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 9787504969637

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 97875049696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杰弗里.弗里德曼 等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系统性风险
  • 监管失灵
  • 金融监管
  • 金融风险
  • 经济学
  • 危机管理
  • 金融市场
  • 宏观经济
  • 金融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69637
商品编码:296894057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杰弗里.弗里德曼 等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4969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里根经济学留下的永恒财富之一就是对市场中的干预的极度不信任。尽管这是一个很流行的观点,但是巴塞尔协议(一系列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才是明显很少受到公众批评的对象。当学术界和实业界人士谴责议会通过的萨班-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的旨在监管管理层薪酬水平的会计改革或行为时,巴塞尔协议已经默默地被接受了。
  作为首批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的研究课题之一,此书揭示了银行资本监管和其他监管措施在近的金融危机中的关键作用。JeffreyFriedman和WladimirKraus认为,通过鼓励银行投资于高评级的抵押支持证券,巴塞尔协议导致了银行业的风险过度集中。而且,如果这些*的当前市场价值下降,会计监管要求银行降低贷款,正如它们在2007年和2008年次贷违约大灾难中做的那样。
  《经济金融前沿译丛·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以评价危机的主流理论开始——去监管化、银行薪酬行为、过度杠杆化,“太大而不能倒”,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通过细致的实证验证,揭示大部分传统观点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讨论了巴塞尔协议及它们如何引致系统性风险。终,此书给我们列出了社会科学专家的分析及经济学家和监管者易犯的错误吸引人的表述、独创性的理论且实践中验证可行,此书是对复杂经济体无意识的——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监管效果的及时反思

目录

引言

1奖金、非理性及过大:关于金融危机及其理论含义的传统观点
2资本充足规定与金融危机:银行家和监管者的错误
3监管和大萧条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崇拜
4资本主义与监管:无知、异质性和系统性风险
5结论

附录Ⅰ有关公司薪酬理论假设的学说
附录Ⅱ资产负债表外的巴塞尔规则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reyFriedman),他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ofTexas,Austin)管理部门的访问学者。他是WhatCausedtheFinancialCrisis一书的编者,该书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出版,此外,他还是CriticalReview杂志的编辑。
  
  弗拉迪米尔·克劳斯(WladimirKraus),他是法国UniversitePaulCezanneAix-Marseille的经济学博士候选人,还是CriticalReview杂志的副主编。

文摘


序言



《金融炼狱:贪婪、泡沫与制度的裂痕》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揭开了现代经济最脆弱的伤疤。 “金融炼狱”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过去数十年全球金融市场反复上演的危机的一种直观描绘。本书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危机反复爆发的深层根源,从人性中的贪婪与非理性,到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再到监管机制的滞后与失效,层层剥茧,揭示了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巨大风险。 第一部分:贪婪的引信——人性的弱点与金融的狂热 从古至今,贪婪一直是驱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在金融领域,过度膨胀的贪婪往往会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本书将追溯历史上几次重要的金融泡沫,例如17世纪的“郁金香狂热”、20世纪初的“南海泡沫”,以及更近的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这些案例无一不展现了,当对财富的渴望超越了理性的判断,人们如何被虚幻的繁荣所裹挟,陷入非理性的追逐。 我们将深入探讨“羊群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当一部分人开始获利,其他人便会出于恐惧错过机会(FOMO)而盲目跟风,导致资产价格脱离其实际价值,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这种心理机制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尤为明显,社交媒体和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传播,极大地加速了这种情绪的蔓延。 本书还将审视金融创新在助长贪婪中的角色。金融衍生品、结构性金融产品等复杂工具的出现,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分散风险、提高效率,但同时也为投机行为提供了温床。金融机构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甚至不惜采取高风险的策略。这种对“不可能的收益”的追逐,往往伴随着对潜在风险的忽视,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失控的列车——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与道德风险 金融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并催生了庞大的金融产业。然而,当创新失控,或者被滥用时,其破坏力也同样惊人。“失控的列车”这一比喻,旨在描绘金融创新在缺乏有效约束下的运行轨迹——速度飞快,却可能随时脱轨。 本书将详细解读那些具有颠覆性但同时也充满争议的金融创新,例如信用违约互换(CD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这些工具在设计之初,可能旨在分散风险,但事实证明,它们也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放大器。例如,CDS的泛滥使得风险在金融体系中蔓延,当一个大型金融机构违约时,连锁反应可能迅速传递给其他机构,最终威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我们将重点分析“道德风险”在金融创新中的普遍存在。当金融机构知道自己“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或者能够获得政府的隐性担保时,它们就可能更加倾向于采取高风险的经营策略,因为它们可以将潜在的损失转嫁给纳税人。这种道德风险不仅鼓励了冒险行为,也扭曲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复杂金融产品的发行方往往比购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产品的风险,容易成为牺牲品。这种信息不对称,加上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为欺诈和操纵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部分:监管的盲区——滞后、疲软与制度的裂痕 金融危机并非孤立事件,它们往往暴露了监管体系的严重不足。本书将深入探究监管失灵的具体表现,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并非指责监管者不负责任,而是要剖析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监管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监管的盲区”指的是监管框架在面对快速演变的金融市场时,往往显得滞后和疲软。一方面,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监管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评估新的风险,而往往等到风险已经显现并造成损失后,监管才能有所跟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拥有强大的资源和游说能力,它们可以影响监管政策的制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 本书将分析几个关键的监管领域,例如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监管等。这些看似抽象的监管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上的危机表明,这些指标在危机发生前往往被虚化、绕过,或者根本就没有覆盖到所有关键的风险点。 我们还将探讨“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及其带来的监管挑战。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对冲基金、私募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虽然在功能上与传统银行相似,却常常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的框架之外,成为风险的“避风港”和“放大器”。 本书的最后一个重要论点是,金融监管的根本在于制度设计。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不仅需要严密的规则,更需要独立的监管机构、强大的执行能力,以及能够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当制度本身存在裂痕,或者被利益集团所侵蚀时,再完美的规则也可能形同虚设。 结论:走向更具韧性的金融未来 “金融炼狱”并非不可避免的宿命。“贪婪的引信”、“失控的列车”和“监管的盲区”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因素,但认识到这些因素,正是我们迈向更稳健金融未来的第一步。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审慎的视角,引导读者理解金融危机的复杂性,认识到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并警惕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非理性冲动。我们呼吁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平和具有韧性的金融体系。这需要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公众共同努力,不断完善监管框架,提升风险意识,并回归金融的本质——服务于实体经济,而非仅仅是财富的自我增殖。 《金融炼狱:贪婪、泡沫与制度的裂痕》不仅仅是对过往危机的回顾,更是对未来金融秩序的一次深刻思考。它希望能启发更广泛的讨论,促使我们采取更有效的行动,避免重蹈覆辙,最终走向一个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金融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金融世界运行逻辑的书。作者通过对一系列金融危机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系统性风险是如何在看似平静的市场表面下暗流涌动,并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爆发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金融共振”的论述,它形象地解释了当不同的风险因素在特定时刻叠加时,会产生怎样的放大效应,从而将危机推向不可控的境地。这种对风险传导机制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作者对监管失灵的分析也鞭辟入里,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指责,而是深入探讨了监管体系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例如信息不对称、利益集团的游说影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监管的协调难题。我一直在思考,在不断创新的金融领域,监管如何才能保持前瞻性,而不是永远处于追赶的状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它让我们明白,应对金融危机,不仅需要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需要对现有监管框架的深刻反思和不断完善。

