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 家书
定价:458.00元
作者:许江,杨参军,井士剑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503156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画册为油画系“十二五”规划的社科项目,“油画系创作教学研究工程”的重要部分。辑入2017年度中国八所高等美术院校和国际院校绘画作品,选出410幅油画作品,并由工作室导师进行教学点评。全面展示当前高等艺术院校教学创作的新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书中的一些句子。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故事,更是一种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我喜欢书中那种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它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而是以一种更加真诚和直接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交流。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如何在挑战与困境中寻找突破,以及如何在创作中实现自我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艺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生活,如何思考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艺术类书籍,不应该仅仅是提供知识,更应该激发思考,甚至引发情感共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艺术术语,也没有进行空洞的理论分析,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而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艺术家们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和转变的描绘,这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显得更加立体和有层次。它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是呈现了作品背后的“人”,以及“人”与时代、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加入到这场关于艺术的深刻探讨之中,我的观点,我的感受,都在随着书中文字的展开而不断变化和深化。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看见”艺术的全新方式。以往我阅读艺术类书籍,往往是围绕着某个流派、某个时期或者某个艺术家的生平展开,感觉像是隔着一层玻璃在观察。而这本书,却像是拉近了距离,让我得以窥见艺术家们在创作之外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和挣扎。它没有过分强调技法或者理论,反而更多地聚焦于艺术家们作为“人”的维度,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回应社会,以及如何在创作中找到自我。这种细腻的笔触,让那些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艺术形象变得鲜活而真实。尤其是书中对艺术家们创作灵感的来源,以及他们在面对瓶颈时的心路历程的描绘,让我深受触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家的指南,它鼓励我,也鼓励所有热爱艺术的人,去深入挖掘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勇敢地表达那些独一无二的感受。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远不止于艺术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对于“创作”和“表达”的理解。我们常常习惯于将艺术家神化,认为他们拥有天生的才华和不可企及的灵感,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背后付出的努力、坚持,以及那些同样会遭遇困惑和挑战的时刻。这种真实性,反而让我觉得艺术离我们更近了。书中对艺术家们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选择和取舍的描写,非常细致,也很有感染力。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熟练,更是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投入。读这本书,就像与几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对话,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考,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和力量,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人心。这种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艺术类书籍中难以找到的。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艺术”这个词的内涵,以及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和演变。翻阅了市面上不少与艺术家相关的书籍,希望能找到一些启发,但很多作品似乎都停留在对艺术家创作过程的简单罗列,或是对作品进行学院派的解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渴望看到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话,一种能够触及艺术家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与时代、与社会产生连接的方式。这本书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更具个人化、更具文本性的视角,而非仅仅是纯粹的视觉呈现。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艺术家们独特的精神空间,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捕捉灵感,如何将内心的感受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表面的光鲜所吸引,而忽略了艺术背后那些更为沉重、也更为珍贵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寻常的切入点,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艺术,去感受艺术家们的生命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