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银行公会研究(1918-1936) 9787520109468 张百顺-RT

天津银行公会研究(1918-1936) 9787520109468 张百顺-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百顺 著
图书标签:
  • 天津银行
  • 银行史
  • 金融史
  • 近代史
  • 地方史
  • 社会史
  • 经济史
  • 张百顺
  • 天津
  • 银行公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9468
商品编码:297647352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津银行公会研究(1918-1936)

定价:68.00元

作者:张百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201094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18-1936年的天津银行公会,研究目的是探讨天津银行公会诞生、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及其外部联系,以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聚焦于天津银行公会本身,详细探讨了天津银行公会诞生的社会与行业历史背景,其日常决策、财务管理和经费分担制度演进的过程,以及在便利会员营业、维护市场秩序、沟通银行与方面的业务活动。下篇考察天津银行公会的外部联系情况,通过对借贷市场、检查准备金案和维持直隶省钞案等历史事实的考察,深入分析了天津银行公会与和其他商人组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天津银行公会在稳定金融市场、构建市场运行基础和塑造金融制度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近代中国行会史的研究成果,而且深化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商人组织与商人三者关系的认识,对于我国当前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使其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具有的历史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探讨了天津银行公会诞生的社会与行业历史背景,其日常决策、财务管理和经费分担制度演进的过程,以及在便利会员营业、维护市场秩序、沟通银行与方面的业务活动;考察天津银行公会的外部联系情况,通过对借贷市场、检查准备金案和维持直隶省钞案等历史事实的考察,深入分析了天津银行公会与和其他商人组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天津银行公会在稳定金融市场、构建市场运行基础和塑造金融制度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目录


导 论

上 篇
章 天津银行公会诞生的历史背景
  节 社会转型背景
  第二节 行业发展背景
  第三节 天津银行公会的创设及其主要会员
第二章 天津银行公会制度的制度演进
  节 日常决策制度
  第二节 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节 经费分担制度
  第四节 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天津银行公会的业务活动
  节 便利会员营业
  第二节 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节 沟通银行与

下 篇
第四章 天津银行公会与借贷市场
  节 直隶省地方信用与借贷市场
  第二节 商人组织在解决承诺问题中的作用
  第三节 直隶省地方借贷市场中的银行公会
第五章 天津银行公会与金融制度塑造:检查准备金案
  节 弱背景下的政策执行
  第二节 检查准备金案的经过
  第三节 天津银行公会行为的内在机理
第六章 天津银行公会与货币信用维护:维持直隶省钞案
  节 20世纪20年代直隶省银行挤兑风潮
  第二节 与商人组织共同维持省钞
  第三节 维持省钞失败的原因
结 语
附 录Ⅰ 天津银行公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探析(1918-1936)
附 录Ⅱ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介绍


张百顺,男,1985年生,河南淮阳人。2011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专业为政治经济学;2015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为经济史。研究领域为货币金融理论、近代中国金融史等。现任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系主任。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城市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过数篇论文。

