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 9787504969637

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 9787504969637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傑弗裏.弗裏德曼 等 著
圖書標籤:
  • 金融危機
  • 係統性風險
  • 監管失靈
  • 金融監管
  • 金融風險
  • 經濟學
  • 危機管理
  • 金融市場
  • 宏觀經濟
  • 金融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金融齣版社
ISBN:9787504969637
商品編碼:2968940572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

定價:36.00元

售價:24.5元,便宜11.5元,摺扣68

作者:傑弗裏.弗裏德曼 等

齣版社:中國金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49696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裏根經濟學留下的永恒財富之一就是對市場中的乾預的極度不信任。盡管這是一個很流行的觀點,但是巴塞爾協議(一係列銀行監管的國際標準)纔是明顯很少受到公眾批評的對象。當學術界和實業界人士譴責議會通過的薩班-奧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的旨在監管管理層薪酬水平的會計改革或行為時,巴塞爾協議已經默默地被接受瞭。
  作為首批深入研究巴塞爾協議的研究課題之一,此書揭示瞭銀行資本監管和其他監管措施在近的金融危機中的關鍵作用。JeffreyFriedman和WladimirKraus認為,通過鼓勵銀行投資於高評級的抵押支持證券,巴塞爾協議導緻瞭銀行業的風險過度集中。而且,如果這些*的當前市場價值下降,會計監管要求銀行降低貸款,正如它們在2007年和2008年次貸違約大災難中做的那樣。
  《經濟金融前沿譯叢·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以評價危機的主流理論開始——去監管化、銀行薪酬行為、過度杠杆化,“太大而不能倒”,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通過細緻的實證驗證,揭示大部分傳統觀點中齣現的問題。然後討論瞭巴塞爾協議及它們如何引緻係統性風險。終,此書給我們列齣瞭社會科學專傢的分析及經濟學傢和監管者易犯的錯誤吸引人的錶述、獨創性的理論且實踐中驗證可行,此書是對復雜經濟體無意識的——有時甚至是災難性的監管效果的及時反思

目錄

引言

1奬金、非理性及過大:關於金融危機及其理論含義的傳統觀點
2資本充足規定與金融危機:銀行傢和監管者的錯誤
3監管和大蕭條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崇拜
4資本主義與監管:無知、異質性和係統性風險
5結論

附錄Ⅰ有關公司薪酬理論假設的學說
附錄Ⅱ資産負債錶外的巴塞爾規則
注釋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傑弗裏·弗裏德曼(JeffreyFriedman),他是德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ofTexas,Austin)管理部門的訪問學者。他是WhatCausedtheFinancialCrisis一書的編者,該書由賓夕法尼亞大學齣版社(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齣版,此外,他還是CriticalReview雜誌的編輯。
  
  弗拉迪米爾·剋勞斯(WladimirKraus),他是法國UniversitePaulCezanneAix-Marseille的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還是CriticalReview雜誌的副主編。

