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金融類指數的構建與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
定價:42.00元
作者:肖強,司穎華
齣版社:新華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662913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首先利用動態因子模型構建瞭我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金融狀況指數和物價預警綜閤指數。接著分析瞭三個指數的相關問題。*後,將三個指數分彆作為轉移函數中的轉移變量,基於LSTVAR模型,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瞭我國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效應。
目錄
章緒論
1.1問題的提齣與研究意義
1.2文獻綜述
1.3研究思路、結構安排和主要創新
第2章動態因子模型
2.1動態因子模型的定義
2.2因子的估計
2.3動態因子模型的應用
2.4FAVAR模型
第3章體製轉換的非綫性模型
3.1馬爾可夫體製轉移自迴歸模型
3.2平滑轉移自迴歸模型
3.3脈衝響應函數
第4章平穩過程的譜分析
4.1譜
4.2一些常用過程的譜
4.3綫性濾波的譜
第5章譜估計
5.1周期圖
5.2樣本譜
5.3平滑譜
5.4ARMA譜估計
第6章小波分析基礎
6.1一維多尺度分析的定義
6.2一維Daubechies小波
6.3B-樣條函數簡述
6.4Battle-Lemarie小波族的一些性質
6.5信號的分解和重構過程
第7章核心通貨膨脹率的構建及其相關分析
7.1核心通貨膨脹率的文獻評述
7.2基於動態因子模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構建
7.3核心通貨膨脹率的非綫性動態調整特徵
7.4基於FAVAR模型的貨幣政策價格效應分析
7.5本章小結
第8章核心通貨膨脹視角下的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
8.1引言
8.2LSTVAR模型的綫性檢驗和估計
8.3核心通貨膨脹視角下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效應分析
8.4本章小結
第9章金融狀況指數的測度及其與宏觀經濟的關係分析
9.1金融狀況指數的文獻評述
9.2基於動態因子模型的FCI測度
9.3金融狀況指數與宏觀經濟的關聯性測度
9.4金融狀況指數對宏觀經濟的非對稱性影響分析
9.5本章小結
0章金融狀況視角下的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
10.1資本價格和貨幣政策關係的文獻綜述
10.2基於金融狀況指數的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
10.3本章小結
1章物價預警綜閤指數的構建及其非綫性特徵分析
11.1物價預警綜閤指數的文獻綜述
11.2基於動態因子模型的物價預警綜閤指數構建
11.3物價預警綜閤指數的非綫性特徵分析
11.4本章小結
2章物價預警視角下的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
12.1引言
12.2LSTVAR模型的綫性檢驗和估計
12.3物價預警視角下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效應分析
12.4本章小結
附錄宏觀變量及處理方式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肖 強 (1979- ),男,蘭州財經大學副教授,吉林大學數量經濟學博士,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大數據分析研究所所長,數理統計係主任。近年來,在《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0餘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國傢統計局重點項目1項,地廳級項目3項。
司穎華 (1980- ),女,蘭州財經大學副教授,吉林大學數量經濟學博士研究生。近年來,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10餘篇,主持和參與省部級項目、地廳級項目多項。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很多關於金融市場運行和宏觀調控的深層問題。首先,在“中國金融類指數的構建”這一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指數的廣泛代錶性與操作可行性之間的。是不是會涉及到對不同金融品類(如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等)的權重分配,以及如何考慮不同類彆的風險和收益特徵?是不是也會對一些新興的金融市場工具,例如科技股指數、綠色金融指數等,進行一些探討?我對指數的編製方法論以及它在投資組閤構建、風險管理和市場評估中的作用有很深的興趣。其次,關於“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非對稱性可能體現在政策傳導速度、影響深度、以及對不同經濟部門(如房地産、製造業、服務業)的作用差異上。我特彆想瞭解,在中國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貨幣政策是如何在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産生分化影響的,以及這些影響是否會加劇或者緩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評分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介紹中國金融指數構建方法和貨幣政策傳導機製的書籍。這本書的題目涵蓋瞭我感興趣的兩個重要領域,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清晰的理論框架和嚴謹的研究方法。特彆是關於指數構建的部分,我希望它能詳細闡述如何選取具有代錶性的金融資産,如何確定權重分配的原則,以及如何應對市場波動和數據變化,確保指數的有效性和穩定性。同時,對於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的分析,我希望能夠深入瞭解不同類型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利率調整等)在不同經濟主體和不同金融市場上的傳導路徑和作用強度。如果書中能夠通過實證數據和案例分析,來量化這些非對稱性效應,並探討其背後的原因,比如信息不對稱、市場摩擦、行為偏差等,那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
評分“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這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眾所周知,央行的貨幣政策並非總是在所有市場參與者和所有金融工具上産生均等的影響,不同時間、不同程度的政策調整,其傳導機製和影響程度往往存在差異。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和量化這種“非對稱性”的?是通過觀察不同期限的利率變化,還是研究不同類型的信貸擴張?比如,在加息周期和降息周期,對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房地産市場,甚至對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的影響,是否會有顯著的不同?書中會不會通過實證研究,來揭示這些非對稱性背後的具體原因?是不是跟市場預期、金融機構的行為模式、或者是監管政策的配閤程度有關?如果作者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影響因素,並提齣相應的政策建議,那就太棒瞭。我個人一直對貨幣政策的細節很感興趣,總覺得理解瞭這些非對稱性,纔能更好地把握市場脈搏,做齣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倒是挺吸引人的,聽起來就很有深度,特彆是“中國金融類指數的構建”這部分,我一直對指數的編製原理很好奇。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從繁雜的市場數據中提煉齣有代錶性的指數的,是不是采用瞭什麼特彆的算法?比如,在選取樣本股的時候,有沒有考慮流動性、市值、行業代錶性等多個維度?對於那些新興的金融産品,比如ETF或者一些衍生品相關的指數,書中是否也有涉及?構建指數的過程本身就是對金融市場結構和內在邏輯的一種梳理,如果書中能詳細介紹指數的篩選標準、權重分配方法,以及它如何反映市場情緒和資金流嚮,那絕對會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我特彆希望看到作者在解釋這些技術性問題時,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圖錶和案例,這樣即使我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也能有所收獲。當然,金融指數的生命力在於其持續的更新和調整,書中是否也探討瞭指數調整的機製,以及如何應對市場變化,保持其有效性和公信力,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是肖強和司穎華,名字聽起來很專業,不知道他們是否有在金融機構或者學術界有豐富的研究經驗?我尤其關注作者在構建中國金融類指數時,是否能夠充分考慮到中國金融市場的獨特性。畢竟,中國的金融體係與發達國傢存在不少差異,比如國有銀行的主導地位、資本市場的雙重性,以及外匯管兌的限製等。這些因素在指數構建過程中,需要如何被審慎地納入考量?是否會有一些專門針對中國市場設計的指數類型?在貨幣政策非對稱性效應分析方麵,作者會不會引入一些中國特有的宏觀經濟指標,來檢驗政策效果?比如說,與地方政府債務、影子銀行、或者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相關的分析,我覺著會特彆有意義。畢竟,脫離瞭具體的經濟背景去分析金融現象,可能會顯得有些空泛。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立足於中國實際的深刻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