评分

这本《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我刚读完,感触颇深。作者对金融危机成因的剖析,特别是对系统性风险的解读,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很难被完全理解,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清晰、层层递进的方式,把那些隐藏在数字和模型背后的逻辑给揭示出来了。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关联性”和“传染性”的论述,它不像很多通俗读物那样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机制层面,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看似孤立的风险点,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作者也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了监管层面的不足,比如监管套利、监管空白以及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这些都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很多时候,都只是在“亡羊补牢”,而未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书里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与现实相结合,那些曾经发生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金融风暴,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又重新上演了一遍,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到相似的模式和教训。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更深入到了微观的运作机制,让我对金融世界的脆弱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完《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我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严谨的学术研讨,但又不像那些枯燥的论文那样难以入口。作者的研究方法相当扎实,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但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中,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监管失灵时,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包括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扭曲、以及政治经济压力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监管的失效。书中对“影子银行”以及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金融市场如何不断演化,并为规避现有监管而寻找新的途径。这种“猫鼠游戏”式的演进,充分暴露了监管的滞后性和被动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信息茧房”效应的讨论,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很多参与者都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稳赚不赔”的幻觉中,忽视了潜在的巨大风险,而监管者也未能及时打破这种集体性盲目。这本书无疑为理解金融危机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框架,它提醒我们,金融市场的稳定,需要监管者、市场参与者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筑起坚实的防线。

评分

我一直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感到好奇,但又常常觉得其中的概念过于晦涩难懂。《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这本书,以一种我意想不到的清晰度和深度,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从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到金融机构之间的杠杆传导,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性,他将这一切联系起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金融危机发生的“前世今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尾部风险”的强调,那些小概率但高影响的事件,往往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恰恰体现在对这类风险的低估和忽视上。作者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监管部门在识别、评估和应对系统性风险方面的不足,例如信息捕捉的不及时、决策的迟缓以及缺乏有效的危机管理工具。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金融风险管理公开课,它让我看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持续的警惕和不断的革新。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花时间去细细品味的著作。《助推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失灵》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金融危机并非简单的偶然事件,而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笔墨分析了金融机构的行为模式,比如过度冒险、追求短期利润,以及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决策失误。这些微观层面的行为,当汇聚成系统性的风险时,其破坏力是惊人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讨论,这些经济学理论在金融危机中的体现,让我对市场的内在缺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者对监管政策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指出,很多时候,监管政策的设计本身可能存在缺陷,或者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为风险的滋生提供了空间。我一直在思考,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中,如何实现有效的跨境监管协调,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病症”,更试图去探究其“病因”,并且提出了对未来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虽然不一定能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其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论证,足以引发读者对金融安全问题的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