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0-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报告
:52.00元
售价:35.4元,便宜16.6元,折扣68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11209825
字数: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重要的屏障。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为了探求构建我国金融安全体系的策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10)”的主题定为“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金融安全”。《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是该学术论坛的理论成果,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编写。我欣然为《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作序,希望《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的出版能够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中国的经济安全,为中国的经济安全献计献策。
通过系统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金融功能经历了简单的融通资金到创造信用再到转移风险、孵化财富的升级过程。金融功能的升级推动了金融结构的深刻变革①。必须明确的是,在市场主导型现代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是居核心或基础的地位,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心脏。从历史演进角度看,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从金融体系“外围”到金融体系“内核”的演进过程,从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到国民经济的“发动机”的演进过程。
推动资本市场从“外围”到“内核”的演进,其原动力不在于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增量融资功能,而在于其所具有的存量资产的交易和配置功能。因为,就增量融资功能来说,银行体系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在增量融资上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但是,就存量资产的交易和配置而言,资本市场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重心和难点显然不在增量资源配置,而在于存量资源配置。这就是为什么说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的根本原因。
资本市场不仅具有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使风险流动的功能。银行体系中风险存在的形式是“累积”或“沉淀”,资本市场风险存在的形式则是“流动”,通过流动机制配置风险、分散风险,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资本市场所特有的风险流动性特征客观上会提高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弹性。而传统商业银行具有的“累积风险”、“沉淀风险”的特征,使银行体系貌似稳定、实则脆弱。日本的教训表明,不具备风险分散功能的金融体系,无法化解实体经济的风险,在情况下甚至会延长经济的衰退期。所以,发达而健全的资本市场带给社会的不是风险,而是分散风险的一种机制。
资本市场不仅为社会带来了一种风险分散机制,而且更为金融体系创造了一种财富成长模式,或者准确地说,为金融资产(w)与经济增长(g)之间建立了一个市场化的函数关系,即w=f(g),从而使人们可以自主而公平的享受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
这本书封面上的“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报告”几个字,立刻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10年。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相当可观,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潜在的金融风险。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究竟是如何界定“中国金融安全”的?是仅仅指抵御外部金融冲击的能力,还是也包括了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我设想,在“现实”部分,报告可能会深入分析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比如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以及资本账户开放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求解”部分,则是我最为期待的,它是否能够提出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如何提升金融监管的穿透力,如何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真正需要支持的实体经济部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中国是如何在应对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它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探讨,更是一次对中国金融发展历程的深刻反思与前瞻性思考。
评分拿到这本《2010-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报告》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2010年全球经济的动荡景象,次贷危机的影响余波未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初露端倪,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金融安全无疑牵动着全球的神经。我设想,报告的“现实”部分,定会细致描摹出当时中国金融体系所处的内外环境,可能包括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测,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评估,以及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分析。而“求解”的部分,则是我最为期待的。报告是否能够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否能够探讨如何利用金融创新来支持经济增长,同时又避免新的风险?我希望它能深入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比如金融机构的效率、金融产品的丰富度、以及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尤其关注报告是否能对“中国经济安全”这一宏大命题给出具体而富有建设性的解读,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如何构建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抵御外部冲击,保障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中国金融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深刻剖析,我渴望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中国经济如何在全球变局中保持韧性。
评分初翻这本书,一股严谨而深刻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2010年,正值中国经济经历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安全作为一个核心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承诺了对当前金融状况的深入洞察,并着力于提供解决之道。我猜测,“现实”篇章会详细梳理当时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各种挑战,或许会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外汇储备的管理、国内银行的风险敞口,以及影子银行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崛起及其潜在风险。对于“求解”部分,我抱有极大的期待,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给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例如,如何平衡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更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报告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抑或是如何提升中国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战略?这本书,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波涛汹涌的金融海洋中,为中国经济的航行指点迷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醒目的红色标题,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在2010年那个中国经济腾飞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的节点,一本聚焦“金融安全”的报告,无疑切中了时代脉搏。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迫切地想要了解,在这个全球金融格局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安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报告的“现实”部分,想必不会回避那些潜藏的风险与挑战,例如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国内资产泡沫的隐忧、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性等等。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国金融安全现状图。更重要的是,报告的“求解”部分,是否能为我们指明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是否能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我希望它能超越泛泛而谈的理论,给出一些具体、务实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等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金融业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承载着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切思考。
评分2010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都对中国金融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本《2010-中国金融安全现实与求解-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报告》的书名,直击核心,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猜想,“现实”部分会全面梳理当时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或许会详细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外汇储备的增值与安全、以及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风险等。报告是否会触及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以及金融监管的滞后性?更重要的是,“求解”部分,我希望它能为中国金融安全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金融体系,如何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前瞻性?报告是否会提出一些关于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的策略?我尤其关注,这本书是否能够提出一套能够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政策框架。它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守护中国经济命脉的战略性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