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天寿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史
  • 绘画史
  • 中国艺术
  • 艺术史
  • 美术史
  • 绘画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4698
商品编码:299223755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绘画史

定价:21.00元

作者:潘天寿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126046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潘天寿有“画贵能极”之说,讲“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之理,本书写成于1926年,当时作者年仅30岁,1935年此书被列为大学丛书,成为轰动全国的经典名作。《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绘画史》充满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上下四千年,纵横十万里,以中国人之智慧,感悟天地之奥秘,体察阴阳之消长。它以为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哲学思想,有灿烂的文学艺术,有独特的性格风俗,由此形成的中国画因而自成一第,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的,对峙欧亚两大陆这间。

内容提要


潘天寿所著的《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绘画史》共四编,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下世史,分别论述了历代绘画的概貌、特质和源流,并对古代绘硬理论的嬗变历程也予以重点考察和深入剖析。《中国文库·艺术类:中国绘画史》初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出版,一时引起业内轰动,是我国绘画专史研究的先驱性著作之一。

目录


编 古代史 章 绘画之起源与成立 第二章 唐虞夏商周之绘画 第三章 春秋战国及秦之绘画第二编 上世史 章 汉代之绘画 第二章 魏晋之绘画及其画论 第三章 南北朝之绘画及其画论 第四章 隋代之绘画第三编 中世史 章 唐代之绘画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及其画论 第三章 宋代之绘画 第四章 元代之绘画第四编 近世史 章 明代之绘画 第二章 清代之绘画附录域外绘画流人中土考略

作者介绍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浙江宁海人。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文摘


