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能源金融
定价:68.00元
作者:林伯强、黄光晓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3022573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40kg
编辑推荐
这本《能源金融》由林伯强和黄光晓所著,对国际石油定价体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演变过程中金融市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突出了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加上其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形成以石油商品期货市场为主导的石油金融市场,强化其对国际石油市场控制的手段与途径,相信本书对广大读者会有的启发作用。
内容提要
金融市场动荡、石油价格上涨等问题不仅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明显降温,也拖累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随着能源对政治经济战略意义的显现,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能源金融(EnergyFinance)在世界金融秩序中的影响日渐突出,成为热点话题。
这本《能源金融》由林伯强和黄光晓所著,遵循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在全面介绍国际能源市场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重点对能源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阐述,并以此为切入点,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能源及其相关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演化、市场结构、产品设计及在能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广泛、资料翔实,不仅涵盖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等传统能源领域,还涉及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能源税与碳税、能源效率市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投融资等国际能源领域*发展动向。除针对目前中国能源及其相关市场的发展现状,本书还系统性、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国能源价格体系的演变和改革方向以及能源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能源金融》可作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对能源界、金融界专业人士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目录
绪论章 能源金融与能源战略 节 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 第二节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战略 第三节 世界主要能源供应国的能源战略 第四节 能源金融 第五节 中国的能源战略与能源金融 参考文献第二章 石油市场与石油金融 节 石油市场 第二节 石油价格 第三节 石油金融 第四节 中国的石油市场与石油金融 参考文献 附录第三章 天然气市场与天然气金融 节 天然气市场 第二节 天然气价格 第三节 天然气金融 第四节 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和天然气金融 参考文献 附录第四章 煤炭市场与煤炭金融 节 煤炭市场 第二节 煤炭价格 第三节 煤炭金融 第四节 中国的煤炭市场和煤炭金融 参考文献 附录第五章 电力市场与电力金融 节 电力市场 第二节 电力价格 第三节 电力金融 第四节 中国的电力市场和电力金融 参考文献 附录第六章 环境金融与节能减排 节 环境金融 第二节 节能减排 第三节 中国的环境金融与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第七章 碳交易市场与碳金融 节 温室气体减排的市场机制 第二节 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市场 第三节 基于项目的碳交易市场 第四节 碳金融体系 第五节 中国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第八章 能源税与碳税 节 环境税 第二节 能源税 第三节 碳税 第四节 中国实施能源税/碳税的构想 参考文献第九章 能源效率市场 节 能效管理体系 第二节 需求侧管理 第三节 合同能源管理 第四节 白色证书交易 第五节 中国能源效率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第十章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融资体系 第三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价格机制 第四节 可交易绿色证书机制 第五节 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林伯强,男,1957年出生,福建漳州人。1982年获厦门大学货币银行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进入亚洲开发银行,曾任亚洲开发银行(AsianDevelopmentBank)主任能源经济学家。2006年6月至今,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在亚行工作期间,主要负责能源领域的亚行对华项目。任多个重大能源和环保贷款项目和政策性与行业改革技术援助项目经理,管理和指导外咨询专家。了解中国国情以及能源和环保的实际情况,有丰富实践经验。近几年来,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等外经济学刊物的学术论文多达数十篇,并撰写了《现代能源经济学》、《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等著作。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现于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从事能源经济等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金融,_已在《金融研究》等多个杈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还参与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主持的多项*、省部级课题,以及林伯强教授与英国战略基金、美国能源基金等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封面颜色搭配沉静而不失力量感,书名“正版刚能源金融”的字体选择也显得十分专业。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数据也能一览无余。我对于“能源金融”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深知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其金融属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能源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理解能源与金融之间的深刻联系,对于把握宏观经济趋势、规避投资风险,甚至制定国家能源战略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林伯强和黄光晓两位作者的名字,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我们揭示能源金融领域的核心要义,并提供前瞻性的分析与见解。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深入探索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领域打开了一扇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拓宽我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十分有条理,从宏观的能源经济概览,到具体的金融工具与市场分析,再到前沿的政策导向与未来展望,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能够迅速把握全书的知识脉络。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能源市场波动性及其对金融市场传导机制的探讨,这对于理解近年来的全球能源价格剧烈变动,以及这些波动如何影响股市、债市乃至汇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有一定了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在分析能源市场时力不从心,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提供冰冷的数据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将能源的供需基本面与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政策调控等因素相结合,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这种融会贯通的视角,对于提升我个人的投资决策能力,以及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对读者需求的体贴。作者们在阐述复杂的理论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并辅以大量的图表和数据来佐证观点。这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未来能源金融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新兴能源领域(如可再生能源、氢能等)的金融创新进行的前瞻性分析。这不仅让我看到了能源金融领域充满机遇的未来,也为我提供了思考和学习的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价值和前瞻性思考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能源金融的新窗口,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它。
评分我个人对“能源金融”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些零散的新闻报道和市场分析报告拼凑起来的。然而,这些信息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阅读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作者们对于能源定价机制、能源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详细介绍,让我对这些复杂工具的运作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关于“绿色金融”和“碳金融”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能源金融领域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的紧密结合,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考量,更是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深刻回应。这种将经济、金融、环境多维度因素融合在一起的探讨,让我对能源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充满了好奇和思考。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许多关于能源行业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都非常具有启发性。比如,书中对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在价格剧烈波动时,如何影响相关产业链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如何通过金融工具来对冲这些风险的阐述,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对金融风险控制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复杂的金融模型,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模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这使得我对如何识别、评估和管理能源金融风险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或者在个人投资决策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