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于汽车维修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以作为相关企业的培训用书和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一图一解,轻松学习汽车维修技能;以“先入门,后入行”的渐进策略组织内容。
以实际维修应用为宗旨,基本理论与维修实际应用相结合。
1-1版目前重印16次,销售6万册+。
内容简介
本书一图一解地讲述了汽车维修基础、发动机系统维修、手动变速器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车身电器系统、底盘系统六大章内容。
本书基本理论与维修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实际维修应用为宗旨,以短期提升实际技能为突出目标,适于汽车维修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以作为相关企业的培训用书和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汽车维修基础001
1.1 汽车基本结构原理 / 002
1.1.1 汽车基本组成 / 002
1.1.2 发动机类型 / 006
1.1.3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 / 009
1.2 汽车维修设备 / 011
1.2.1 典型维修工具 / 011
1.2.2 典型机械维修用量具 / 012
1.2.3 数字万用表 / 015
1.2.4 大众VAS 5051故障诊断仪 / 020
第2章 发动机系统维修024
2.1 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 / 025
2.1.1 机械结构原理和基本检修 / 025
2.1.2 发动机维修拆解与装配 / 053
2.1.3 发动机机械故障 / 066
2.2 发动机冷却系统维修 / 079
2.2.1 冷却系统基本结构原理 / 079
2.2.2 冷却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 / 085
2.2.3 冷却系统拆解与装配 / 097
2.3 发动机润滑系统维修 / 101
2.3.1 润滑系统基本结构原理 / 101
2.3.2 机油泵及机油喷射阀维修 / 103
2.3.3 机油滤清器及机油压力开关维修 / 107
2.3.4 润滑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 / 111
2.4 发动机点火系统维修 / 114
2.4.1 点火系统基本结构原理 / 114
2.4.2 电子点火系统诊断与维修 / 119
2.5 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维修 / 123
2.5.1 燃油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原理 / 123
2.5.2 燃油控制系统维修 / 129
2.5.3 传感器及信号控制 / 153
2.6 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维修 / 187
2.6.1 进气系统 / 187
2.6.2 排气系统 / 195
第3章 手动变速器维修 214
3.1 离合器的维修 / 215
3.1.1 离合器基本结构原理 / 215
3.1.2 离合器拆解与装配 / 218
3.1.3 离合器故障 / 220
3.2 变速器的维修 / 221
3.2.1 变速器基本结构原理 / 221
3.2.2 变速器拆解与装配 / 225
3.2.3 变速器故障 / 238
第4章 自动变速器维修 241
4.1 自动变速器基本结构原理 / 242
4.1.1 基本作用及控制 / 242
4.1.2 电控自动变速器基本原理 / 243
4.1.3 基本组成 / 243
4.1.4 换挡基本原理 / 244
4.1.5 换挡控制 / 245
4.2 自动变速器系统诊断测试与维修 / 248
4.2.1 液力变矩器 / 248
4.2.2 ATF散热器 / 254
4.2.3 液压控制单元 / 255
4.2.4 ATF机油泵 / 258
4.2.5 行星齿轮/换挡元件 / 260
4.2.6 驻车制动 / 263
4.2.7 控制装置 / 264
4.2.8 动力传递 / 267
4.2.9 故障诊断 / 271
4.3 自动变速器综合故障排除 / 281
4.4 自动变速器齿轮机构拆卸与维修 / 287
4.4.1 轴的拆解、检查和装配 / 287
4.4.2 齿轮的更换 / 289
4.4.3 第二轴装配分解 / 290
第5章 车身电器系统296
5.1 汽车电工技术 / 297
5.1.1 电气/电子系统基本原理 / 297
5.1.2 电气系统的基本电路 / 308
5.1.3 电气系统的基础元件 / 310
5.1.4 接地点 / 315
5.1.5 电路图识读 / 315
5.1.6 电路原理图分析方法 / 319
5.1.7 电路图读图示例 / 324
5.2 发动机和起动机的维修 / 328
5.2.1 起动机 / 328
5.2.2 发电机 / 337
5.3 车辆电源管理系统 / 341
5.3.1 供电系统 / 341
5.3.2 智能化发电机调节 / 350
5.4 总线系统 / 354
5.4.1 通过网关将三个系统联成网络 / 354
5.4.2 网关原理 / 355
5.5 空调系统维修 / 356
5.5.1 基本结构原理 / 356
5.5.2 空调压缩机维修 / 361
5.5.3 储液罐和干燥器 / 363
5.5.4 蒸发器 / 364
5.5.5 冷凝器 / 366
5.5.6 节温膨胀阀 / 366
5.5.7 空调系统故障诊断 / 367
第6章 底盘系统 370
6.1 悬架系统 / 371
6.1.1 电控液压悬架 / 371
6.1.2 电控空气悬架 / 373
6.2 电控机械助力转向系统 / 375
6.3 汽车制动系统 / 383
6.3.1 常规制动系统 / 383
6.3.2 ABS防抱死系统 / 386
6.3.3 制动器的拆装和维修 / 388
参考文献 / 395
