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
:42.00元
售价:28.6元,便宜13.4元,折扣68
作者:张彦博,刘烨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3628709
字数:200000
页码:1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张彦博、刘烨著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通过建立FDI区位理论模型解释FDI的区位选择行为,完善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同时对中国的垂直FDI和水平FDI的区位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中国利用外资所处的阶段,提出了我国吸引FDI的政策和我国外资管理体制的转型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在探寻国际 直接投资区位思想的变化轨迹、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问题进行 了研究。作者张彦博、刘烨按照NEG(新经济地理学) 范式,采用Dixit&Stiglitz(1977)的分析框架,将 集聚经济、市场规模、交易成本、工资成本、劳动生 产率和产业结构因素纳入分析,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垂 直FDI和水平FDI的一般区位选择模型,同时利用中国 的数据对此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本书对 FDI集聚这一经济地理现象,分析了跨国公司的空间 集聚及FDI空间分布的演化。并对FDI的来源国聚集的 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来源国集聚特征的引 资战略。后,作者对当前中国利用外资所处的阶段 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外资管理体制 的转型建议。
初次翻阅《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书中对于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这为理解整个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试图深入了解“区位选择”这一核心概念时,我发现作者似乎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影响区位选择的宏观因素的量化分析上,例如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GDP增长率、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治经济风险等变量对外商投资流向的影响。虽然这种方法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能够提供量化证据,但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定性研究的补充,比如通过访谈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高管,了解他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如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当地政府的“软实力”是否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对于“集聚”现象的讨论,书中更多的是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等。但作为一个曾经在不同产业园区工作过的人,我深切体会到,吸引和维持一个成功的产业集聚,除了宏观政策和产业基础,还离不开区域内企业之间形成的信任、合作机制,以及人才的互相流动和共享。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的论述相对薄弱,未能充分展现企业之间如何从零散到集聚,再到形成强大的生命力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在阐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时,重点放在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外资目的地,其吸引力的多元化因素上。书中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对外资吸引力的差异。对于“集聚”的讨论,书中也触及了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如何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地。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在讨论“区位选择”时,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风险规避”因素。对于跨国公司而言,除了追求经济利益,规避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地缘冲突风险也是其区位选择的重要考量。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聚焦于经济和政策吸引力。另外,在探讨“集聚”时,书中更多的是强调了产业集聚带来的正面效应,但对于产业集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书中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同时,对于如何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的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具体建议也显得较为概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正如其书名《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所揭示的那样,它触及的是一个经济学领域中至关重要且极其复杂的话题。然而,在我细细品读了前言和目录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在对“区位选择”的探讨上,似乎更多地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宏观经济因素,比如税收优惠、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模以及政策稳定性等等。我个人更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微观层面企业在具体决策过程中,是如何权衡这些因素的详细案例分析,例如,一家跨国制造企业在决定在中国哪个城市设厂时,会如何对比不同城市的交通物流成本、土地使用政策、以及当地政府提供的具体支持措施。同样,对于“集聚”这一概念,书中似乎更多的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比如规模经济、知识溢出效应、以及行业供应链的完善等。但对于集聚过程中,企业之间是如何通过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系,从而实现这种“集聚”的微观机制,我并未在本书的现有内容中找到深入的阐述。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比如绿地投资、跨国兼并收购)在区位选择和集聚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本书的表述也略显笼统,缺乏细致的区分和深入的分析。总体而言,这是一本理论性较强,但对微观实践的细致描绘略显不足的书籍,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宏观框架,但具体的“如何做”和“为什么这样做”的细节,还需要读者自行填充。
评分这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在探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问题时,着重阐述了国家层面的吸引力因素,例如开放的贸易政策、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等。作者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宏观因素如何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决策。对于“集聚”现象,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尤其是在分析了产业集聚如何带来规模经济、知识溢出效应以及供应商网络效应等方面,提供了颇具洞见的分析。然而,我作为一名对实际投资流程比较关注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关于“区位选择”的具体操作层面,感到有些意犹未尽。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面对日益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高附加值的外商投资,可能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个性化的激励措施,比如提供定制化的土地使用方案、税收返还、甚至是为企业的高管子女入学提供便利。这些微观层面、地方化的“软硬兼施”的策略,在这本书的论述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样,对于“集聚”的动态过程,书中更多的是描绘了集聚的“静态结果”和“宏观机制”,但对于一个新兴产业集群是如何从无到有,经历孕育、成长、成熟,直至可能面临衰退的完整生命周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塑造集群命运的,这些细节的描绘相对有限。
评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集聚》这本书,在探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区位选择时,似乎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宏观层面的因素分析上。书中对于全球化背景下,FDI流动的驱动因素,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增强自身吸引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于“集聚”的讨论,书中也提及了集聚效应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分析集聚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然而,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看,我对书中关于“区位选择”的微观操作层面的细节,感觉有些不足。例如,当一家公司决定在一个新的国家投资时,除了宏观层面的因素,还需要考虑具体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当地人才的技能水平和可获得性,以及当地营商环境的便利程度等。这些对于企业做出最终决策至关重要的细节,在本书的阐述中显得较为简略。同样,对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宏观的“吸引力”和“效应”,书中对于企业之间如何通过具体的合作、竞争,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来共同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动态描绘也显得不够充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屋建瓴的学术著作,为我们提供了理解FDI区位选择和集聚的理论框架,但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操作细节,还需要读者自行去探索和补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