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老师耗时四载余,精心绘制了二十四节气,一节气一幅,每幅八平尺,浩浩汤汤,蔚为大观。此系列创作足以传世,不可多得, 本套丛书将其出版面世,真诚为广大读者奉上精神饕餮,实为欣赏、临习之佳品。
当代工笔花鸟画大家江宏伟老师倾其4年光阴,精心创作的一套二十四节气图,每幅皆八尺,画面精雅至极。本套书采用四开形式呈现画作的整体与局部,以突出作品的精彩细节,书中有江宏伟老师创作的随笔若干。
江宏伟,1957年生,江苏无锡人。历任南京艺术学院讲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他着力于领悟发掘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精髓,其作品具有深沉而静穆的审美情趣以及表现出现代式的古典情怀 。
(雅昌艺术网)去年,在北京某报上看见于水写江宏伟的文章,结尾一段很响亮:“20年前我问李老十,中国工笔画谁好?老十捋了把胡子道:"人物何家英,花鸟江宏伟。",无论艺术水准还是市场价位,都被老十言中了,美术史也会记住这句话。”
(网易新闻中心)这个二十四节气,古时候是人们耕种的时间表,到我们这代人手里,就变成了吃喝的由头,比如,立春吃春饼,立秋贴秋膘。而在江宏伟眼中是植物花鸟的四时变化,并把这变化升华为笔墨意境,又把这种意境变成了24幅传世之作,说重一点,这填补了二十四节气除了耕与吃之外对花鸟影响的空白。
尽管我缓慢的作画方式,在转瞬即逝的演变中,让我有些无奈,但新的追踪同样接踵而至。花谢了,我期望来年的重逢,至今我仍然有未完成的稿子,相约第二个春光。
评价一 翻开这本《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下)》,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着四季的轮回与生命的律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时符号,更是古人观察自然、顺应天时、耕耘劳作的智慧结晶。而江宏伟先生的画作,无疑为这些古老的智慧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他笔下的每一幅画,都仿佛是凝固的诗篇,将节气的意境勾勒得淋漓尽致。例如,当读到“立春”的画作时,我能感受到那丝丝初春的暖意,土地开始苏醒,嫩芽悄然探出头来,生命的力量在积蓄。而到了“夏至”,画面中炽热的阳光,蒸腾的热气,以及万物勃发的生机,都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置身于盛夏的酷暑之中,却又感受到勃勃生机带来的力量。江宏伟先生在色彩的运用上,更是炉火纯青,他能用恰到好处的色彩,捕捉到每个节气的独特气质,或是淡雅写意,或是浓墨重彩,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节气的氛围。更令人赞叹的是,他的画作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哲学读本。
评分评价四 作为一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我对二十四节气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小时候,外婆总是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也时常跟我讲一些关于节气的谚语和故事。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下)》时,内心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想要拥有的冲动。江宏伟先生的画作,完美地捕捉到了我记忆中那些关于节气的画面。例如,他笔下的“谷雨”,那种细密如丝的雨滴,滋润着刚刚萌发的麦苗,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田间奔跑的场景。而到了“霜降”,画面中层林尽染的秋色,如同打翻了调色盘,绚丽却又带着一丝萧瑟,那种秋日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仿佛闻到了泥土和落叶混合的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唤醒记忆、传承文化的载体。江宏伟先生的画作,用一种非常直观、艺术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的精髓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评分评价三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下)》,当时就被封面深深吸引了,那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笔触,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翻阅之后,我完全被江宏伟先生的艺术才华所折服。他的画作,与其说是描绘节气,不如说是他在用画笔诠释“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比如,在描绘“白露”时,他不仅仅画出了早晨的露水,更是通过水汽氤氲的远山,和早起劳作的人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仿佛能感受到露水凝结时空气中的清凉。而到了“大寒”,那厚重的积雪,孤寂的梅花,以及远方隐约的山峦,都传递出一种历经磨难后的沉静与力量,让人在寒冷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坚韧。江宏伟先生的画作,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他用独特的视角,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人们的情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这些古老的节气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他在构图上的匠心独运,无论是近景的细节,还是远景的意境,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意境。
评分评价二 作为一个对中国画有着初步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很欣赏那种既有传统功力,又不失时代创新的作品。《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下)》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江宏伟先生的画风,我感觉是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了更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的深刻洞察。他对于细节的处理,比如一株草的姿态,一片叶的脉络,甚至是风吹过树叶的痕迹,都描绘得极为传神,仿佛每一笔都饱含着他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我尤其喜欢他在处理“秋分”时那种金黄色的运用,那不是单一的黄,而是层层叠叠,带着丰收的喜悦,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暗示着秋的深沉与收获的背后是季节的流转。而到了“小雪”,画面中那种轻柔的雪花,仿佛能听到它们飘落的沙沙声,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仿佛在等待着严冬的洗礼,也孕育着来年的生机。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二十四节气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自然的变化,而这本书提醒我,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自然的节奏之中,只是我们太忙碌而未曾留意。江宏伟先生用他的画笔,为我们重新打开了这扇与自然对话的窗户。
评分评价五 我一直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下)》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江宏伟先生的画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流露。他用简洁而又富有力量的笔触,将每一个节气的独特韵味刻画得入木三分。例如,在描绘“惊蛰”时,他没有刻意去画雷电,而是通过泥土中蠢蠢欲动的生命迹象,以及破土而出的嫩芽,巧妙地传达出万物复苏的活力,那种生命的张力,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而到了“冬至”,画面中虽然有严寒,有雪花,但却不乏温暖的意境,比如一家人围炉而坐的场景,又或是远处村落里升起的炊烟,都传递出一种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让人在寒冷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团圆的喜悦。江宏伟先生的画,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他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往往比画面本身更丰富。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智慧,以及自然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艺术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