序言



艺术的脉络:西方绘画的辉煌历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西方绘画自古典时代至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我们不追溯东方的笔墨丹青,而是将目光投向尼罗河畔的古老文明,聚焦于欧洲大陆上艺术家们如何用颜料和画布构建起一个与现实交织、又超越现实的视觉世界。 第一章:古典的奠基与中世纪的沉思(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1400年) 西方绘画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壁画与陶器装饰。虽然留存至今的实物稀少,但文献记载描绘了他们对自然主义和理想美学的追求。本章将首先分析庞贝古城的遗迹如何为我们提供了窥见古典绘画技法的窗口,探讨透视、光影的初步运用及其对人类形象的塑造。 随后,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兴起,艺术的重心从对现世的赞颂转向对神圣的描绘。中世纪的绘画——主要表现为拜占庭的圣像画和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画——不再追求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模仿,而是服务于宗教教义的传达。我们将详细研究圣像画中僵硬的姿态、符号化的色彩运用,以及中世纪晚期在修道院和教堂壁画中,艺术家如何开始尝试叙事性和情感的表达,为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伏笔。重点分析“黄金背景”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神性空间营造中的作用。 第二章:文艺复兴的觉醒与人文主义的光辉(约1400年 – 1600年)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佛罗伦萨成为思想和艺术的熔炉,人文主义思潮重新点燃了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兴趣,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探索人体的结构、科学的透视以及理性的秩序。 本章将分阶段剖析:早期文艺复兴中马萨乔(Masaccio)对体积感和线性透视的革命性贡献;盛期文艺复兴(High Renaissance)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通过“晕染法”(Sfumato)达到的神秘与和谐,以及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中展现的英雄式人体结构与宏大叙事;以及威尼斯画派(如提香)对色彩和光线处理的突破,预示着未来巴洛克风格的到来。我们将深入研究透视法、解剖学和古典比例如何在这一时期被系统化和理论化,使绘画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 第三章: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戏剧性与享乐主义(约1600年 – 1750年) 十七世纪,欧洲的政治和宗教冲突催生了巴洛克艺术——一种充满动感、情感强烈、戏剧性光影对比的艺术风格。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明暗对比法”(Tenebrism)如何用强烈的对比聚焦观众的注意力,营造出直击人心的宗教体验。在西班牙,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如何将宫廷肖像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心理深度。在佛兰德斯,鲁本斯(Rubens)以其饱满的色彩和动态的构图,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生命力。 作为对巴洛克宏大叙事的修正与过渡,洛可可艺术(Rococo)在十八世纪法国宫廷兴起。本章将分析洛可可如何转向私密、轻快、装饰性强的风格,聚焦于贵族生活的情趣、爱情的微妙表达,以及对柔和色彩和曲线的热衷。 第四章:启蒙运动、革命与新古典主义的回归(约1750年 – 1830年)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道德和对古代(尤其是罗马共和国)的推崇,直接催生了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这一风格致力于恢复“崇高”的艺术标准,强调清晰的线条、冷静的构图和对历史或神话主题的道德说教。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的作品如何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的视觉工具,是本章的重点分析对象。 然而,对绝对理性的反叛也同时孕育了浪漫主义(Romanticism)。本章将对比分析浪漫主义对情感、想象力、异国情调和宏伟自然力量的赞颂。从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充满激情的笔触,到戈雅(Goya)作品中对战争恐怖和人类非理性面的深刻揭示,浪漫主义标志着艺术家开始将个人主观体验置于客观描绘之上。 第五章:现实的直面与印象的捕捉(约1830年 – 1880年) 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使得艺术家们将目光从历史神话转向了日常生活和正在发生的现实。现实主义(Realism)的兴起,以库尔贝(Courbet)为代表,拒绝了学院派的理想化,坚持描绘劳动者、平民的真实面貌。 紧接着,对光线和瞬间视觉感受的痴迷催生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本章将详细考察莫奈(Monet)、雷诺阿(Renoir)等艺术家如何走出画室,运用松散的笔触、纯粹的色彩并置来捕捉转瞬即逝的光影变化。我们还将探讨“外光写生”对传统绘画技法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如何试图在印象派的色彩基础上重新确立结构和情感深度,例如塞尚对形体的几何化、梵高对情感色彩的爆发式运用。 第六章:现代的开端与形式的解构(约1880年 – 1945年) 进入二十世纪,艺术对“再现”的执念彻底瓦解。现代艺术(Modern Art)追求的是“表现”而非“描绘”。野兽派(Fauvism)对色彩的解放,展现了非自然色彩的心理张力。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则成为对现代都市异化和内心焦虑的直接倾诉。 立体主义(Cubism)的出现,以毕加索和布拉克为先驱,彻底改变了西方艺术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将三维物体拆解并重构成二维平面上的多个视角。随后,抽象艺术(Abstract Art)的诞生,如康定斯基的作品,宣告了绘画可以完全脱离对可见世界的指涉。达达主义(Dadaism)和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则利用非逻辑、梦境和潜意识作为创作源泉,挑战既有的审美规范。 第七章:战后的转向与当代的多元景观(约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艺术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以其宏大的尺幅和即兴的创作过程,表达了战后个体存在的巨大精神压力。波洛克(Pollock)的“行动绘画”和罗斯科(Rothko)的色域绘画,将情感的宣泄推向了极致。 五十年代末,对抽象表现主义过度主观性的反动,催生了波普艺术(Pop Art),安迪·沃霍尔等人将大众文化、商业图像引入严肃艺术殿堂,模糊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本章最后将概述后现代的思潮,例如极简主义、观念艺术对传统绘画媒介(油画、画布)的挑战,以及当代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探索绘画的本体论和新的视觉语言。 本书力图展现的,是西方艺术家们不断对话、反叛、继承的创作历史,这是一部关于光影、色彩、透视、情感与思想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视觉认知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视角独特,拨云见日,令人耳目一新 坦白说,在阅读《中国绘画史》之前,我对所谓的“史书”总有一种刻板印象——枯燥、冗长、充斥着难以理解的年代和人名。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极为巧妙,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以一种更加哲学和文化的高度,将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非单纯罗列画作和画家,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是如何深刻影响着绘画的风格和主题。比如,作者在论述唐代绘画时,不仅仅聚焦于阎立本、吴道子的笔触,更着重分析了佛教的兴盛、丝绸之路的繁荣如何催生了佛教艺术的辉煌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融合。这种“以史映画,以画证史”的方法,让我在理解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文人画”的解读,作者没有将其简单归类为“士大夫的消遣”,而是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个人情感、精神追求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让我对那些看似笔墨简淡的画作,有了更加丰沛的解读空间。这本书就像一个高明的向导,引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看到了中国绘画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肌理。

