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

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超著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美术
  • 19世纪美术
  • 现实主义
  • 美术史
  • 绘画
  • 艺术史
  • 西方绘画
  • 社会写实
  • 历史艺术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6825024
商品编码:299446772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

定价:28.80元

作者:杨超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368250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杨超编著的《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将西方艺术从*初的原始时代的岩画、陶塑到现代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回顾,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19世纪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全书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19世纪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与读者一同从远古走到今天,一同领略了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丰富和璀璨,一同进行一次艺术的时空之旅,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中畅游。

内容提要


杨超编著的《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是“世界艺术鉴赏”丛书之一。
《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系统回顾了西方艺术自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塑直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历程,以人类艺术发展史为脉络,以19世纪主要艺术流派为线索,将那些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高成就的艺术作品,以及创作了它们的那些或流芳百世、或默默无闻的创作者们一一娓娓道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19世纪的艺术流派及艺术大师、艺术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目录


现实主义艺术概述
章 法国现实主义美术
节 法国现实义美术的萌芽
第二节 法国的现实主义画家
第三节 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
第二章 英国现实主义美术
节 18~19世纪的英国绘画
第二节 透纳
第三节 康斯太布尔
第三章 19世纪其它国家的现实主义美术
第四章 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
节 19世纪上半叶的现实主义绘画
第二节 巡回展览画派
第三节 巡回展览画派三巨匠
第四节 巡回展览画派的其他画家
第五节 俄罗斯现实主义风景画
第六节 巡回展览画派的尾声
第五章 20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静默的凝视:19世纪末期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转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9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界从既有的现实主义思潮中逐渐分野、转向的复杂历程。在社会剧烈变革、科学理性主义达到顶峰的时代背景下,一批艺术家开始厌倦对外部世界的机械摹写与对日常生活的忠实记录,转而将目光投向内在精神世界、梦境、神话以及对美本身极致的追求。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阐释象征主义(Symbolism)与唯美主义(Aestheticism)的兴起、发展脉络、核心美学观念,以及它们对20世纪现代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对既有范式的反思与批判 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以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客观现实的精准描绘,在艺术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异化感加剧,以及对纯粹科学与理性解释万物的信心动摇,艺术家们开始质疑:艺术是否仅仅是镜子的功能? 本章首先回顾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就与局限性,特别是其在处理人类经验的非物质层面时的无力感。我们探讨了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如左拉的作品)如何导致艺术的“污名化”,促使一部分精英群体寻求更高、更纯粹的审美领域。对“可见世界”的绝对忠诚,使得艺术家们感到自身创造力的空间被压缩。这种反思,为艺术的“退隐”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象征的诞生:内在世界的重构 象征主义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艺术转向。它并非一个统一的画派,而是一种弥漫在文学、诗歌和绘画中的精神倾向。象征主义艺术家们相信,可见的现实只是表象,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永恒的真理或精神现实。 2.1 诗歌与绘画的互文性 本书详细考察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马拉美(Mallarmé)的“纯诗”理念如何直接影响了视觉艺术。我们分析了“对应论”(Correspondences)——即通过暗示、隐喻和象征符号来揭示不同感官经验(如颜色与声音)之间隐藏联系的理论。 2.2 核心主题的探讨:梦境、神话与情欲的交织 象征主义的绘画作品很少叙事,它们更倾向于营造一种氛围(Atmosphere)。本章着重分析了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对神话和宗教主题的迷恋,他将古典叙事转化为一种关于永恒的、带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内在剧场。同时,我们深入研究了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的“黑暗”系列,探讨他如何利用黑白对比和奇特的生物形象,构建一个属于潜意识的视觉宇宙。他对眼睛、蜘蛛和不朽的形象的反复描绘,揭示了艺术家对传统理性和光明世界的疏离。 2.3 英国的象征主义:前拉斐尔派的遗产与精神探求 在英国,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紧密交织。爱德华·本-琼斯(Edward Burne-Jones)的作品是典型的例子。他继承了前拉斐尔派对中世纪浪漫主义的向往,但更强调人物的忧郁气质、模糊的轮廓和对爱情、死亡的形而上学沉思。他的画作仿佛是来自遥远王国的哀歌,拒绝现代工业的喧嚣。 第三部分: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与象征主义在精神上高度契合,但其关注点更为集中于“美”的形式本身,并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激进口号。 3.1 审美哲学的确立 我们审视了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在美学论著中的核心思想,即艺术的最高目标是提供强烈、纯粹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愉悦,而社会道德、政治教化都应退居次要地位。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的完美和对瞬间的永恒捕捉。 3.2 装饰艺术的崛起与“美化生活”的实践 唯美主义不仅仅停留在画布上,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本章重点分析了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实践。他拒绝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具有特定叙事意义的“主题”,而将其称为“乐曲”(Nocturne)或“安排”(Arrangement),强调色彩、线条和构图本身的和谐。这种对音乐性在绘画中的追求,极大地推动了抽象艺术的早期发展。 此外,本书也考察了唯美主义在装饰艺术、室内设计(如“蓝与金的房间”)中的体现,以及这种对精致、稀有和人工之美的追求,如何与大众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第四部分:跨界的对话与艺术家的孤立 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艺术家群体,往往采取一种疏离于主流社会的姿态。他们自视为精神贵族,沉浸在个人创造的理想国中。 4.1 艺术中的异性与“蛇蝎美人”的形象 在这一时期,女性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复杂的象征意义。不再是淳朴的母亲或圣母,而是集智慧、情欲、危险与毁灭于一身的“蛇蝎美人”(Femme Fatale)。古斯塔夫·莫罗笔下的莎乐美,以及弗兰茨·冯·施图克(Franz von Stuck)对女妖的描绘,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与迷恋。这种对强大、诱惑性女性形象的反复刻画,反映了艺术家对男性气质中“理性”与“控制力”消退的焦虑。 4.2 欧洲大陆的影响与“新艺术”的先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如何成为后来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直接源头。对有机线条、自然形态的高度提炼和风格化处理,以及对平面装饰的偏爱,正是从象征主义对具象描写的解构中发展而来的。我们分析了比利时画家詹姆斯·恩索尔(James Ensor)的尖锐讽刺,预示了表现主义对社会虚伪的揭露,以及对现代城市病态的批判。 结论:为现代主义的爆发蓄力 象征主义与唯美主义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晦涩、精英化甚至颓废的,但它们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传统叙事和写实手法的拒绝,以及对形式要素(色彩、线条)的自主性提升,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特别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美学准备。它们标志着西方艺术史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关注“世界是什么样”到关注“艺术家内心感知到了什么”。 本书通过对大量原作的细致解读和对相关美学文献的梳理,试图还原那个在喧嚣的工业时代中,艺术家们如何用静默的凝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隐秘的、永恒的、且无比精致的“非现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原本以为现实主义美术只是冰冷地记录,但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如何在画布上捕捉转瞬即逝的生活细节。我尤其被其中对米勒作品的解读所打动,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拾穗者》的画面分析,更是挖掘了米勒如何在那个贫瘠的年代,用最朴实的色彩和最沉甸甸的人物姿态,去歌颂那些最普通、最被忽视的劳动人民。那些汗水、那些弯曲的脊梁、那些被阳光晒得黝黑的皮肤,仿佛触手可及。书中对不同地域现实主义流派的比较也十分精彩,从法国的现实主义到英国的普拉斐尔派,再到后来的自然主义,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我对现实主义美术的丰富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单一的风格,而是一种对真实世界不懈探索的生命力的展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论,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分享他眼中那个既残酷又充满温情的世界。

