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近画家 李尧天
定价:22.80元
售价:15.5元,便宜7.3元,折扣67
作者:李尧天 绘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530526590
字数:
页码: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画的发展寄希望于现在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从20世纪走来,迎着新世纪的朝霞,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上世纪的社会动荡与激烈变革,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国画所遇到的挫折,它所受到的洗礼,还有它获得的难得的发展机遇,都给现在的中青年艺术家们以深刻的体验与印象。这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他们在先辈们成就的基础上,克服各种困难与阻力,为中国画的革新付出了自己的艰辛。他们选择的创作过程相互有差异,有的偏重传统,走“以古开今”的路;有的偏向于“中西融合”,在融合中寻求创造的新机,同样是借鉴外国艺术经验,有的侧重于西方古典艺术,有的则侧重于现代;但是,他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创造有时代感的现代中国画而努力。他们都怀着虔诚的心情学习传统,他们更怀着巨大的热忱面向现实生活,注意观察、体验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他们在一切外国艺术经验前面,头脑冷静,取分析态度,把认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新的创造服务。20世纪末的中国画面貌,正是由这些中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构成的。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尧天,1940年生,重庆涪陵人。1964年毕业干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1980年调入新疆画院中国画院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早期从事连环画创作,上个世纪80年始中国画创作。绢地中国画长卷《泪泉》和重彩连环画《大小尉迟在京城》分别入选第六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草原姐妹》等三幅中国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婆媳》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99年被中国文联评选为“99中国百杰画家”。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创作中心副主任、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主要作品有《草原魂》、《多郎乐手的歌》、《尼雅引水人》、《多郎麦西来甫》等。
文摘
序言
在一次偶然的书店之行中,《走近画家 李尧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艺术区的一角,封面那幅颇具水墨意韵的画作,以及略显古朴的书名,都让我产生了一探究竟的冲动。我拿起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质感非常好,纸张厚实,印刷精美,仿佛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 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非常大气,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艺术作品的独特美感。每一页都经过精心编排,图文并茂,留白的设计恰到好处,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能够想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是一次非常愉悦的艺术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艺术空间。 我对李尧天先生的艺术成就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走近画家”,预示着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深入的艺术探索。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了解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创作之中。 或许,书中会详细介绍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分析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我也很想知道,他是否受到过哪些大师的影响,或者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怎样的启迪。这本书,应该能为我们揭示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总而言之,《走近画家 李尧天》这本书,从它精美的外观和初步的印象来看,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品质。它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收藏的艺术读物,能够满足我对艺术探索的渴望。
评分这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艺术类专区翻到了这本《走近画家 李尧天》。虽然之前对这位画家的名字并不太熟悉,但封面那幅色彩沉静、意境悠远的画作瞬间吸引了我。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它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印刷以及初步浏览的内容来看,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读物。 书的整体设计很有质感,封面上的画作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那种朦胧而又生动的笔触,仿佛能将人带入画家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书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空洞,又能让每一幅画作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文字部分的编排也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李尧天先生的画作,更像是对他艺术人生的一次深入挖掘,从他的成长经历、创作理念到对艺术的独特理解,都可能包含在其中。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画家,不仅仅是看他的画,更是要走近他的灵魂。从这本书的标题《走近画家 李尧天》就能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探索的欲望。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些未曾公开的创作手稿,听到他创作背后的故事,甚至能感受到他笔尖流淌出的情感。或许,这本书还能帮助我理解那些隐藏在画作深处的象征意义,领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尤其关注的是,它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李尧天先生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他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迫切想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艺术、关于一位独特灵魂的故事集。我充满期待地想知道,李尧天先生的艺术之路是怎样的跌宕起伏?他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画笔,捕捉和表达这个世界的?这本书,或许能点亮我对于艺术认知的另一扇窗,让我对“美”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寻觅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籍时,《走近画家 李尧天》这本书吸引了我。封面上的那幅画,色彩浓郁而富有层次,构图严谨又不失灵动,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书页边缘的处理,纸张的质感,都透着一股扎实的匠人精神。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高清的画作,细节呈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几乎可以触摸到画布的纹理。除了画作本身,书中的文字部分也颇有讲究,排版清晰,字体适中,读起来非常舒服。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不仅有作品展示,还会有关于画家生平、创作理念的详细介绍。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艺术家,就像在解读一本关于生命和情感的书。从“走近画家”这个标题,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以一种亲切而深入的方式,带领读者去认识李尧天先生。我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他艺术生涯的详细叙述,了解他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李尧天先生的访谈,或者他的一些创作手稿和速写。这些能够直接反映艺术家思维过程的材料,对于理解他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想,这本书不仅能让我欣赏到精美的画作,更能让我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走近画家 李尧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相信,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尧天先生的艺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无意中瞥见书架上那本《走近画家 李尧天》,书名便让我觉得很有亲切感,仿佛不是一本冰冷的画册,而是一位老朋友在向我招手。封面那幅作品,画风写意,色彩淡雅,却又透露出一种坚实的功底。让我忍不住拿起它,细细端详。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手感极佳,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幅作品的呈现都力求完美,光影、色彩的过渡都清晰可见,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往往是一家出版社对艺术书籍的极致追求。我猜测,本书的编者在选择作品和排版上,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最真实的李尧天。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一个时代,或者在一个领域内开辟新道路的艺术家非常感兴趣。从这本书的体量和严谨的编排来看,我很有信心它能够深入地剖析李尧天先生的艺术贡献。我期待看到书中关于他创作思想的阐述,关于他如何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论述。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提及李尧天先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贡献,或者他在某个特定时期的创作瓶颈和突破。艺术家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那些充满挑战的时刻,往往更能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我想,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李尧天。 总的来说,仅从初步的接触,《走近画家 李尧天》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它所散发出的艺术气息和人文情怀,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这位杰出的画家,去感受他留在画中的世界。
评分在书店里,当我看到《走近画家 李尧天》这本画册时,第一印象就是它的沉甸甸。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厚重感的预示。封面那幅作品,色彩的运用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既不张扬,却能牢牢抓住观者的目光。它传递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东方美学,让我立刻对这位李尧天先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翻开书页,惊喜地发现,它的印刷质量令人称赞。每一幅画作的细节,无论是色彩的层次感,还是笔触的肌理,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仿佛原作就展现在眼前一般。文字部分的编排也十分用心,看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着散文的流畅感,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本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阅读深度的书籍。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艺术传记,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作品,更重要的是挖掘艺术家背后的人生故事和创作心路。这本书的标题“走近画家”,就暗示着它试图拉近读者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仅仅是“看”他的画,更是“理解”他的画,理解他为何这样画,又如何感受到世界。 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涵盖了李尧天先生的成长历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艺术的探索和实践。也许,里面会有他早年的写生作品,中年时期的创作高峰,以及晚年对艺术的感悟。我想,这会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旅程,跟随他的画笔,一同感受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未阅读之前,《走近画家 李尧天》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所呈现出的专业性、艺术性和人文关怀,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会成为我书架上一本常读常新的艺术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