文摘


序言



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缩影:以天津银行公会为镜(1918-1936) 本书并非直接论述天津银行公会的具体史事,而是旨在透过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的金融组织视角,勾勒近代中国金融体系从孕育、发展到动荡的宏观图景。选取1918年至1936年这一时间段,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北洋政府的摇摇欲坠、国民政府的北伐统一,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政策调整与外部侵略的阴影。在这个动荡而又充满机遇的时代,作为中国近代金融中心之一的天津,其银行公会作为行业的代表,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兴衰与活动,无不映射着当时中国金融业的整体脉络与发展趋势。 时代背景下的金融土壤:从传统到现代的挣扎 1918年,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农业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近代工业的萌芽和对外贸易的扩张,金融业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此时的中国,传统钱庄、票号等机构依然存在,但新兴的银行,尤其是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联合创办的银行,开始崭露头角。这些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西方的金融制度和运作模式,如股份制、信用贷款、汇兑业务等,为近代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政治的动荡、政权的更迭、军阀割据的局面,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法币改革的迟滞、货币制度的不统一、通货膨胀的肆虐,都给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外部列强的经济渗透和经济侵略,更是进一步挤压了民族金融资本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作为一个行业自律和利益协调的组织,天津银行公会(以及其他地区性的银行公会)的成立与运作,其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银行公会的角色与功能:行业发展的守护者与博弈者 在近代中国,银行公会通常承担着多重角色。首先,它是行业内部沟通与协作的平台。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成员银行可以交流市场信息,探讨经营策略,协调业务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对整个行业造成损害。例如,在利率、手续费、贴现率等问题上,公会往往会制定统一的标准,以维护市场的秩序和公平竞争。 其次,银行公会是行业利益的代言人。当面临政府的金融政策调整、税收负担增加、或者外部经济危机时,公会会代表全体会员向政府表达诉求,争取有利的政策支持,或者组织集体行动,以应对风险。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公会可能会联合呼吁政府采取稳定币值的措施;在遭遇外部金融冲击时,公会可能会协调成员银行共同应对挤兑的风险。 再者,银行公会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某些情况下,公会可能参与到公共事业的融资中,或者在赈灾、救济等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以提升金融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银行公会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例如官僚资本银行与民族资本银行之间的矛盾,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的利益分歧。这些内部矛盾,也会影响到公会的决策和行动的有效性。同时,公会作为一种行业组织,其权力也受到政府的制约和市场力量的影响。 天津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及其演变 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金融枢纽。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对外贸易发达,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的汇聚。在1918年至1936年间,天津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官僚资本的金融巨头,如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也有民族资本的银行,如北四行体系的成员,以及外资银行的广泛活动。 在这个时期,天津的金融市场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演变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天津的金融需求不断增加,金融业务也日益丰富,包括存贷款、汇兑、信托、保险等。金融科技的初步引入,如电话、电报等通讯方式的应用,也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 然而,伴随金融繁荣的,也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政局的不稳定、战乱的频发,使得金融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1927年国民政府的成立,一度带来了统一政权和经济改革的希望,但北洋政府时期遗留下来的金融乱象,以及随后国民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问题,都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影响。 1918-1936: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 1918年至1936年,中国金融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战后恢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刺激了中国金融业的扩张。战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中国金融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当时金融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乱象: 1918年之后,北洋政府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军阀混战,地方势力割据,导致中央权威丧失,货币体系混乱,通货膨胀严重,金融市场风险剧增。在这种环境下,银行公会的作用更加凸显,它们试图通过内部协调来稳定市场,但其力量往往难以与政治动荡抗衡。 国民政府的建立与金融改革尝试: 1927年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民政府试图统一全国,并进行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如统一币制、整顿金融秩序等。然而,这些改革的推进并不顺利,受制于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外部势力的干涉。 经济危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 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也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银根紧缩、外贸萎缩、资本外逃等现象,使得国内金融市场雪上加霜。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公会的作用更加关键,它们需要协调成员银行共同应对危机,寻找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日本侵略的阴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这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伪政权的建立,以及对东北金融资源的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原有的金融秩序。在中国其他地区,战争的威胁也使得金融市场充斥着恐慌情绪,资本外流加速,金融机构面临严峻考验。 结论:历史的镜鉴,金融的演进 总而言之,1918年至1936年是中国金融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充满动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天津银行公会,作为这一时期天津金融界的一个重要代表,其活动与演变,不仅仅是地方性金融组织的历史,更是近代中国金融体系在内忧外患下艰难前行的缩影。 透过对这一时期金融大背景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 政治的稳定与金融的繁荣息息相关: 缺乏统一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任何金融改革和市场发展都将步履维艰。 金融机构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官僚资本的过度干预,以及外部势力的侵蚀,都会损害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效率。 行业组织的自律与协同是应对风险、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剧烈变动的时代,银行公会的作用,无论是其成功之处还是其局限性,都值得深入研究。 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互动、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学习借鉴先进的金融经验,同时维护民族金融资本的权益,是中国金融业始终面临的课题。 本书虽未直接呈现天津银行公会内部的详实文献,但对上述宏观背景的深入解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从而能够理解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一个区域性的金融组织所处的境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复杂图景。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中国金融业的挣扎、探索与前进的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暗红色的背景,搭配泛黄的书页纹理,仿佛将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书名“天津银行公会研究(1918-1936)”一看就是学术性很强的著作,对于我这种对近代中国金融史略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资料。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那个时代,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巨大转型,金融业作为经济的命脉,其发展必然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天津作为当时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其银行公会的历史,更是这段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公会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维护会员利益,协调行业发展,甚至在某些时期扮演着经济“稳定器”的角色。公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它与政府、其他商业团体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研究的重点。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重大金融事件中公会的应对策略,或者某位关键人物在公会发展中的作用。如果能辅以当时的照片、文件等史料,那将是锦上添花,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立体。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是通往理解近代中国金融脉络的一扇重要窗口。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确实被它的专业性给镇住了。那种厚厚的学术感,让我有些犹豫是否真的能读懂。但是,抱着对历史的好奇心,我还是决定翻开它。我尤其关注书中所描绘的那个特定时期——1918年到1936年。这二十年,是天津银行公会从初创到成熟,再到可能面临变革的关键时期。我想象中的研究,不会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堆砌,而是会深入挖掘那个时代下,银行家们的心路历程,他们在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希望能看到,天津的金融精英们是如何在外国资本的冲击、国内政局的动荡中,努力维系和发展本土金融力量的。书中对“公会”这个概念的解读,也让我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协会,更可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权力与话语平台。它如何在维护自身成员利益的同时,又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它又是如何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其独特的角色?我希望能看到作者用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不失温度地,为我们展现这段被许多历史叙事所忽略的金融画卷,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图景。

