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令整个美国震惊和沉默的真实故事
●一个母亲在枪击案后的绝望、爱与勇气,亚马逊4.6高分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年度重磅推荐
●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直面暴力背后的真相
● 一个母亲20年跨越生死的自白,在告别之后,她朝孩子隐秘的内心走去,学着真正了解与原谅
● 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对你隐藏了自己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 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
…………………………………………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透露出苏珊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证明了这起惨案的复杂性。她认为好人也会做坏事,我们每个人在道德上都会有迷失;并且即使做了坏事,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其他行为和动机。这本书的终极信息让人心生恐惧: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更糟糕的是,你的孩子可能对你隐藏了自己。你所害怕的“陌生人”可能会是你的儿女。
——美国著名作家、心理学家 安德鲁·所罗门
这是一本所有青少年父母必读的书……是作者用直击灵魂的诚实、勇敢和智慧写就的书……其内容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
——《泰晤士报》
这本书读起来,苏珊仿佛是发了誓一样地严谨认真,且诚实而彻底地回答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做父母的,为预防这场悲剧的发生,本来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对她赋予了怜悯,同情和钦佩。然而,这本书最终是一个警示,而不是用来推脱罪责的。
——《纽约时报》
有时,她的故事让你感到不寒而栗,恨不得掩面不看。但苏珊充满悲悯之心,真诚实在,她领悟到,父母和相关教育机构必须敏锐地发现孩子深藏的痛苦。这领悟牢牢地攫住你的心,使你读下去。
——《人物》
苏珊的这本书很诚实,如同她的痛苦之真实。她的经历可能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会提高我们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以及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青少年人群患有抑郁症,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这一切,即使是真正关爱他们的亲人朋友,也可能不曾注意到。如果读者仔细倾听苏珊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这些变故如何改变了她。那么,针对青少年的痛苦,至亲们可以更加迅捷地予以回应。
——美国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者 保罗·奇昂菲利多
…………………………………………………………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科伦拜恩枪击案”中13名师生被枪杀,并有24人受伤。随后,持枪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饮弹自杀。案发后的20年里,迪伦的母亲苏珊一直生活在那一天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哀伤和痛苦中。她深爱的、精心养育的儿子做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而作为母亲,她居然对儿子的不对劲儿毫无察觉。她错过了哪些本可以察觉的征兆?她本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她毫不掩饰、开诚布公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这不可思议的现实的。她将自己的日记、迪伦留下的录像和文字,以及无数与精神方面专家的面谈资料整理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她希望个人的顿悟和诠释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予以识别和及时干预。
##只能说是通过文字自我疗愈,很多事情发生时身边的人一脸震惊和不可思议,我想这位母亲是非常坦诚的,是自己的儿子做了这样的事情,悲伤定律的延续与重新振作。我无法得知被害者家属看到这样一个其实还是被要求封存20年而无法得到答案的书会作何感想,每个人可能都会一直在寻求一份答案,并且苦求而不可得。这个妈妈在竭尽全力去面对伤口,我想校园枪击也好,报复社会也好,还有各种我们常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也好,都会在知识领域一点点拼起版图,只是人心的区域有多广大,我们暂时可能还无法全面得知。
评分##对于没成家没孩子的我,确实还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实施了校园枪击然后自杀”这样一件事。所以书所描写的很多侧面反而让我更感兴趣,我更细致的了解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以及,不得不感叹,只有在一个足够宽容的社会,人们才会愿意为凶手哀悼。反观国内公众号有关犯罪的文章下评论区,满屏的“活该”“立即死刑”“立即枪毙”,让人是在压抑。
评分##这是一个凶手的母亲,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突发奇想问了我妈:“我如果杀了25个人,你是希望我自杀还是我被法律制裁?”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或许我读这类书都是希望理解自己的妈妈。我很心疼这个母亲,划下来了许多有感触的句子。我心疼每一个母亲。
评分##看得好伤心好无助的一本书
评分##小郑试译过后,这辈子再也不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原本磨铁是找我翻译这本书的。
评分##草 读哭了四五次
评分一种视角。母亲笔下的孩子总是好的,所以这里的Dylan更像一个欲自毁而被利用的小孩。尽管Sue强调了他不是被动,或者胁从的,而是自愿的,但反观她对Eric的描述,更接近于一个彻头彻尾的,会使用精神控制的恶魔(这里忽略了Eric也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事实,他的父母对他又是怎样的看法呢?)。书名不如从《谜一样的孩子》改成《一个校园枪手的母亲的心路历程》比较好。呈现面还是太单薄了。 补充:靠才发现原著名叫a mother's reckoning,译者也太那个了吧!一个母亲的自白比谜一样的孩子真实多了…………
评分##草 读哭了四五次
评分##已写书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