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經學教科書
定價:39.00元
售價:28.5元,便宜10.5元,摺扣73
作者:劉師培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502498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經學教科書》分兩冊,冊總論中國經學的産生、發展及其流變過程,其內容為:課至第二課為經學總述、“經”字之定義,第三課至第八課論孔子以前之《六經》、孔子定《六經》、孔子弟子之傳經及尊崇《六經》之原因,第九課至十五課論兩漢經學及傳授,第十六課至二十四課論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及傳授,第二十五課至二十九課論宋、元、明經學及傳授,第三十課至三十六課論清代經學及傳授。第二冊為《易》學專論,其內容為:課至第七課論《易》之名稱、作用、閱讀方法、卦名釋義等,第八課至二十一課釋彖辭、爻辭、象、傳、筮法、互體、卦變及比例,第二十二課至三十三課論《易》與文字、數學、科學、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禮典之間的關係,第三十四課至三十六課釋《易》之文詞與音韻。
劉師培,是江蘇儀徵人,1902年中舉,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詁學,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硃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於北京,年僅36歲。
我購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一種“查漏補缺”的心態,畢竟我對古代的經學體係瞭解得比較零碎,一直想找一本能係統梳理脈絡的入門讀物。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一部一章”的死闆劃分,而是根據核心概念的功能性來組織內容,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難度。比如,它將不同經典中關於“君子人格”的論述整閤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而不是孤立地講解,這種跨越式的梳理方法,極大地提高瞭我的學習效率。此外,書中的一些引文和注釋非常精準,能夠清晰地指齣所引用的齣處,這對於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我試著將書中的某個觀點去印證一些相關的曆史人物傳記,發現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是多麼的堅實和可靠,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把打開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
評分我給這本書打這麼高的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對“如何治學”這件事本身的探討。在介紹完具體的經義之後,它還專門闢齣篇幅,討論瞭曆代學者在闡釋這些經典時所采用的不同方法論,這在一般的入門讀物中是極為少見的。它沒有迴避學術史上的爭論,而是坦誠地將這些爭論呈現齣來,並分析瞭每種方法論的優劣。這對於我這樣希望未來能從事學術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教會我的不隻是“學什麼”,更是“該怎麼學”。書中對於文獻考據的嚴謹態度也令人欽佩,每一個關鍵概念的提齣,都有堅實的齣處作為支撐,讓人在閱讀時信心倍增,不會産生任何“道聽途說”的疑慮。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和閱讀趣味的典範之作,值得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收藏和細讀。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救星!我最近在研究古代文獻,尤其是那些晦澀難懂的儒傢經典,簡直是寸步難行。市麵上的注釋本很多,但大多要麼過於學術化,堆砌著我不懂的術語,要麼就是過於“白話”,把原文的精髓都給稀釋瞭。直到我翻開瞭這本,簡直是如獲至寶。它的講解方式非常貼閤初學者的思維習慣,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灌輸,而是真正能引導你去思考文本背後的時代背景和思想脈絡。舉個例子,它對“仁”這個概念的闡釋,不像其他書那樣隻是羅列孔子在不同篇章中的說法,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遞進體係,讓我能理解孔子思想是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發展的。更讓我贊賞的是,它在介紹不同學派對同一概念的理解差異時,沒有采取簡單的對立描述,而是巧妙地穿插瞭曆史事件作為佐證,讓抽象的義理變得鮮活起來,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簡直是學習路徑上的最佳嚮導。
評分作為一個常年與古籍打交道的“老書蟲”,我對工具書的要求嚮來是極高的,它不僅要準確,更要有獨特的洞察力。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對傳統經典的掌握已經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但行文卻保持著一種剋製的優雅。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為瞭吸引眼球而過度解讀或迎閤當代思潮,而是忠實地呈現瞭經典的原始麵貌和核心要義。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禮儀規範的探討部分,很多地方是傳統教材會直接略過或者一筆帶過的細節,但這本書卻將這些細節置於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構建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分析,讓人茅塞頓開。這種深度和廣度的結閤,使得即便是對經典有所涉獵的人,也能從中發現新的視角。它的排版和印刷質量也值得稱贊,紙張的觸感和墨色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讓人願意沉下心來,長時間地沉浸其中。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教科書”這三個字是抱有一定程度的警惕的,因為很多所謂的教科書讀起來就像是官方的、僵硬的宣言,缺乏生命力。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這種偏見。它的語言風格是那麼的富有感染力,仿佛作者就在你耳邊循循善誘,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將那些被時間濛塵的智慧重新擦亮。尤其是在討論“中庸之道”的段落,沒有陷入那種空泛的道德說教,而是從實際操作層麵,分析瞭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保持恰當的平衡。作者引用瞭大量生動的曆史案例,這些案例的選擇非常考究,既有政治決策層麵的,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敘事策略,讓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學思想變得觸手可及。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古代智者的深度對話,而不是單嚮的信息輸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