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故事里的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无论你是一名公司员工,还是政府官员,或是企业领导人等,都不可避免地会被“经济”所“挟持”,因为你要生存,就必须与他人发生经济利益关系,你绝对不可能置身“经济”之外。可以说,经济学能够解决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谁,离开了经济学,都将寸步难行。例如,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吃、穿、用的费用,交通费、物业管理费、手机电话费、煤气水电费、孩子上学的费用、人情往来的费用、房贷等,这些生活成本逼得你一天都不敢懈怠,你不得不为生活疲于“算计”。为了能“算计”更明白一些,也让自己的生活轻松一些,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点经济学知识。那么,什么是经济学呢?简单地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调配资源”的学问。为什么需要“调配资源”?其本质就是“资源稀缺”,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而满足这种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无限”和“有限”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经济学就是为更好地调和这种矛盾服务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
1.棘轮效应: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
2.节俭悖论:理性消费的积极意义
3.机会成本:在鱼和熊掌之间选择
4.囚徒困境:避免两败俱伤的选择
5.边际递减:让人生厌的杰米扬的汤
6.智猪博弈:做一头聪明的小猪
7.正和博弈:团结才是力量
8.心理账户:金钱没有贵贱之分
9.斗鸡博弈:狭路相逢时,勇者胜还是智者胜
10.家庭预算:有备才能无患
第二章 提高身价的经济学
1.马太效应:积累更多的财富优势
2.稀缺效应:让自己不可替代
3.诚信效应:诚信就是财富
4.蘑菇定律:坚强走过黎明前的黑暗
5.品牌效应: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6.注意力经济:酒好也怕巷子深
7.比邻而居:穷也要站到富人堆里
8.内卷化效应:别让生活在原地踏步
9.木桶效应:加长自己的短板
10.比较优势:发现并放大自己的优势
第三章 市场交易中的经济学
1.消费者剩余:如何让顾客更开心
2.朝三暮四:效用往往比价值更重要
3.信息效应:不做井底之蛙
4.禁果效应:让顾客主动购买的理由
5.策略欺骗: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6.价格歧视:小心被商家占了便宜
7.信息不对称:买的总是没有卖的精
8.羊群效应:理性消费不跟风
9.免费午餐:吸引顾客的诱饵
第四章 高效管理的经济学
1.鲶鱼效应:忧患意识激发出活力
2.规模经济:做大然后才能做强
3.压力效应:有压力才有动力
4.制度效应:制度的力量
5.二八定律:办事情要抓关键
6.帕累托最优:对资源进行最佳配置
7.奥卡姆剃刀:简单就是美
第五章 国计民生中的经济学
1.CDP:经济活动的核心和陷阱
2.汇率:为什么能喝到免费的啤酒
3.税收: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4.产权: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5.通货膨胀:筐比筐里的钞票值钱
6.长尾理论:小需求能催生出大产业
第六章 投资理财中的经济学
1.储蓄:最稳妥的理财方法
2.复利:让财富快速增长
3.股票:玩一场风险游戏
4.基金:把钱交给理财专家最省心
5.保险:给未来提供一份保障
6.博傻理论:别做那个最大的笨蛋
精彩书摘
两天之后,受骗的郑堂却作出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在家中摆了几十桌大宴宾客,遍请全城的士子名流和字画行家赴会。酒至半酣,郑堂从内室取出那幅假画挂在大堂中央,说道:“今天请大家来,一是向大家表明,我郑堂立志字画行业,绝不会因此打退堂鼓;二是让各位同行们见识假画,引以为戒。”待到客人们一一看过之后,郑堂把假画投入火炉,8000两银子就这样付之一炬。郑堂的烧画之举再次轰动全城。
第二天一大早,那个本已销声匿迹了的龚智远早早来到郑堂的字画店里,推说是有要事耽误了还银子的时间。郑堂说:“无妨,只耽误了三天,但是需加三分利息。”铁算盘一打,本息共计是15240两银子。龚智远昨夜已得知自己的那幅画被他烧了,所以有恃无恐地要求以银兑画。郑堂验过银子之后,从内堂取出一幅画,龚智远冷笑着打开一看,不由得头晕目眩两腿发软,当下就瘫倒在地。
原来,郑堂依照赝品仿造了另一幅假画,而烧掉的是自己仿造的假画。
