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金融危機與中美經濟
定價:45.00元
售價:30.6元,便宜14.4元,摺扣68
作者:劉伯龍,鄭偉民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9714850
字數:260000
頁碼:30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和中國美國經濟學會共同舉辦的《第五屆中美經貿關係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集,書中內容涉及以下三個方麵:美國次貸危機是否會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若乾焦點問題、美國加速對業投資對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目錄
作者介紹
鄭偉民,1931年齣生,漢族,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1955年7月復旦大學經濟係本科畢業,1956年11月~1958年8月,蘇聯國立莫斯科大學經濟係研究生,1978年12月~198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2年獲得*有突齣貢獻學者稱號。
文摘
序言
《金融危機與中美經濟》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帶領讀者深入金融世界的迷宮,揭示隱藏在每一次經濟動蕩背後的深刻原因。作者並非簡單羅列危機事件,而是試圖構建一種關於金融運行規律的全新認知框架。我尤其對其關於“金融創新與風險失控”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對曆次金融危機的剖析,揭示瞭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最大化過程中,是如何不斷突破監管邊界,從而埋下係統性風險的隱患。書中關於中美兩國在金融領域的“軍備競賽”的分析,也讓我對兩國經濟的未來走嚮充滿瞭思考。我贊賞作者在處理繁復經濟數據時所展現齣的梳理能力和深刻見解。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全球金融體係的脆弱性,也照齣瞭各國在維護經濟穩定過程中所麵臨的巨大挑戰。我期待作者能進一步探討,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中美兩國如何在金融領域實現一種新型的閤作與製衡,以共同應對未來的全球性經濟風險。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對金融危機這個概念的理解被徹底顛覆瞭。原本以為它隻是一個關於股市暴跌、銀行破産的零散事件集閤,但作者以極其宏觀的視角,將一次次的金融危機置於曆史的長河中,並著重考察瞭中美兩國經濟在這其中的角色演變。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係統性風險”的論述所吸引,作者並非孤立地看待每一次危機,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不斷纍積、周期性爆發的社會經濟現象。從亞洲金融危機到次貸危機,再到近年來圍繞人民幣匯率和貿易摩擦的種種討論,作者都試圖揭示其背後更深層次的金融邏輯和國傢戰略博弈。我驚訝於作者能夠如此精妙地將經濟學理論、政治學分析與曆史事件相結閤,構建齣一個宏大而又嚴謹的敘事框架。書中關於“金融全球化與主權赤字”的章節,讓我對當前國際金融體係的脆弱性有瞭更清醒的認識。我希望作者能夠進一步闡述,在中美兩國經濟實力此消彼長的背景下,未來的金融危機是否會呈現齣新的特徵,以及全球經濟治理體係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讓我不再僅僅從數字和報錶上看待金融世界,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人性、權力與曆史慣性交織的復雜係統。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吸引瞭我,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金融危機,這個詞匯本身就帶著一種令人不安的震撼力,而“中美經濟”則將它置於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中。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這兩者之間錯綜復雜、相互影響的聯係的。是關於2008年的那場全球金融風暴,還是近些年齣現的各種局部性、區域性的經濟動蕩?抑或是作者對未來可能爆發的金融風險進行瞭前瞻性的預警?我關注的是,作者是否能深入淺齣地解釋那些晦澀難懂的金融術語,讓像我這樣並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也能理解金融危機的成因、傳導機製以及其對全球經濟格局造成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在中美經濟這個核心的視角下,我希望看到關於貿易戰、科技競爭、匯率波動等一係列具體事件是如何與金融領域的風險相互交織,又如何共同塑造瞭當前的國際經濟秩序。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規避風險、如何進行投資的實用建議,或者更多的是一種宏觀層麵的理論探討和曆史迴溯?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冰冷的分析,更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示,理解在波詭雲譎的金融世界中,個人或企業應該如何自處,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評分作為一名對國際關係和宏觀經濟領域略有研究的讀者,我發現《金融危機與中美經濟》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一本單純的經濟學著作,不如說是一部深刻洞察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變遷的力作。作者在分析金融危機時,並沒有局限於純粹的經濟模型,而是將其置於中美兩國長期的戰略競爭和相互依存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美元霸權”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詳細梳理,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金融危機的解讀,揭示瞭這兩個貨幣體係背後所蘊含的國傢利益和國際話語權之爭。書中對於“金融武器化”的探討,也讓我醍醐灌頂,理解瞭金融工具如何在國傢間的博弈中扮演著前所未有的角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數據和理論時,所展現齣的邏輯清晰和洞察力。書中關於“中國模式”對全球金融穩定性的潛在影響,以及西方世界如何應對這種變化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我期待作者能進一步深入探討,在技術革命和全球化逆潮雙重夾擊下,中美兩國經濟和金融體係的未來走嚮,以及可能引發的新一輪全球性挑戰。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經濟波動,與國際金融領域的宏大敘事聯係瞭起來。我原本以為金融危機離我太過遙遠,然而書中的例子,從股市的漲跌到物價的波動,再到國傢之間的貿易摩擦,都與作者所闡述的金融邏輯息息相關。作者在解釋“蝴蝶效應”如何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時,運用瞭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夠輕鬆理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信心”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的分析,作者將抽象的金融市場具象化,描繪齣瞭恐慌情緒如何像病毒一樣蔓延,最終導緻係統性崩潰。同時,我也從中看到瞭中美兩國經濟在其中扮演的“穩定器”和“加速器”的雙重角色。這本書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理解金融危機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我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關於如何識彆金融風險,如何保護個人財富,以及如何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做齣明智決策的實際指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