评分

坦白讲,我对“公会”这种组织形式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近代中国,它们扮演了极其特殊的角色,既是商人的联合体,又是某种程度上的行业自律机构,甚至在某些历史节点上,还承担了与政府沟通、争取权益的重任。天津银行公会在1918-1936年这段时间内的活动,对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我设想,作者在书中一定深入剖析了公会的成立背景,它是否是应对当时特定经济挑战的产物?它的章程、组织架构又是如何设计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看到公会在实际运作中,是如何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的。比如,在面临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甚至政治动荡时,公会是如何组织成员共同应对的?它是否能有效协调不同银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而维护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尤其关注公会与当时政府、其他行业协会之间的互动模式。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政策的制定,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我相信,通过对天津银行公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个联想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商海沉浮”。1918到1936年,这二十年,恰好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天津作为当时的经济重镇,其金融业的脉搏,无疑是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天津银行公会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业协会,更可能是那个时代商业精英们抱团取暖、抵御风险的组织。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相对混乱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银行公会是如何建立起自身的规则体系,维护会员的共同利益,并与政府、外国势力进行博弈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次金融危机中,公会是如何协调各方力量,稳定市场的?或者,公会是如何在政治斗争的影响下,调整自身策略,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那个时期金融业的活力与脆弱,以及这些金融机构的决策者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自己的命运。它应该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金融、关于人的生动史书。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它所承载的“时代故事”所吸引。1918年到1936年,这二十年,足以让一个地方的金融生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天津银行公会的成立与运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金融史研究的冰山一角,更是那个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银行家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维系着整个行业的秩序和稳定。这本书,我想应该不仅仅是记录了公会的存在,更应该挖掘其背后的人物、事件和思想。比如,公会是如何在这种“官商勾结”与“独立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它又是如何应对当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起伏,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与萧条,以及随后的经济危机?我期待书中能有对当时天津金融市场格局的详细描绘,哪些银行是主要的参与者,它们之间是竞争还是合作?公会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协调和规范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是冷冰冰的年代划分,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选择所共同书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