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永乐大典
开本:16
出版社:中国书店
定价:4980元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本书比法国狄德罗、达兰贝主编的百科全书和的《大英百科全书》都要早三百余年。所以,《永乐大典》不仅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广大读者难一睹其貌。有鉴于此,我们特别组织专家学者,遴选篇章,标点整理,以简体横排的形式出版《永乐大典》。在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照顾了趣味性和多样性,主要为方便广大读者了解、阅读《永乐大典》,因此《大典》中许多科技著作并未收录。在版式上,我们尽量照顾类书的特点,做到条目分明,整齐有序。
我刚看完一本讲述宋代士大夫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通俗读物,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活泼流畅,完全没有传统历史书籍那种故作高深的架子。作者擅长将冰冷的历史事件碎片化、生活化,通过描绘一顿宋人的午茶、一次郊外的雅集、或者一封往来信笺中的只言片语,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风趣健谈的故友讲述他所了解的那个遥远朝代的故事,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书中对宋词的引用也十分巧妙,不是生硬地罗列,而是恰到好处地嵌入到特定的场景中,用词的考究和意境的营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唯一的槽点是,由于风格过于偏向“散文随笔”,所以在涉及重大政治事件的背景介绍时,深度上略显不足,对于想了解权力运作核心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再搭配其他更严肃的著作。但作为了解宋代“人”的一面,这本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轻松愉悦中收获知识,非常值得推荐给历史爱好者入门阅读。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明代建筑风格演变的学术专著,里面的考据工作做得真是扎实得令人惊叹。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力去搜集和比对了散落在各地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手稿,对于故宫太和殿、天坛祈年殿等标志性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细微结构调整都有着清晰的脉络梳理。特别是书中对“斗拱”这一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的力学原理和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即便是不太懂建筑学的人也能大致领会其精妙之处。书中配的那些高清测绘图和历史照片,更是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辅助,让人仿佛能亲身触摸到那些冰冷的石材和温润的木料。不过,要说一点小遗憾,或许是受限于篇幅,对于民间匠人的传承和技术流派的差异探讨得略显单薄,期待未来能有更侧重社会史角度的研究来补充这块空白。总体来说,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乃至传统木工技艺有深度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 গৌর的案头必备参考书,其学术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是并重的。
评分我最近开始啃读一部关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商业税收与地方财政运作的经济史著作。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微观”聚焦性,它几乎完全避开了朝堂上的宏大叙事,而是扎根于具体的田野调查和地方志的细枝末节中。作者通过分析几条主要漕运路线上的盐税、牙行佣金的征收细则、以及地方士绅对赋役的规避策略,重建了一个庞大而又错综复杂的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网络。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充满了各种繁复的数字、折合率和官府文书的引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堆满了卷宗的档案室。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逻辑,便能清晰地看到国家权力是如何在商业活动中渗透和摩擦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坚实的史料基础和对历史细节的执着,它揭示了繁荣表象下支撑一切的枯燥但关键的财政脉络。对于想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证分析框架,是严肃研究的基石。
评分手头上这份关于古代兵器冶炼技术的译本,说实话,阅读体验算得上是“硬核”二系了。它主要聚焦于唐宋时期钢铁含碳量控制的进步以及复合材料(比如层叠锻打)的应用研究,语言风格极其专业化,充满了冶金学和材料科学的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其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确实需要查阅大量的辅助资料,甚至需要反复回读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书中对不同地区(如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在材料获取和技术应用上的差异对比分析,是其最大的亮点,展现了古代技术交流与竞争的复杂性。插图中包含的那些详细的微观结构图谱和热处理曲线图,虽然晦涩,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料。如果把这本书定位为大众科普读物,那它显然是失败的;但如果把它看作是研究古代工程技术史的专业参考,那么它提供的细致入微的数据和实验验证,是极为难得的财富。
评分最近偶得一本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艺术审美的画册,装帧精美,印刷质量高得令人赞叹。每一页的色彩还原度都极高,无论是敦煌壁画的斑驳古朴感,还是云冈石窟造像的厚重威严,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可以媲美原作在现场的视觉冲击力。文字部分是几位著名艺术史学家的评论集结,他们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不同地域审美取向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秀骨清像”风格的形成及其社会背景的解读,非常富有洞察力,将艺术流变置于当时的玄学思潮和政治动荡中考察,视角独特。唯一的不足是,对早期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源头介绍略显简略,略微削弱了其历史逻辑的完整性。然而,仅凭其高水准的图像资料和深刻的艺术评论,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或者热衷于古典美学研究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极具收藏价值的视觉盛宴和学术启迪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