评分

坦白讲,在翻开《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之前,我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多少有些刻板。总觉得它就是照片般的写实,缺乏艺术的灵魂。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具洞察力的视角,带我走进了19世纪的欧洲,去感受那个时代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如何催生了如此一股艺术思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库尔贝的论述,他那句“我没有看见天使,所以我不能画天使”简直是现实主义宣言式的表达。书中详细阐述了库尔贝如何在作品中大胆地描绘工厂工人、乡村农民,甚至是赤裸的身体,打破了学院派对题材的禁锢。这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更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反而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中,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所承载的巨大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美术史的梳理,它更像是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得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我之前对法国的巴比松画派一直有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他们只是画了些风景画。但在这本书里,我才了解到,让·弗朗索瓦·米勒、特奥多尔·卢梭等人,并非仅仅是描摹自然,他们更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去表达对土地、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眷恋,以及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的尊严。书中对自然光影的描绘、对植物细节的刻画,都带着一种虔诚的态度,仿佛是在赞美造物主的伟大。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当时社会对这些“粗糙”画作的质疑,以及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在追求艺术真实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这种斗争与坚持,反而让这本书读起来更加有血有肉,充满戏剧性。感觉自己像是在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原本以为现实主义就是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但这本《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让我明白,真实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克劳德·莫奈早期作品的解读所吸引,他如何从对瞬间光影的捕捉,发展到对自然风景的深层探索,这种细腻而又执着的追寻,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主义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争议,反而将这些挑战视为艺术进步的动力。他在论述中穿插了一些当时社会评论家的观点,以及艺术家之间的论辩,让整本书读起来更加立体和生动。我发现,原来艺术家们在那个时代,也在为“真实”而苦苦思索,为如何用艺术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而努力。这本书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生活有了更敏锐的观察。

评分

阅读《描绘生活的真实——19世纪的西方现实主义美术》的过程,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按时间顺序或流派分类的枯燥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案例,串联起整个19世纪西方艺术的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社会背景的细致描绘,比如工业革命对城市面貌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我之前对爱德华·马奈的印象更多是“现代性”的先驱,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直率而又充满挑战的描绘,比如《奥林匹亚》和《草地上的午餐》,它们并非简单地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是试图去触碰当时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作者对色彩的运用、构图的分析,以及人物表情的解读,都非常到位,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画作之中,与画中人进行眼神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