文摘


序言



《金融煉獄:貪婪、泡沫與製度的裂痕》 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揭開瞭現代經濟最脆弱的傷疤。 “金融煉獄”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對過去數十年全球金融市場反復上演的危機的一種直觀描繪。本書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些危機反復爆發的深層根源,從人性中的貪婪與非理性,到金融體係內在的脆弱性,再到監管機製的滯後與失效,層層剝繭,揭示瞭隱藏在繁榮錶象下的巨大風險。 第一部分:貪婪的引信——人性的弱點與金融的狂熱 從古至今,貪婪一直是驅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在金融領域,過度膨脹的貪婪往往會成為引爆危機的導火索。本書將追溯曆史上幾次重要的金融泡沫,例如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20世紀初的“南海泡沫”,以及更近的互聯網泡沫和房地産泡沫。這些案例無一不展現瞭,當對財富的渴望超越瞭理性的判斷,人們如何被虛幻的繁榮所裹挾,陷入非理性的追逐。 我們將深入探討“羊群效應”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當一部分人開始獲利,其他人便會齣於恐懼錯過機會(FOMO)而盲目跟風,導緻資産價格脫離其實際價值,形成一個巨大的泡沫。這種心理機製在現代金融市場中尤為明顯,社交媒體和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傳播,極大地加速瞭這種情緒的蔓延。 本書還將審視金融創新在助長貪婪中的角色。金融衍生品、結構性金融産品等復雜工具的齣現,雖然在理論上能夠分散風險、提高效率,但同時也為投機行為提供瞭溫床。金融機構為瞭追求更高的利潤,不斷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甚至不惜采取高風險的策略。這種對“不可能的收益”的追逐,往往伴隨著對潛在風險的忽視,為後來的危機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失控的列車——金融創新的雙刃劍與道德風險 金融創新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之一,它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提高瞭資本的配置效率,並催生瞭龐大的金融産業。然而,當創新失控,或者被濫用時,其破壞力也同樣驚人。“失控的列車”這一比喻,旨在描繪金融創新在缺乏有效約束下的運行軌跡——速度飛快,卻可能隨時脫軌。 本書將詳細解讀那些具有顛覆性但同時也充滿爭議的金融創新,例如信用違約互換(CDS)、資産支持證券(ABS)等。這些工具在設計之初,可能旨在分散風險,但事實證明,它們也可能成為係統性風險的放大器。例如,CDS的泛濫使得風險在金融體係中蔓延,當一個大型金融機構違約時,連鎖反應可能迅速傳遞給其他機構,最終威脅整個金融係統的穩定。 我們將重點分析“道德風險”在金融創新中的普遍存在。當金融機構知道自己“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或者能夠獲得政府的隱性擔保時,它們就可能更加傾嚮於采取高風險的經營策略,因為它們可以將潛在的損失轉嫁給納稅人。這種道德風險不僅鼓勵瞭冒險行為,也扭麯瞭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信息不對稱在金融創新中的作用。復雜金融産品的發行方往往比購買方擁有更多的信息,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産品的風險,容易成為犧牲品。這種信息不對稱,加上金融産品的復雜性,為欺詐和操縱行為提供瞭可乘之機。 第三部分:監管的盲區——滯後、疲軟與製度的裂痕 金融危機並非孤立事件,它們往往暴露瞭監管體係的嚴重不足。本書將深入探究監管失靈的具體錶現,以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我們並非指責監管者不負責任,而是要剖析在復雜多變的金融環境中,監管所麵臨的睏境與挑戰。 “監管的盲區”指的是監管框架在麵對快速演變的金融市場時,往往顯得滯後和疲軟。一方麵,金融創新層齣不窮,監管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理解和評估新的風險,而往往等到風險已經顯現並造成損失後,監管纔能有所跟進。另一方麵,金融機構擁有強大的資源和遊說能力,它們可以影響監管政策的製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監管。 本書將分析幾個關鍵的監管領域,例如資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動性監管等。這些看似抽象的監管指標,在實際操作中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曆史上的危機錶明,這些指標在危機發生前往往被虛化、繞過,或者根本就沒有覆蓋到所有關鍵的風險點。 我們還將探討“影子銀行”體係的崛起及其帶來的監管挑戰。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對衝基金、私募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等,雖然在功能上與傳統銀行相似,卻常常遊離於傳統銀行監管的框架之外,成為風險的“避風港”和“放大器”。 本書的最後一個重要論點是,金融監管的根本在於製度設計。一個有效的監管體係,不僅需要嚴密的規則,更需要獨立的監管機構、強大的執行能力,以及能夠與時俱進的適應性。當製度本身存在裂痕,或者被利益集團所侵蝕時,再完美的規則也可能形同虛設。 結論:走嚮更具韌性的金融未來 “金融煉獄”並非不可避免的宿命。“貪婪的引信”、“失控的列車”和“監管的盲區”是導緻危機的重要因素,但認識到這些因素,正是我們邁嚮更穩健金融未來的第一步。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審慎的視角,引導讀者理解金融危機的復雜性,認識到金融體係內在的脆弱性,並警惕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非理性衝動。我們呼籲建立一個更加透明、公平和具有韌性的金融體係。這需要政府、金融機構、投資者以及公眾共同努力,不斷完善監管框架,提升風險意識,並迴歸金融的本質——服務於實體經濟,而非僅僅是財富的自我增殖。 《金融煉獄:貪婪、泡沫與製度的裂痕》不僅僅是對過往危機的迴顧,更是對未來金融秩序的一次深刻思考。它希望能啓發更廣泛的討論,促使我們采取更有效的行動,避免重蹈覆轍,最終走嚮一個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金融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金融世界運行邏輯的書。作者通過對一係列金融危機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瞭係統性風險是如何在看似平靜的市場錶麵下暗流湧動,並最終以摧枯拉朽之勢爆發的。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金融共振”的論述,它形象地解釋瞭當不同的風險因素在特定時刻疊加時,會産生怎樣的放大效應,從而將危機推嚮不可控的境地。這種對風險傳導機製的細緻描繪,讓我對金融市場的內在不穩定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同時,作者對監管失靈的分析也鞭闢入裏,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指責,而是深入探討瞭監管體係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例如信息不對稱、利益集團的遊說影響,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監管的協調難題。我一直在思考,在不斷創新的金融領域,監管如何纔能保持前瞻性,而不是永遠處於追趕的狀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它讓我們明白,應對金融危機,不僅需要對風險的識彆和控製,更需要對現有監管框架的深刻反思和不斷完善。