郑堂的策略欺骗之所以能奏效,在于他将计就计,反过来运用自己的策略,请骗子龚智远人瓮,龚智远反倒成了傻子。这里的关键在于为了赢对方而自愿增加自己的行动步骤,甚至付出暂时的代价以诱敌深入。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十分庞杂,真信息、假信息叠加在一起,即使是理性经济人也无从分辨。在博弈过程中,博弈的参与者所发出的信息往往并不真实。比如说市场中的买方,因为怕自己得不到商品的真实信息而吃亏,面对纷繁的信息来源,必须运用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来作决策。比如,你要买一件价格比较贵的羽绒服,就需要鉴别真假。当你正在犹豫要不要买时,老板有可能将他进货的发票在你面前晃一下,以表示这是正品,并且表示这样的价格他已经是在亏本出售。实际上这只是虚晃一招,他压根儿不会让你看到发票的真实信息。所以,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
前言/序言
无论你是一名公司员工,还是政府官员,或是企业领导人等,都不可避免地会被“经济”所“挟持”,因为你要生存,就必须与他人发生经济利益关系,你绝对不可能置身“经济”之外。
可以说,经济学能够解决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谁,离开了经济学,都将寸步难行。例如,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吃、穿、用的费用,交通费、物业管理费、手机电话费、煤气水电费、孩子上学的费用、人情往来的费用、房贷等,这些生活成本逼得你一天都不敢懈怠,你不得不为生活疲于“算计”。为了能“算计”更明白一些,也让自己的生活轻松一些,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点经济学知识。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呢?
简单地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调配资源”的学问。为什么需要“调配资源”?其本质就是“资源稀缺”,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而满足这种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无限”和“有限”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经济学就是为更好地调和这种矛盾服务的。
最通俗的解释是,经济学是一门在现有条件下帮助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学问。这样看来,它是一门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的学问。对个人来说,经济学可以帮助你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对家庭而言,经济学可以指导你更正确的投资理财;对政府而言,经济学可以用来制定国家的经济政策。
为了让经济学更好地为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服务,你必须马上去做的,就是学点经济学。
可是,在很多人看来,经济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问,需要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读懂。这也是很多人对经济学望而生畏的原因。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学习经济学,我们编写了本书。本书的特色之一就是将一些看似艰深的经济学原理融人各种有趣的故事当中,通过一个个活泼生动的故事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此引导读者领略经济学的魅力和智慧。
20世纪,曾有一位全球知名的社会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说书人”讲故事的世纪!今天看来,此言不虚。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用讲故事的办法在大众中推广经济学知识,是一种最可行的方式。事实上,西方的《圣经》为什么能长久地深人人心,靠的就是里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本书便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读者,其实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事实上,经济学本来就是简单的,它只是为了解释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才产生的,而每个人本身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或客体,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从经济学中学到一些东西。
即使你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那也没有关系,只要用心阅读本书中的故事,完全有能力领悟经济学的智慧,理解经济学的真谛。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如果能让读者通过这本书领略到经济学的魅力,并且让未来的生活过得更幸福、快乐,那将是我们的最大欣慰!
