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师的国学课:21:中国绘画史 | 作者 | 陈师曾,诸宗元 |
| 定价 | 23.80元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39272979 | 出版日期 | 2014-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大师的国学课21·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绘画史》以陈师曾先生的《中国绘画史》为底本,同时编入了诸宗元先生的《中国画学浅说》。《大师的国学课21·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绘画史》虽以陈先生的授课讲义编撰而成。但它却是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诸宗元先生的《中国画学浅说》同样是一本的国画入门指导书。诸先生认为绘画是中国人素来看重的艺术,而历代作者论画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难于为后学提供借鉴。故他起意以浅近文字编写这本《中国画学浅说》“意在便于实习”,而他本人又精于书画,将其研习心得融入其中。 |
| 作者简介 | |
| 陈师曾(1876—1923),江西义宁人。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是吴晶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诸宗元(1875—1932),民国藏书家、书画家。浙江绍兴人。入民国后,与黄节、邓实等人在上海创办“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能书,商务印书馆出版涵芬楼珍本题署,出其手笔。 |
| 目录 | |
| 代序 中国画的欣赏与创作 代序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绘画史》陈师曾 古史 中古史 近世史 附录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画学浅说》诸宗元 例言 绪论 画体之分别上 回体之分别中 画体之分别下 画法通论 画之用笔 画之用墨 字之结体及运用(三) 学书之次 学书之次 中国历代制字之概述 中国历代书家与论书之概述 学书之宜忌 余论 画之设色 画之程序 论章法 论皴法及点苔 论写生及写意 画之落款及题识 画之品目 画与书学之关系 余论 《中国书学浅说》诸宗元 例言 绪论 书体之分析 笔法之研究 字之结体及运用一 字之结体及运用二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本来是有点担心这类书籍会因为题材的专业性而显得过于沉闷,毕竟历史的厚重感有时会压垮读者的热情。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非常懂得如何“唤醒”读者。他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偶尔还会夹杂着一些幽默又不失分寸的点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比如在介绍某位名家时,他不会仅仅罗列其成就,而是会描绘出那位画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困境与挣扎,仿佛让这些历史人物重新站立起来,鲜活可感。这种富有生命力的叙事,极大地拉近了古代艺术与当代读者的距离。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并非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作”,而是特定时代、特定心境下,画家们以血肉之躯与时代碰撞后留下的精神印记。这让我在欣赏作品时,不再只关注技法上的“完美”,而开始更深层次地去探寻作品背后那份未被磨灭的人性光辉。
评分这次阅读经历让我对传统绘画的认知有了一次全面的刷新。过去,我对“中国画”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工笔的细腻或者水墨的写意这种比较片面的二元对立上。这本书则展示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要广阔和多元的世界。它不仅详细梳理了从魏晋风骨到宋元山水,再到明清文人画和院体画之间的脉络传承与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技术层面的革新如何服务于精神层面的表达。例如,书中对“笔墨”理论的深入剖析,我过去总觉得那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追溯历代大家对“用笔”和“墨分五色”的实践与思考,揭示了笔墨实则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哲学语言。读到关于“泼墨”技法在晚明被推向极致的段落时,我甚至有些激动,那不再是简单的水墨晕染,而是一种主动与宣纸进行对话、与偶然性共舞的创作状态。这本书成功地将艺术史变成了一部充满创造力和哲思的探索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质感和柔和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纸张的触感所吸引,那种温润而不失厚重的感觉,读起来特别有仪式感。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很多关键概念或者引用的古代文献旁,都有非常精美的插图穿插其中,这些插图的质量极高,有些甚至是高清复制的古代名作局部特写,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良苦。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讲了山水画的演变,那些配图不仅是装饰,更是直观的教学工具,让我能够立刻将书本上的理论与视觉形象联系起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深度。从书籍本身的物理体验来说,它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让我在翻开它的时候,就对即将开启的知识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绘画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度是值得称赞的。它不是将所有内容杂糅在一起,而是非常巧妙地划分了若干个核心主题板块,每一个板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却又严丝合缝地嵌入到整体的时间线索中。例如,它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中国绘画中的“人物画”和“花鸟画”的独立发展与相互渗透,这往往是其他通史类书籍容易忽略的侧面。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性地深入研究某一特定领域,而不会感到信息超载。我个人就特别喜欢它对“鉴藏印”和“题跋”文化的研究,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了中国绘画的传播和价值认定过程,了解了收藏家和文人是如何参与到作品的“二次创作”和“意义构建”中的。这种多维度的切入视角,让整个绘画史的图景变得立体而丰富,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仅关注“谁画了什么”的范畴,而是深入到了“艺术如何被理解和传承”的更深层次的议题中。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对中国艺术史的宏大叙事感到既着迷又有些敬畏。市面上关于这个领域的入门读物很多,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浅白,蜻蜓点水般地介绍几个朝代就草草收场。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他并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故事性和情境化的方式来展开论述。比如,他会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或哲学思潮切入,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当时绘画的核心精神和代表流派。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意境”这个抽象概念的拆解与阐释,他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比不同画家在处理同一题材时技法与心性的微妙差异,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依稀触碰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内核。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结构,让原本复杂深奥的艺术史变得清晰且富有逻辑性,阅读过程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历史长河中漫步,收获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