評分

我一直對金融市場的運作機製感到好奇,但又常常覺得其中的概念過於晦澀難懂。《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這本書,以一種我意想不到的清晰度和深度,解答瞭我心中的許多疑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從金融衍生品的復雜性,到金融機構之間的杠杆傳導,再到宏觀經濟政策的滯後性,他將這一切聯係起來,為我們呈現瞭一幅金融危機發生的“前世今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尾部風險”的強調,那些小概率但高影響的事件,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金融體係的脆弱性,恰恰體現在對這類風險的低估和忽視上。作者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監管部門在識彆、評估和應對係統性風險方麵的不足,例如信息捕捉的不及時、決策的遲緩以及缺乏有效的危機管理工具。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動的金融風險管理公開課,它讓我看到,金融市場的穩定,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持續的警惕和不斷的革新。

評分

讀完《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我感覺像是完成瞭一場嚴謹的學術研討,但又不像那些枯燥的論文那樣難以入口。作者的研究方法相當紮實,引用瞭大量的文獻和數據,但巧妙地將其融入到流暢的敘事中,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監管失靈時,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單一因素,而是進行瞭多維度的審視,包括信息不對稱、激勵機製扭麯、以及政治經濟壓力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終導緻瞭監管的失效。書中對“影子銀行”以及各種金融創新産品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金融市場如何不斷演化,並為規避現有監管而尋找新的途徑。這種“貓鼠遊戲”式的演進,充分暴露瞭監管的滯後性和被動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信息繭房”效應的討論,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很多參與者都沉浸在自己構建的“穩賺不賠”的幻覺中,忽視瞭潛在的巨大風險,而監管者也未能及時打破這種集體性盲目。這本書無疑為理解金融危機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框架,它提醒我們,金融市場的穩定,需要監管者、市場參與者以及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纔能築起堅實的防綫。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花時間去細細品味的著作。《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金融危機並非簡單的偶然事件,而往往是多種因素長期纍積、相互作用的結果。作者在書中花瞭大量筆墨分析瞭金融機構的行為模式,比如過度冒險、追求短期利潤,以及在信息不對稱下的決策失誤。這些微觀層麵的行為,當匯聚成係統性的風險時,其破壞力是驚人的。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道德風險”和“逆嚮選擇”的討論,這些經濟學理論在金融危機中的體現,讓我對市場的內在缺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作者對監管政策的分析也相當深入,他指齣,很多時候,監管政策的設計本身可能存在缺陷,或者未能跟上金融創新的步伐,從而為風險的滋生提供瞭空間。我一直在思考,在一個高度全球化的金融體係中,如何實現有效的跨境監管協調,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書不僅讓我們看到瞭金融危機的“病癥”,更試圖去探究其“病因”,並且提齣瞭對未來監管體係建設的思考,雖然不一定能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其深刻的洞察和嚴謹的論證,足以引發讀者對金融安全問題的深思。

評分

這本《助推金融危機:係統性風險與監管失靈》我剛讀完,感觸頗深。作者對金融危機成因的剖析,特彆是對係統性風險的解讀,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很難被完全理解,但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清晰、層層遞進的方式,把那些隱藏在數字和模型背後的邏輯給揭示齣來瞭。我特彆喜歡其中對“關聯性”和“傳染性”的論述,它不像很多通俗讀物那樣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機製層麵,解釋瞭為什麼一個看似孤立的風險點,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反應,最終波及整個金融體係。作者也花瞭大量篇幅討論瞭監管層麵的不足,比如監管套利、監管空白以及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問題,這些都讓我反思,我們是不是在很多時候,都隻是在“亡羊補牢”,而未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書裏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理論如何與現實相結閤,那些曾經發生在不同國傢、不同時期的金融風暴,在作者的筆下,仿佛又重新上演瞭一遍,而我們也能從中看到相似的模式和教訓。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更深入到瞭微觀的運作機製,讓我對金融世界的脆弱性和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