好的,这是一份为一本名为《故事里的经济学》的书籍量身打造的、内容详实且不提及该书本身的图书简介: --- 书名: 迷雾中的罗盘:洞察现代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作者: 艾萨克·林顿 出版社: 寰宇智库出版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简介 世界是复杂的,但驱动它的核心原理却常常隐藏在日常的喧嚣之下。 《迷雾中的罗盘》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份献给所有渴望穿透商业表象、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行机制的读者的指南。本书作者艾萨克·林顿,以其深厚的跨学科研究背景,巧妙地将历史的演进、心理学的洞察、社会学的结构与前沿的科技发展融为一体,构建了一套解析现代商业与社会变迁的全新框架。 我们每天都在做决策:投资、消费、就业、创业。这些看似孤立的个人选择,汇聚起来便塑造了宏观的经济格局、市场的起伏乃至国际关系的走向。然而,真正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驱动力,需要超越简单的供需曲线,深入到人类的非理性、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系统性的反馈循环之中。 本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带领读者完成一次深入“底层逻辑”的探寻之旅。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手与被忽略的摩擦(重塑市场认知)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常假设市场是完美和高效的。林顿在本部分中,着重解构了这种理想化的图景,聚焦于“摩擦力”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信息鸿沟与信号失真: 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反而更容易被误导?本书深入剖析了信息不对称如何催生出诸如“柠檬市场”效应的现实困境,并探讨了数字平台如何利用算法放大或缩小这种鸿沟。从金融市场的内幕交易到日常的消费选择,林顿阐明了“谁知道什么”如何决定了“谁赚取了利润”。 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 为什么有些技术或商业模式一旦占据主导地位,就难以被更优的替代品颠覆?本章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生态以及标准制定的历史案例分析,揭示了“锁定效应”如何将一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锁定在次优的路径上,解释了创新与既得利益之间的长期拉锯战。 边缘的冲击: 市场通常关注中心的大玩家,但真正的变革往往来自边缘地带。本书详细考察了“长尾理论”在数字经济中的演变,以及看似微不足道的初创公司或非主流群体,如何通过累积的微小创新,最终对核心产业结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性、群体与非理性驱动力(超越理性经济人假设) 现代商业的驱动力并非仅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林顿转向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前沿发现,揭示了人类的偏见、情绪和群体心理如何系统性地影响经济决策。 损失厌恶与风险感知: 阐述了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超同等收益带来的快乐感这一核心心理机制,并分析了它在投资泡沫和恐慌性抛售中的作用。通过对赌局和保险市场的对比研究,展示了这种非对称反应如何被市场操纵者所利用。 社会认同与模仿的威力: 群体行为的传染性是理解时尚、品牌追捧乃至资产价格波动的关键。本书探讨了“羊群效应”在金融危机中的放大作用,以及社交网络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社会证据”,塑造消费潮流,甚至是政治舆论。 拖延的成本与即时满足的陷阱: 探索了“时间偏好”在个人财务健康与企业长期战略中的影响。为什么“现在就获得回报”的诱惑力,使得人们对复利增长的长期价值感到麻木?作者提供了应对内部时间折扣偏差的策略性思考。 第三部分:系统、网络与涌现的复杂性(结构的力量) 经济系统是一个高度互联的网络,单个参与者的行为相互影响,从而涌现出宏观层面不可预测的复杂现象。本部分着重于网络结构和反馈回路。 网络效应的几何级数增长: 分析了价值随着连接数量的平方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增长的特性。从电话网络到应用程序生态系统,理解“网络效应”是把握现代科技巨头兴衰的关键。本书也探讨了负面网络效应,例如网络拥堵和信息过载。 反馈回路与临界点: 详细剖析了正反馈(如通货膨胀螺旋、技术标准的自我强化)和负反馈(如市场自我修正机制)如何共同作用。识别系统何时可能达到“临界点”——那个使系统从稳定状态突变为混乱或新秩序的关键阈值,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所在。 脆弱性与韧性: 在高度优化的全球供应链中,效率往往以牺牲冗余为代价。本书通过近年来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案例,论证了过度集中化带来的结构性脆弱性,并提出了构建更具韧性的、分布式系统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权力、规则与看不见的边界(制度的塑形) 市场并非在真空中运行;它被法律、政治和文化边界所塑造和约束。本部分关注制度环境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影响。 产权的演化与激励结构: 探究了清晰、可执行的产权制度如何激发长期投资和创新,以及模糊的产权界限如何滋生寻租行为和资源浪费。从土地所有权到数字知识产权,制度设计是经济活力的生命线。 监管的悖论: 监管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公众,但过度或不当的监管可能扼杀创新,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作者剖析了“监管俘获”现象,并分析了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中,监管滞后性带来的伦理与经济挑战。 全球化的重塑: 探讨了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如何重塑贸易流向和资本配置。本书审视了从自由贸易到“友岸外包”的思维转变,评估了国家安全考量如何日益凌驾于纯粹的经济效率之上,并分析了这种结构性变化对未来全球财富分配的深远影响。 --- 《迷雾中的罗盘》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思维工具,帮助读者超越日常的新闻头条,看清支撑我们现代生活的深层力量。无论你是企业家、政策制定者,还是仅仅想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选择的普通人,本书都将为你提供清晰的方向感和洞察力,让你不再是经济浪潮中的被动漂流者,而是能够预判风向、把握航向的驾驭者。 这是一本关于理解世界如何运转的深度解读,而非关于预测明天股价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