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津银行公会研究(1918-1936)
定价:68.00元
作者:张百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201094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18-1936年的天津银行公会,研究目的是探讨天津银行公会诞生、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及其外部联系,以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聚焦于天津银行公会本身,详细探讨了天津银行公会诞生的社会与行业历史背景,其日常决策、财务管理和经费分担制度演进的过程,以及在便利会员营业、维护市场秩序、沟通银行与方面的业务活动。下篇考察天津银行公会的外部联系情况,通过对借贷市场、检查准备金案和维持直隶省钞案等历史事实的考察,深入分析了天津银行公会与和其他商人组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天津银行公会在稳定金融市场、构建市场运行基础和塑造金融制度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近代中国行会史的研究成果,而且深化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商人组织与商人三者关系的认识,对于我国当前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使其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的历史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探讨了天津银行公会诞生的社会与行业历史背景,其日常决策、财务管理和经费分担制度演进的过程,以及在便利会员营业、维护市场秩序、沟通银行与方面的业务活动;考察天津银行公会的外部联系情况,通过对借贷市场、检查准备金案和维持直隶省钞案等历史事实的考察,深入分析了天津银行公会与和其他商人组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天津银行公会在稳定金融市场、构建市场运行基础和塑造金融制度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目录
导 论
上 篇
章 天津银行公会诞生的历史背景
节 社会转型背景
第二节 行业发展背景
第三节 天津银行公会的创设及其主要会员
第二章 天津银行公会制度的制度演进
节 日常决策制度
第二节 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经费分担制度
第四节 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天津银行公会的业务活动
节 便利会员营业
第二节 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节 沟通银行与
下 篇
第四章 天津银行公会与借贷市场
节 直隶省地方信用与借贷市场
第二节 商人组织在解决承诺问题中的作用
第三节 直隶省地方借贷市场中的银行公会
第五章 天津银行公会与金融制度塑造:检查准备金案
节 弱背景下的政策执行
第二节 检查准备金案的经过
第三节 天津银行公会行为的内在机理
第六章 天津银行公会与货币信用维护:维持直隶省钞案
节 20世纪20年代直隶省银行挤兑风潮
第二节 与商人组织共同维持省钞
第三节 维持省钞失败的原因
结 语
附 录Ⅰ 天津银行公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探析(1918-1936)
附 录Ⅱ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张百顺,男,1985年生,河南淮阳人。2011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专业为政治经济学;2015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为经济史。研究领域为货币金融理论、近代中国金融史等。现任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系主任。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城市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暗红色的背景,搭配泛黄的书页纹理,仿佛将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书名“天津银行公会研究(1918-1936)”一看就是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对于我这种对近代中国金融史略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那个时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巨大转型,金融业作为经济的命脉,其发展必然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天津作为当时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其银行公会的历史,更是这段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公会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维护会员利益,协调行业发展,甚至在某些时期扮演着经济“稳定器”的角色。公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它与政府、其他商业团体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研究的重点。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重大金融事件中公会的应对策略,或者某位关键人物在公会发展中的作用。如果能辅以当时的照片、文件等史料,那将是锦上添花,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立体。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是通往理解近代中国金融脉络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确实被它的专业性给镇住了。那种厚厚的学术感,让我有些犹豫是否真的能读懂。但是,抱着对历史的好奇心,我还是决定翻开它。我尤其关注书中所描绘的那个特定时期——1918年到1936年。这二十年,是天津银行公会从初创到成熟,再到可能面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想象中的研究,不会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堆砌,而是会深入挖掘那个时代下,银行家们的心路历程,他们在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能看到,天津的金融精英们是如何在外国资本的冲击、国内政局的动荡中,努力维系和发展本土金融力量的。书中对“公会”这个概念的解读,也让我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协会,更可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权力与话语平台。它如何在维护自身成员利益的同时,又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它又是如何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其独特的角色?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不失温度地,为我们展现这段被许多历史叙事所忽略的金融画卷,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图景。
评分坦白讲,我对“公会”这种组织形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近代中国,它们扮演了极其特殊的角色,既是商人的联合体,又是某种程度上的行业自律机构,甚至在某些历史节点上,还承担了与政府沟通、争取权益的重任。天津银行公会在1918-1936年这段时间内的活动,对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我设想,作者在书中一定深入剖析了公会的成立背景,它是否是应对当时特定经济挑战的产物?它的章程、组织架构又是如何设计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看到公会在实际运作中,是如何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的。比如,在面临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甚至政治动荡时,公会是如何组织成员共同应对的?它是否能有效协调不同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而维护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尤其关注公会与当时政府、其他行业协会之间的互动模式。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政策的制定,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我相信,通过对天津银行公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联想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商海沉浮”。1918到1936年,这二十年,恰好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天津作为当时的经济重镇,其金融业的脉搏,无疑是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天津银行公会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协会,更可能是那个时代商业精英们抱团取暖、抵御风险的组织。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相对混乱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银行公会是如何建立起自身的规则体系,维护会员的共同利益,并与政府、外国势力进行博弈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次金融危机中,公会是如何协调各方力量,稳定市场的?或者,公会是如何在政治斗争的影响下,调整自身策略,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那个时期金融业的活力与脆弱,以及这些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自己的命运。它应该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金融、关于人的生动史书。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它所承载的“时代故事”所吸引。1918年到1936年,这二十年,足以让一个地方的金融生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津银行公会的成立与运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金融史研究的冰山一角,更是那个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银行家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维系着整个行业的秩序和稳定。这本书,我想应该不仅仅是记录了公会的存在,更应该挖掘其背后的人物、事件和思想。比如,公会是如何在这种“官商勾结”与“独立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它又是如何应对当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起伏,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与萧条,以及随后的经济危机?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当时天津金融市场格局的详细描绘,哪些银行是主要的参与者,它们之间是竞争还是合作?公会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协调和规范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是冷冰冰的年代划分,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选择所共同书写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