前言/序言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电控技术在汽车上的发展和应用,对汽车维修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维修技术人员也成为备受行业追捧的具有熟练操作维修能力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围绕当代汽车维修产业和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需求实际,我们组织编写了《汽车维修技能全程图解》这本书。
本书以一图一解的编排方式贯穿全书;以“先入门、后入行”的渐进策略组织内容;基本理论与维修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实际维修应用为宗旨,以短期提升实际技能为突出目标。本书第一版自201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累计印数超过70000册,备受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喜爱。但是由于汽车技术发展迅猛,为了更好地满足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并且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本书内容我们推出了第二版。第二版在内容上保持了原书的编写框架和内容特色,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删减和更新。例如,删去了大众老款捷达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并更新为大众EA211发动机冷却系统及相关内容;删去了电路中列举的富康等老旧车型,更新为现在主流的大众高尔夫等车型;修改了电气电路中的相关细节(如接线代码、继电器、保险丝等);修改了有关章节中个别文字细节描述认为不够严谨的具体内容;更换和修改一些插图等。
本书内容分6章,依次讲述了汽车维修基础、发动机系统维修、手动变速器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车身电器系统维修、底盘系统维修。各章节讲述思路清晰,方法得当,目标明确;易学易懂,重于实际应用。
本书适于汽车维修人员阅读,同时也可以作为相关企业的培训用书和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自学读本使用。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深入解析:汽车的“神经”与“思维”——传感器技术详解 当您惊叹于现代汽车的智能化程度,从自动泊车到智能导航,从精准的燃油控制到各项主动安全配置,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传感器。它们是汽车的“眼睛”、“耳朵”、“鼻子”乃至“触觉”,将各种物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汽车的“大脑”——电子控制单元(ECU),进而实现对车辆性能、安全和舒适性的精细化调控。本书将带领您走进汽车传感器那一充满奥秘的世界,深度剖析其工作原理、种类、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您不再对这些隐藏在车辆各处的小巧部件感到陌生。 一、 传感器:汽车的感知之源 想象一下,一辆没有感官的汽车将是什么样的?它无法感知路况的起伏,无法测量发动机的温度,更无法判断周围是否存在障碍物。而传感器,正是赋予汽车感知能力的基石。它们将诸如温度、压力、位移、速度、光线、气体成分等各种物理量,通过不同的转换机制,转化为ECU能够理解和处理的电信号。 工作原理的万花筒: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多种多样,就像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一样丰富。有的传感器利用材料的电学特性变化,如压阻效应(压力传感器)、霍尔效应(磁场传感器);有的则基于物理定律,如热电效应(温度传感器)、电容变化(位置传感器);还有的依赖化学反应,如氧传感器。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核心原理,让您理解传感器是如何“看”、“听”、“闻”汽车内外环境的。 无处不在的“哨兵”: 汽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庞大,遍布车辆的每一个角落,承担着监测和反馈的重要任务。从发动机舱到底盘,从车身内外到驾驶舱,它们默默守护着车辆的正常运行。 二、 汽车传感器的分类与详解:解析“十一大”感知系统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汽车传感器按照其监测的物理量或功能进行分类。本书将重点介绍以下几大类核心传感器,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1. 发动机管理系统传感器: 这是汽车传感器数量最多、功能最关键的区域。 空气流量传感器 (MAF) / 进气压力传感器 (MAP): 测量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是ECU精确喷射燃油的关键依据。我们将解析它们如何根据空气密度和流速计算出进入气缸的空气质量。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TPS): 反映驾驶员踩下油门踏板的深度,ECU据此调整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您将了解到它如何将油门踏板的机械动作转化为电信号。 曲轴位置传感器 (CKP) /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CMP): 提供发动机转速和活塞位置信息,是点火和喷油时序控制的核心。我们将深入探讨它们如何通过磁感应或霍尔效应工作。 氧传感器 (O2 Sensor): 监测排气管中的氧含量,ECU据此调整空燃比,以达到最佳的燃烧效率和最低的排放。本书将详细分析其内部工作机制,包括锆系和钛系传感器。 爆震传感器 (Knock Sensor): 监测发动机是否发生异常的爆震(敲缸)现象,ECU会根据信号调整点火提前角,以保护发动机。您将了解其如何通过压电效应检测振动。 水温传感器 (Coolant Temp Sensor): 测量发动机冷却液的温度,ECU据此调整喷油量、怠速以及冷却风扇的启停。我们将解释其如何利用热敏电阻的特性。 