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生態金融的發展與未來(重陽金融研究書係)
定價:35.0元
作者:陳雨露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10149011
字數:188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亮點:1. **部生態金融藍皮書,有效填補瞭生態金融研究領域的空缺
2. 作者陣容巨大、群體豐富,包括來自中國、英國、日本、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多個不同國傢的作者,其中匯聚瞭德國前總統剋勒、聯閤國前助理秘書長馬丁·李斯等數十位中外金融學傢、環境學傢的真知灼見
3. 對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藉鑒作用
內容提要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東風之下,我國整個經濟體係都在謀求戰略轉型。即從過去高汙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嚮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金融體係應該扮演何種角色?能夠起到什麼作用?這是極具前瞻性、緊迫性,又充滿挑戰性的課題。在傳統的認知裏,金融的天性就是嫌貧愛富、追逐眼前的大利益。但是,我國當前的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金融體係也必須進入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常態,轉型為理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金融。
此前,一些國傢在生態金融(或綠色金融)領域開展瞭一係列有益的探索,先行者的成功實踐已經證明這種轉型是可能的。此書匯聚瞭德國前總統剋勒、聯閤國前助理秘書長馬丁·李斯等數十位中外金融學傢、環境學傢的真知灼見,相關文章既有對生態金融過去成功經驗的總結,又有對未來生態金融形態的展望;既有從國傢戰略高度的論述,也有純粹技術層麵的探討。內容涉及生態金融的模式創新、在生態金融中的作用、金融機構在生態金融産品創新中的作用、生態金融的實現路徑等方麵。關注中國金融、環保事業的人士,如能撥冗一讀,應是開捲有益。
目錄
作者介紹
陳雨露,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兼任全國青聯副主席、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傢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是以綠色金融為研究內容的中國智庫項目,探索如何促進金融體係與綠色、可持續經濟的融閤以及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金融政策和法規。中心已與聯閤國環境署、世界銀行、IMF等機構聯閤推動成立中國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並將秘書處設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重陽),由生態金融研究中心運營管理。2014年重陽入圍《全球智庫報告2014》的“全球智庫150強”。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觀念上的衝擊和啓發。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提齣的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作者在探討生態金融發展路徑時,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大量地融入瞭對現實挑戰的分析,比如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如何剋服金融創新中的技術和信息障礙等等。這些真實的睏境,讓書中的論述顯得格外有分量,也讓我對生態金融的未來發展有瞭更現實的期待。我特彆注意到書中關於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來提升生態金融的效率和精準度的討論,這讓我看到瞭科技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中的巨大潛力。同時,作者也強調瞭製度建設和國際閤作的重要性,這讓我認識到,發展生態金融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麵的共同努力。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思想碰撞,它讓我對金融的定義和功能有瞭更廣闊的理解,也讓我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瞭更堅定的信心。
評分剛剛閤上這本書,腦海裏依舊迴蕩著那些關於“綠色發展”的澎湃論述,以及它如何與金融的嚴謹邏輯巧妙地結閤。作者的筆觸,如同溫潤的溪流,緩緩滲透進我曾固化的經濟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可持續”這三個字在現代經濟體係中的分量。書中的案例分析,尤其是一些國際前沿的實踐,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們不僅僅是枯燥的數據堆砌,更是活生生的故事,展現瞭如何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環境挑戰,如何讓資本的逐利本能與生態保護的目標和諧統一。讀到關於綠色債券如何撬動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以及ESG投資如何重塑企業價值評估體係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嶄新的金融圖景正在徐徐展開。作者並沒有迴避其中的睏難與挑戰,而是坦誠地指齣瞭轉型過程中的痛點,例如數據標準的統一、風險評估的復雜性等等。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觀點更加接地氣,也更具啓發性。它沒有給齣一個簡單完美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索,去為構建一個更加綠色、更加負責任的金融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本書無疑是對我而言一次意義非凡的知識之旅,讓我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一些專業著作那樣直奔主題,而是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地引導讀者進入“生態金融”的世界。從宏觀的理論框架,到具體的實踐案例,再到對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拼圖,最終組閤成一幅清晰完整的畫麵。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發展生態金融方麵的經驗進行比較分析的部分,這讓我看到瞭同一個目標下,多種多樣的實現路徑,也讓我認識到,發展生態金融並非隻有一種模式。作者在闡述過程中,非常注重邏輯的嚴謹性,每一個觀點都建立在前文的鋪墊之上,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流暢而富有條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的生態金融激勵機製的探討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從政策層麵,還深入到瞭市場機製和企業行為層麵,提供瞭一係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閱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度思考,作者提齣的問題,也促使我不斷反思自己過去對金融和經濟的理解,並嘗試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啃讀一本專業書籍,不如說是在聆聽一場高屋建瓴的學術講座,隻不過這場講座的內容是如此的豐富和深刻,以至於我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精髓。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即全球經濟發展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壓力,而金融作為經濟的“血液”,在這個轉型時期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使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生態金融”概念的界定和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環保+金融”,而是包含瞭一整套全新的理念、工具和實踐。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大量引用瞭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權威機構的報告,這使得書中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我被書中關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碳金融等具體工具的詳細介紹所吸引,它們如何能夠有效地引導資源流嚮綠色産業,又如何能夠規避和管理環境風險,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而且,作者對於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也充滿瞭前瞻性,讓我對生態金融在更長遠的時間尺度上所扮演的角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也對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把握。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是一場及時且必要的“知識補給”。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綠色轉型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理解“生態金融”的內涵與外延,顯得尤為重要。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我們構建瞭一個清晰而係統的生態金融理論框架。書中所探討的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例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氣候保險等,是如何在實際運作中發揮作用,如何引導資金流嚮低碳、環保的領域,書中都有詳盡的分析和生動的案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辯證思維,既肯定瞭生態金融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也審慎地指齣瞭其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風險,如“漂綠”現象、信息不對稱等。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更加客觀和全麵。同時,書中對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也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讓我對接下來的金融創新和政策導嚮有瞭更深入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金融”這一概念的理解,已經超越瞭傳統的財富管理和風險控製,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維度中來審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