式。每一分册知识点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只把读者必需的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术与技能提炼出来;每个问题的解答则尽量做到准确、精练、通俗易懂。
本套丛书可作为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的培训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实用的角度着手,汇总了水环境监测和分析中的各项技术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水质标准、监测方案的设计,也包括水样的采集、储运、预处理、水样物理性质、非金属无机物、金属化合物、有机物的测定,还包括生物监测、底质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检测等综合性监测,同时还介绍了常用水质监测仪器的操作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查阅性强。可供从事水质保护和监测的环保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于在校学生、在职人员培训时参考,还可供环保业余爱好者、宣传工作者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位在水处理厂工作的技术人员,日常工作涉及到大量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坦白说,在这之前,我更多的是依赖经验和一些基础的仪器操作手册。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系统地梳理了水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从采样前准备、现场操作规范,到实验室分析的各种仪器原理、方法选择,再到最后的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分析仪器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列出技术参数,更深入地讲解了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比如,关于COD(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书中不仅提到了常用的重铬酸钾法,还对比分析了高锰酸盐指数法的优劣,并对不同样品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让我对我们平时使用的仪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和处理一些异常的检测结果。此外,书中关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够更科学地评估我们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以及整体水环境的健康状况。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深度都非常符合我的工作需求,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评分我是一名环保志愿者,参与社区的水环境保护活动已经有好几年了。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关于水质的问题,但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去深入探究,只能依靠一些简单的目测或者偶尔的专业人士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们团队的知识空白。它用非常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水体中各种常规监测指标的意义,比如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等,并解释了这些指标偏高或偏低可能意味着什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监测和评价的部分,它清晰地解释了蓝藻水华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通过监测叶绿素a、氮磷含量来判断水体是否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这让我们在开展河道巡查和水质科普宣传时,能够更有底气,也更能准确地向居民解释水质变化的原因。此外,书中关于水样保存和运输的要求,也让我们在实际采样时能够更加规范,避免因为操作不当导致数据失真。虽然我们团队可能无法进行复杂的实验室分析,但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监测报告,也能更有效地与专业机构沟通,为保护我们社区的水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自从开始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我就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水环境监测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好书。这本《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简直是我的“及时雨”。它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化学分析,更是将物理监测、生物监测以及现代化的遥感、GIS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阐述,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监测体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水质模型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深刻。它介绍了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来预测水体污染扩散趋势,评估不同治理措施的效果,这对于制定科学的水环境管理策略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对一些先进的监测仪器,如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在线监测设备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水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这让我认识到,未来的水环境监测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总而言之,这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前沿,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前瞻性的思考,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构建完整水环境监测知识体系的优秀著作。
评分这本《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水”的百科全书,它以一种非常严谨又极富吸引力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去理解、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水体污染成因和归宿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污染物,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它们是如何进入水体,在水体中经历了怎样的转化和迁移,最终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何种影响。比如,关于重金属污染,书中详细介绍了铜、铅、汞等常见重金属的来源、在水中的形态变化以及生物累积效应,这让我对饮用水安全有了更深的警惕,也理解了为什么日常的监测如此重要。再者,书中关于各种新兴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如内分泌干扰物、微塑料等,让我看到了水环境监测的前沿发展方向,虽然我目前的工作暂时不涉及这方面,但了解这些信息,无疑能够拓展我的视野,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赞叹,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的水质检测,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水质问题一直很关注的普通市民,我原本只是想了解一下家里附近那条小河的水质到底怎么样,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干净”。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一点一点地揭开了水体监测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采样方法的部分,以前总觉得采集水样很简单,随便拿个瓶子去河边舀就行了,看了才知道,原来不同的监测目的、不同的水体类型,对采样的方式、频率、深度都有讲究,甚至连采集的容器材质都可能影响结果。书中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种采样工具,什么采水器、滤膜、保存液,看得我目不暇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列举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某年某地由于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监测手段发现并追溯源头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能拿着工具,像个小侦探一样去探究水体背后的故事了。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一开始会有点挑战,但作者很贴心地给出了注解,并且解释得很生动,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慢慢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水环境监测”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科学术语,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