油温传感器 (Oil Temp Sensor) / 油压传感器 (Oil Pressure Sensor): 监测发动机润滑油的温度和压力,确保发动机得到充分润滑和冷却。 2. 排放控制系统传感器: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这部分传感器的作用愈发重要。 催化转化器温度传感器: 监测催化转化器的温度,确保其正常工作,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颗粒物传感器 (DPF Sensor): 用于监测柴油发动机中的柴油颗粒过滤器(DPF)的堵塞程度。 3. 制动系统传感器: 关乎行车安全的核心部件。 车轮速度传感器 (Wheel Speed Sensor):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ESP(电子稳定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各车轮的转速,防止车轮抱死或打滑。我们将讲解其磁感应和霍尔两种工作方式。 刹车踏板传感器: 反映刹车踏板的踩踏力度和深度,用于制动助力和一些高级制动功能。 4. 底盘与悬挂系统传感器: 提升驾乘舒适性和操控性。 悬挂高度传感器: 用于主动悬挂系统,根据路况和载重自动调节悬挂高度。 转向角度传感器: 提供方向盘的转动角度信息,用于ESP、电子助力转向等系统。 5. 车身控制系统传感器: 提升便利性和舒适性。 雨量传感器: 自动控制雨刮器的工作频率。 光线传感器: 自动控制大灯的开启和亮度(如自动大灯)。 车内温度/湿度传感器: 为自动空调系统提供环境数据,实现精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 6. 安全系统传感器: 守护驾乘人员安全。 碰撞传感器 (Crash Sensor): 在发生碰撞时,触发安全气囊的展开。我们将了解其在碰撞瞬间的反应机制。 安全带未系提醒传感器: 监测安全带是否扣好。 胎压监测传感器 (TPMS): 实时监测轮胎气压,及时发出警告,防止爆胎。 7. 导航与定位传感器: GPS接收器: 获取车辆的地理位置信息,是导航系统的核心。 8. 动力总成与传动系统传感器: 变速箱油温传感器: 监测自动变速箱油的工作温度。 档位传感器: 反映自动变速箱当前所处的档位。 9. 车门与车窗传感器: 车门未关传感器: 提示驾驶员车门是否关好。 车窗升降传感器: 用于防夹手功能。 10. 新能源汽车特有传感器: 电池管理系统 (BMS) 传感器: 如电池温度传感器、电池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对于保障电池安全和延长电池寿命至关重要。 电机控制器相关传感器: 如电机转速传感器、电机温度传感器等。 11.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传感器: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发展,这部分传感器变得越来越重要。 毫米波雷达 (Radar): 用于自适应巡航控制 (ACC)、自动紧急制动 (AEB) 等,能够探测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向。 激光雷达 (LiDAR): 提供高精度的三维环境感知,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 摄像头 (Camera): 用于车道偏离预警 (LDW)、交通标志识别 (TSR)、行人检测等。 三、 传感器的应用与维修:从原理到实践 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感器在不同系统中的协同工作: 您将了解到,这些看似独立的传感器并非各自为战,而是通过ECU这个“大脑”进行信息整合,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车辆控制任务。例如,车轮速度传感器的数据不仅用于ABS,还可能被ESP系统利用来判断车辆的行驶轨迹。 传感器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每一个传感器都可能出现故障,当传感器出现问题时,车辆的性能、安全甚至能否正常启动都会受到影响。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故障诊断思路。 故障码解读: 了解OBD (On-Board Diagnostics) 系统,如何读取和分析传感器相关的故障码。 信号测量与分析: 学习如何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测量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判断其是否正常。 常见故障现象与原因: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传感器可能出现的典型故障现象,并追溯其根本原因。 维修与更换技巧: 提供传感器维修或更换的实用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帮助您高效解决实际问题。 四、 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展望:智能与互联的浪潮 汽车传感器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集成化与微型化: 传感器将越来越小巧、集成度更高,能够集成到更小的空间内。 智能化与自学习能力: 未来的传感器可能具备一定的“智能”,能够进行数据预处理和自我诊断。 物联网与车联网的融合: 传感器数据将更加开放,与互联网和车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新型传感器的研发: 例如,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新型传感器,以及用于监测驾驶员状态的生物传感器等。 结语 掌握汽车传感器技术,是理解现代汽车工作原理、进行有效诊断和维修的基石。本书旨在为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无论是汽车维修从业者,还是对汽车科技充满好奇的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汽车的“感知”与“思考”,从而在汽车的世界里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