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9787534050497

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97875340504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永怡 著
图书标签:
  • 潘天寿
  • 绘画
  • 中国画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作品分析
  • 绘画技法
  • 艺术欣赏
  • 美术
  • 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0497
商品编码:296282840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

定价:60.00元

售价:43.8元,便宜16.2元,折扣73

作者:陈永怡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340504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近现代艺术巨匠潘天寿先生的数幅经典作品为切入点,从每一件具体的作品中提炼出一个值得欣赏的关键词,并结合相关作品加以解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图解方式,让大家在欣赏名作的同时,理解中国画的表现特点、审美趣味和格调境界。


内容提要

本书以潘天寿先生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分别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解读分析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以使大家理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掌握欣赏中国画的基本门径,并领悟中国画所强调的境界和格调究竟为何,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永怡: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史、近现代书画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曾主编《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集》《潘天寿写生研究展图集》《象外:中国画的写生观及其表现方式》等。


文摘











序言



丹青之境,笔墨风华: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研究(暂定名) 本书导言:时代的回响与艺术的革新 自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内忧外患,思想激荡。传统美学体系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冲击,艺术领域如同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礼与重塑。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学养和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勇敢地走上了革新之路,共同铸就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辉煌篇章。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中,那些承上启下、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师及其核心创作理念,重点关注他们在水墨画、油画、版画等不同媒介中,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东方意境与西方写实技巧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和个体独特风格的艺术面貌。我们将通过对多位关键人物的个案研究,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艺术演进脉络,揭示他们如何应对“为人生而艺术”与“为艺术而艺术”的世纪难题,以及他们为中国美术教育和理论体系留下的宝贵遗产。 第一部分:从传统中走来——海派与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 本部分将聚焦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地域性画派中率先进行变革的群体。他们既是传统文人画的继承者,更是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养分的先行者。 海派的兼容并蓄与都市气象: 以吴昌硕为代表的上海画派,其艺术核心在于“金石入画”。我们探讨吴昌硕如何以大写意的笔法,融合碑学、金石篆刻的雄强之气,一扫晚清画坛的柔靡之气,开辟了阳刚、浑厚的审美取向。进一步研究他如何影响了后来的花鸟画,使其从单纯的文人雅玩,转向对生命力的直接赞颂。同时,关注其门人如吴大羽等人在艺术教育和抽象探索上的早期实践。 岭南画派的“折衷”之道与写生精神: 岭南画派作为最早面向世界的中国画派,其重要性在于“融汇中西”。本章将详细分析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三位代表人物,如何借鉴日本“新画”的晕染技法和西方光影观念,改造中国画的皴、擦、点、染。重点考察他们如何通过对异域花卉、走兽的描绘,打破传统文人画的题材局限,赋予作品强烈的写实感和时代气息,尤其是在表现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方面的尝试。 第二部分:北派的坚守与重塑——学院教育的奠基 随着清末教育体制的崩塌与民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美术教育机构的建立成为艺术发展的关键节点。本部分将聚焦于以中央大学、北平艺专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北方画派的风格倾向。 徐悲鸿的“素描为基”与中西融合的实践: 徐悲鸿的艺术思想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本书将详细梳理他从法国学习油画的经历,以及他提出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深入分析他标志性的奔马形象,探讨这种形象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重点分析他如何将西方解剖学、透视学融入中国画,特别是其人物画中对传统人物画笔墨的改造,力图在形神兼备之外,注入现代的力度与深度。 林风眠的“意象”与“湖畔派”的探索: 与徐悲鸿的“写实”路径不同,林风眠走上了一条更为内敛和抒情的现代之路。本章着重探讨他从法国留学归国后,在杭州艺专推行的“中西调和”方针。分析其作品中强烈的形式感、平面化的构图、以及受到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影响的色彩运用。研究他如何通过对传统皮影、民间艺术的借鉴,提炼出具有现代意味的“意象”,构建起一个既东方又现代的梦幻世界。 齐白石的“大写意”的成熟与普及: 齐白石是承接吴昌硕的代表人物,但他的伟大在于将传统大写意推向了更为平易近民、充满生活情趣的境地。本节将分析他如何将乡土经验、民间趣味融入到虾、蟹、瓜果的描绘中,形成“红花墨叶”的独特风格。探讨其艺术的“拙朴”之美,如何为日后学院派教育提供了一种超越纯粹写实的、更富生命力的表达范式。 第三部分:时代的巨擘——水墨语言的深度挖掘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一批艺术家将目光重新聚焦于水墨语言本身,试图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完成更深层次的语言革命,使水墨画适应更宏大的叙事和更强烈的表现需求。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与对古法的集大成: 张大千的一生是巡游历史的艺术旅程。本部分将梳理他早年对石涛、八大山人、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究,分析其如何通过对古人笔墨的“拆解”与“重构”,最终在晚年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重点分析“泼墨泼彩”技法的形成过程、其与传统没骨法的关系,以及这种技法如何在抽象的视觉效果中,依然保持对山川大地的东方哲思的表达。 傅抱石的“抱石皴”与山水画的革新: 傅抱石的成功在于他敢于打破传统山水画中程式化的笔墨藩篱。本章将详述他如何从金石入画转向对笔墨韵律的探索,尤其侧重于“抱石皴”的独创性——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蓬勃生命力。研究其作品中对光影的处理(如“金石光”),以及如何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以现代的、富有动感的笔触加以重新演绎,使山水画摆脱了文人清赏的格局,具有了史诗般的感染力。 第四部分:跨界与探索——油画与版画的本土化进程 近现代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源于油画和版画等外来画种的本土化实践。 中国油画的早期拓荒者: 本章将聚焦于第一代留洋学习油画的艺术家,如李毅士、潘文石等,他们如何将西方写实油画引入中国艺术教育体系。重点分析他们在早期作品中,如何努力在严谨的西方造型体系下,融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例如色彩的克制与对人物神态的捕捉。 版画的力量:民众的号角与艺术的匕首: 版画作为一种易于复制和传播的艺术形式,在社会变革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动员作用。本节将分析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以及从苏联引进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中国版画的深刻影响。重点关注如李桦、黄永玉等版画家,如何将版画的黑白对比、刀法力度,转化为对时代苦难的深刻记录和对理想的呐喊,实现艺术的社会担当。 结语:未来的图景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艺术巨变的宏大框架。这些艺术大师们,无论采取何种路径,其核心目标都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艺术找到一条既能立足于本土文化根基,又能与世界艺术思潮对话的未来之路。他们的探索,为当代艺术的多元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石。本书对他们的梳理与评价,力求客观、深入,展现其艺术成就的复杂性与历史必然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潘天寿先生的名字,在我的知识体系里,一直与“大师”和“气魄”这两个词紧密相连。我了解到他是一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也充满了阳刚之气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成就,不只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位画家”的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生涯,包括他的创作历程、思想演变,以及他对中国画坛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他的作品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是不是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怀?是不是他独特的笔墨语言,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不屈的精神?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潘天寿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艺术精神。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中那种“虚实相生”的哲学境界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绘画中,如何通过看似留白的“虚”来烘托出“实”的意境,这是中国画独特的魅力所在。潘天寿先生的作品,我总觉得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他的画,看似简洁,但往往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好像画面之外还有无限的空间。我特别好奇,他是如何做到在有限的画面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的?这本书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他的作品,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分析他的构图方式、笔墨的运用,以及这些技法背后所体现的东方哲学思想。比如,他大胆的变形和夸张,是如何与传统的“应物象形”原则相协调的?他如何处理画面中的大小、疏密、虚实对比,从而达到一种平衡而又充满张力的视觉效果?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理解潘天寿先生在“虚实相生”的艺术探索上所达到的高度,那将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学习体验。

