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融监管学
定价:35.50元
作者:祁敬宇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605255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金融稳定为突破口,根据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体系分为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实务和金融监管的协调五个部分、十四章,系统地阐述了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务,并结合*实践,完善了金融稳定和金融协调同金融监管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和思路,为金融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金融监管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和框架。全书按照先理论后实务、先基础后行业、先国内后国外的逻辑结构设计了知识体系,将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本书在编写上注重理论分析与应用分析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突出应用性。同时,还辅之以一定量的阅读材料和相关专栏,资料翔实,可读性强。本书除可供高等院校作为经济、金融、管理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外,还可供经济金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阅读参考,尤其可作为银行监管等金融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金融创新与监管适应性之间动态博弈的深入探讨。书中对于金融科技(FinTech)崛起及其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带来的挑战,有着非常细致的分析。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将金融创新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强调了监管需要保持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它通过列举一些早期对互联网金融、P2P借贷等新业态监管的滞后性,以及随后监管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过程,展现了监管体系在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时的“进化”过程。这种“事后追赶”式的监管并非理想状态,书中也提及了“监管沙盒”等创新性监管工具的探索,旨在鼓励负责任的创新,并提前评估潜在风险。作者对这些新概念的阐释,逻辑严谨,不乏深度,而且语言相对易懂,避免了过于生硬的专业术语堆砌。它让我明白,金融监管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与市场创新互动中不断调整和发展的生命体。这种对监管适应性的强调,对于理解当下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预测未来的监管趋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对书中关于监管科技(RegTech)的提及尤其感兴趣,因为它预示着未来监管将更加依赖技术手段,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趋势。
评分这本书在阐释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的重要性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描述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市场日益紧密的联系时,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单一国家监管的局限性。书中通过回顾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提升全球银行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生动地说明了国际协调的必要性和实际成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监管体系差异及其可能引发的套利行为的分析,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需要一个共同的框架来防止“监管洼地”的出现。它不仅仅是关于规则的制定,更是一种信任的建立和责任的共担。书中对一些国际金融组织的运作,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也有所提及,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让我了解到这些机构在推动全球监管统一和应对跨境风险中的作用。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金融监管早已超越了国界,而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国际金融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理解全球金融治理架构的重要线索,并让我认识到,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任何国家的金融稳定都离不开有效的国际合作。
评分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初步翻阅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宏观经济背景与金融市场发展相互作用的阐述。作者在引言部分就点明了金融监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时代经济的土壤之中。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金融危机成因的梳理,特别是其与当时监管失灵或监管政策不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视角。例如,在描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金融创新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及监管机构在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时的滞后性。这种追根溯源的分析,让我认识到理解金融监管的演进,必须先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催生了新的金融产品和风险。书中对一些早期监管框架的讨论,虽然篇幅不长,却非常精炼,能够让我快速把握不同监管理念的演变轨迹。比如,对“大而不能倒”问题的早期思考,以及后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应对策略,都展现了监管智慧的不断深化。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宏观视野为我理解金融监管的本质和目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具体监管工具和细节我还需要后续深入学习,但这种理论框架的构建,就已经足够吸引人,并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金融监管的社会责任和伦理维度时,展现了其独特的思考。作者并非仅仅将金融监管视为纯粹的技术性或经济性问题,而是将其与社会公平、金融普惠等更广泛的议题联系起来。书中在分析金融风险和市场失灵的根源时,也触及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以及信息不对称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公。它强调,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除了维护金融稳定,还应致力于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提供公平、可及的金融服务。例如,书中对消费者金融保护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监管手段防止金融机构的掠夺性行为,都体现了这种关怀。它让我意识到,金融监管并非只是为了保护少数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利益,而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公平的金融生态系统,让普通民众也能从中受益。书中在谈及金融普惠时,也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探讨了通过监管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服务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的可能性。这种将监管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立意更加高远,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对金融监管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它不仅仅是关于规则,更是关于责任和公正。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金融监管时,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它如何处理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及其监管必要性时,所采用的案例研究方法。书中详细介绍了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如何扮演“借船者”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金融监管,恰恰就是为了纠正这些市场失灵而设计的。作者通过对历史上的银行挤兑事件、保险欺诈案例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监管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书中对信息披露制度、审慎性监管(如资本充足率要求)的阐释,都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它并没有将这些监管工具描述得高高在上,而是将其置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监管背后的逻辑。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监管过度或监管不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对金融监管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我之前总觉得金融监管是复杂且遥不可及的,但这本书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这些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监管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监管者在维护经济稳定方面所承担的重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