评分

细节之处见真章,勾勒出严谨治学的风范 阅读《中国绘画史》的过程中,我被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考证功力所折服。作者在解读每一幅画作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笔记、书信,力求还原作品创作的真实背景和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某幅画作的年代鉴定,作者并非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详细列举了多种鉴定依据,包括纸张的质地、颜料的成分、画风的演变等,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辨析,最终得出了相对可靠的判断。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让我对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信任感。同时,书中对于一些绘画术语的解释也十分到位,例如对“皴法”的细致分类和图例展示,让我这个绘画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其含义和在不同画作中的运用。这种严谨的学术风格,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通俗的读物,更是一本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艺术史的研究可以如此细致入微,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其精妙之处。

评分

笔墨间的情感流淌,勾勒出历史的温度 阅读《中国绘画史》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灵魂的对话。书中对于每一位重要画家及其作品的介绍,都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陈列,而是充满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我被书中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描述深深打动,作者通过对画中人物神态、姿态的细致描摹,仿佛能将我带回到那个士人风流的时代,感受曹植笔下那份凄美动人的爱情。再读到范宽《溪山行旅图》,不仅仅是山峦的巍峨,更是作者笔下那种“登临纵目”的壮阔气魄,以及古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渺小。书中所选取的画作,也并非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珍品,作者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挖掘出它们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这让我大开眼界。我仿佛能透过那些斑驳的色彩和古老的笔触,看到画师们的心血与汗水,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执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绘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是艺术家们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精神印记。每翻过一页,都仿佛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回响,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

初探东方水墨韵致,惊喜连连,意犹未尽 第一次翻开这本《中国绘画史》,就被它深邃的底蕴所吸引。书的装帧典雅,纸张细腻,仿佛一捧古墨,散发着淡淡的陈香。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中国画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印象,比如水墨的晕染,山水的写意,人物的工笔。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位温厚的老者,循循善诱,将我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艺术长河。从远古的岩画,到汉代的帛画,再到魏晋的壁画,每一个时期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着迷于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古老的绘画场景,想象着古人在洞穴中留下斑驳的印记,或是宫廷画师在丝帛上描绘帝王的威仪。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那些流传千古的名作,在高清的印刷下,愈发显露出笔墨的力度与神韵。我反复摩挲着那些线条,试图从中读懂古人的情感,感受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眷恋。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对书中一些理论的解读还略显吃力,比如关于“笔墨”与“气韵”的阐释,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体悟。这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又增添了几分敬畏,也燃起了更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东方艺术的博大精深,心中充满了期待,渴望继续在这片艺术的海洋中遨游。

评分

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本充满生命力的著作 《中国绘画史》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绘画在漫长历史中,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宋代绘画的论述,着重强调了写实精神的崛起,以及对自然客观的描摹,这与之前唐代更为奔放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作者并没有将这种转变视为简单的“风格更迭”,而是深入分析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理学思潮的兴起,是如何共同催生了这种新的艺术取向。令人惊喜的是,在阐述元代绘画时,书中又展现了文人画的复兴,以及艺术家们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如何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和精神的抒发。这种脉络清晰的梳理,让我深刻理解到,中国绘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近现代绘画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看到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以及本土艺术家们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如何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绘画体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艺术生命力的赞歌,让我看到了中国绘画源源不断的发展潜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