评分

最近在学习水墨画的技法,尤其是如何处理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笔触的运用。潘天寿先生的笔墨,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力透纸背”的典范,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同时又不失韵味。他的墨色变化极其丰富,但又恰到好处,总能营造出一种厚重而又灵动的效果。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他处理墨色和笔法的具体心得。例如,他在处理石头、花朵、鸟类等不同题材时,所运用的墨色和笔触有何不同?他是如何做到在简洁的笔触中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生命力的?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技法解析,通过作品中的细节,来展示潘天寿先生是如何将传统笔墨技法推陈出新的。了解这些,对于我自己的水墨画创作,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启发。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潘天寿先生艺术的“敲门砖”,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他那“古拙”而又“雄强”的艺术风格。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在书店里偶然翻到,当时就被它大气磅礴的封面吸引住了。潘天寿的名字我有所耳闻,知道他是近现代中国画大家,但具体作品和艺术理念并不太了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质感,纸张的选用和印刷都显得相当考究,这让我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沉静中透着力量的美感,仿佛能感受到大师笔下的山川气象。读过一些艺术类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做到从装帧就开始传递出艺术品位和厚重感的。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读物,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外观上,就足以勾起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它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值得深入”。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也暗示着里面蕴藏着不凡的内容。

评分

最近在研究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尤其是近现代画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的。潘天寿先生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很有特色,尤其是他对构图和线条的驾驭,那种“不落俗套”的笔墨趣味,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市面上关于潘天寿先生的画册不少,但真正能深入解析其艺术思想和创作技法的,却不多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隐藏在画面背后的笔墨精神、哲学思考,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本体的理解。例如,他那些简洁却极具张力的造型,是如何与传统的“写意”精神相融合的?他对花鸟画的“以一当十”的构图方式,又蕴含着怎样的东方美学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走进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世界,理解他为何能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又为何至今仍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的解析能够透彻而又不失温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对艺术的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