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解释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进而完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最后则提出了化解文凭主义弊端的办法,预测了文凭主义在未来社会中的处境。 作者针砭时弊,揭穿了关于教育的诸多神话,认为建立在教育基础之上的文凭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分层机制,建议废除文凭。在当下这个文凭社会的势力越来越强的时代,书中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积极思谋应对之策。
##私以为这本书不算作者特别好的作品。很多部分的推论很难说服我甚至有些激进(所谓的冲突论的视角?)。说文凭是通货,文凭膨胀以及文凭制造壁垒我都理解,但至于文凭为啥会膨胀以及导致的后果这里头逻辑好像没说很透。最后甚至很惊悚地提出要废除文凭的建议,并称有利于实现收入平等。美国如何我不太清楚。但在中国,可以认为文凭反映学习能力;就算学校教授的知识和工作无关,但这种学习能力可以很快嫁接到工作上来。另,教育和阶层/社会流动的关系也很复杂,也不是一句话就能定夺的。
评分##柯林斯说,与其说大学在培养高技能劳动者,倒不如说是把人留在学校里,减少了市场上的劳动力竞争,从而防止了失业率的攀升;另一方面,教育需求同时还能制造了大量原本不必存在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岗位。因此,教育系统扩张的实质作用是让社会在失业危机面前免于崩溃,这是文凭凯恩斯主义,这话没错。 面对这种境况,柯林斯主张废除文凭,让学校回归其本质的知识生产功能。嗯。那啥。。我们都很容易犯一种“指明问题一针见血,给出方案信口开河”的毛病。故本书4星。
评分##柯林斯的微观社会学考察真的厉害,对组织内部政治的分析很有启发性。在现代社会,文凭是对出身、社经地位、智商等的综合证明,以形式上的公平使得优势群体在在闲职岗位就业,延续其权威和更体面的生活。
评分##当读过李银河的序言时,整本书也就结束了。
评分##就像译者的后序所言,这本写于四十多年前美国的书,与现在的中国能够无缝对接,换句话说他们之前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 副标题《教育与分层的历史社会学》更能准确概括本书的内容。当文凭成为一种市场通货,它就必然要面对通货膨胀和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一方面是越来越高的文凭要求,另一方面是实际上的工作技能越来越多地在工作中习得,这就造成了教育和就业的割裂。作者给出了文凭凯恩斯主义和文凭废除主义两种解决方法,且更赞成后者。他的想法未免有点太过于理想主义。 就像李银河老师在序言中所说,文凭必然面对公平和效率两个问题,当实行废除主义,很难保证有更公平的选拔筛选制度代替它。 而对于个人来说,要不就一头走到底,要不就干脆脱离这个制度,依靠其他手段自谋生路。
评分##强调文凭通胀的历史根源,认为文凭本身为社会“闲职”人员和社会阶层再生产提供了一个趁手的工具。论述还算不错,结论的解决方案实在太粗犷——自己都一直强调权力无时不刻在塑造教育和职业团体,怎么到这儿就天真了呢?将教育和职业放在一起讨论当然没问题,可是作者好像很容易就导向了纯粹的工具论——因为教育和职业身份有关,所以教育只能(或者说,其重要之处仅仅在于)催生某种职业的获得,人文教育自身的膨胀被完全用精英俘获+利益群体的套路解释了,这实在太社会学了……能想到很多词儿反驳“政治劳动”相对于“生产劳动”的无用论,但想想还是算了,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机会也是好的。总之,讨论的是很重要的问题,但从材料到方法到写作再到结论都乏善可陈,而且很多讨论太美国了,对我们的启发没那么大。
评分##二三十年前在美国出版的书却非常应景中国当代社会,说明中国也正在经历这种学历通货膨胀,也难怪此书在当代中国如何畅销受到追捧。教育从来不是阶级上升的工具其实布尔迪厄早已论证了,但作者认为教育是制造闲人创造就业的观点无疑相较布尔迪厄的观点更符合现实社会。作者主张废除文凭崇拜,这当然很合理,不过却有点书生之见,毕竟资本首先考虑的筛选成本而非选拔所谓人才。
评分##当读过李银河的序言时,整本书也就结束了。
评分##柯林斯在本书中揭示了一个由文凭构成的社会结构——文凭如通货膨胀般变得廉价的同时,自身又成为一种社会壁垒。柯林斯的“教育”视角更偏工具理性,即他所说的教育更像是一种职业教育。他直观地将教育水平和工作职位做线性关联,论证教育水平并不能直接提高工作技能,因此他给出的建议也十分激进,即废除文凭。或许将这本书和努斯鲍姆的《功利教育批判》结合来看,可以更温和地理解教育的社会功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