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态金融的发展与未来(重阳金融研究书系)
定价:35.0元
作者:陈雨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10149011
字数:18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亮点:1. **部生态金融蓝皮书,有效填补了生态金融研究领域的空缺
2. 作者阵容巨大、群体丰富,包括来自中国、英国、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多个不同国家的作者,其中汇聚了德国前总统克勒、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马丁·李斯等数十位中外金融学家、环境学家的真知灼见
3. 对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
内容提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东风之下,我国整个经济体系都在谋求战略转型。即从过去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金融体系应该扮演何种角色?能够起到什么作用?这是极具前瞻性、紧迫性,又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在传统的认知里,金融的天性就是嫌贫爱富、追逐眼前的大利益。但是,我国当前的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金融体系也必须进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转型为理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金融。
此前,一些国家在生态金融(或绿色金融)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先行者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这种转型是可能的。此书汇聚了德国前总统克勒、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马丁·李斯等数十位中外金融学家、环境学家的真知灼见,相关文章既有对生态金融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又有对未来生态金融形态的展望;既有从国家战略高度的论述,也有纯粹技术层面的探讨。内容涉及生态金融的模式创新、在生态金融中的作用、金融机构在生态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作用、生态金融的实现路径等方面。关注中国金融、环保事业的人士,如能拨冗一读,应是开卷有益。
目录
作者介绍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是以绿色金融为研究内容的中国智库项目,探索如何促进金融体系与绿色、可持续经济的融合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金融政策和法规。中心已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银行、IMF等机构联合推动成立中国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重阳),由生态金融研究中心运营管理。2014年重阳入围《全球智库报告2014》的“全球智库150强”。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冲击和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作者在探讨生态金融发展路径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大量地融入了对现实挑战的分析,比如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金融创新中的技术和信息障碍等等。这些真实的困境,让书中的论述显得格外有分量,也让我对生态金融的未来发展有了更现实的期待。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提升生态金融的效率和精准度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同时,作者也强调了制度建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发展生态金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思想碰撞,它让我对金融的定义和功能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刚刚合上这本书,脑海里依旧回荡着那些关于“绿色发展”的澎湃论述,以及它如何与金融的严谨逻辑巧妙地结合。作者的笔触,如同温润的溪流,缓缓渗透进我曾固化的经济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可持续”这三个字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分量。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是一些国际前沿的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更是活生生的故事,展现了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环境挑战,如何让资本的逐利本能与生态保护的目标和谐统一。读到关于绿色债券如何撬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以及ESG投资如何重塑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金融图景正在徐徐展开。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与挑战,而是坦诚地指出了转型过程中的痛点,例如数据标准的统一、风险评估的复杂性等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更加接地气,也更具启发性。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完美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为构建一个更加绿色、更加负责任的金融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无疑是对我而言一次意义非凡的知识之旅,让我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是一场及时且必要的“知识补给”。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绿色转型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理解“生态金融”的内涵与外延,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而系统的生态金融理论框架。书中所探讨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气候保险等,是如何在实际运作中发挥作用,如何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环保的领域,书中都有详尽的分析和生动的案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辩证思维,既肯定了生态金融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审慎地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风险,如“漂绿”现象、信息不对称等。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全面。同时,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金融创新和政策导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金融”这一概念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财富管理和风险控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维度中来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一些专业著作那样直奔主题,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生态金融”的世界。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再到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拼图,最终组合成一幅清晰完整的画面。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生态金融方面的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同一个目标下,多种多样的实现路径,也让我认识到,发展生态金融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作者在阐述过程中,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每一个观点都建立在前文的铺垫之上,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流畅而富有条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生态金融激励机制的探讨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从政策层面,还深入到了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层面,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也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对金融和经济的理解,并尝试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啃读一本专业书籍,不如说是在聆听一场高屋建瓴的学术讲座,只不过这场讲座的内容是如此的丰富和深刻,以至于我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髓。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即全球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压力,而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在这个转型时期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生态金融”概念的界定和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环保+金融”,而是包含了一整套全新的理念、工具和实践。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权威机构的报告,这使得书中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被书中关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具体工具的详细介绍所吸引,它们如何能够有效地引导资源流向绿色产业,又如何能够规避和管理环境风险,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而且,作者对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充满了前瞻性,让我对生态金融在更长远的时间尺度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也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