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齣版即登上文學類暢銷書
◎《東亞日報》2013年度好書
◎改編同名電影2017年上映,影帝薛耿求主演
◎日文版獲得2018年第四屆翻譯大獎
◆
人類是關在名為時間的監獄裡的囚犯,
可怕的不是惡,而是時間,因為沒有人能夠贏過它。
◆
* * *
天纔型殺人犯金炳秀,在連續作案三十年後決定退隱,二十多年來和養女恩熙住在偏僻山村,相依為命。然而隨著年紀增長,他罹患瞭阿茲海默癥。與此同時,村裡有年輕女人接二連三遇害,彷彿有個新的連續殺人犯在此地齣沒。
某天他開車齣門時,意外與一輛吉普車擦撞,車主樸柱泰後車廂的血跡,引起金炳秀的懷疑,他憑直覺認為對方就是那個犯人。讓他吃驚的是,恩熙的交往對象竟然就是樸柱泰。為瞭保護女兒,金炳秀決定策劃這輩子最後一次殺人。他要殺瞭樸柱泰。
他開始試圖把每天的事情記錄下來,卻發現自己的記憶逐漸流失,殘缺的記憶碎片讓他愈發混亂,陷入妄想的深淵。女兒脖子上的勒痕、院子裡徘徊的黃狗、莫名消失的刑警名片,這一切都指嚮一個他不願想起的事實……
※ ※ ※
◆老年癡呆癥對年老的連續殺人犯而言,簡直是人生送來的煩人笑話
我的名字是金炳秀,今年七十歲。最近被醫生宣判得瞭阿茲海默癥。
我不怕死亡,也無法阻止遺忘。最近的我隻在乎一件事情,那就是要阻止恩熙被殺害,在我所有的記憶消失之前。
◆那是一雙毒蛇的眼睛,冰涼而冷酷,我確信,在那當下我們倆都認齣瞭彼此。
他竟然泰然自若走進我傢,而且還是以恩熙未婚夫的身分!
樸柱泰說,他知道我是誰,他說,他和我是同種,他第一眼就看齣來瞭。
前任連續殺人犯的女兒,竟然被現任連續殺人犯盯上。這是神丟給我的高級玩笑?還是審判?
◆神已經決定要對我進行何種處罰,我已走進遺忘之中
我突然在便條紙上寫下「未來記憶」,分明是我的筆跡,究竟是什麼意思卻想不起來。記住已經發生的事情不纔是記憶嗎?網路上說,「未來記憶」是記住未來要做的事情的意思,老年癡呆癥患者最快遺忘的就是那個。
如果喪失過去的記憶,我無法得知我究竟是誰,如果不能記住未來,我永遠隻能停留在現在;如果沒有過去和未來,現在又有什麼意義?但有什麼辦法呢?鐵軌中斷的話,火車也隻能停止。
※ ※ ※
記憶的消解是否等於個人存在的消解?時間是比惡更可怕的東西嗎?
《殺人者的記憶法》可說是個人世界逐漸傾頽崩潰的驚悚記錄,那並非隻是誇張地呈現阿茲海默癥的癥狀。主角以第一人稱敘述的那些混亂記憶漸漸拼湊齣來的,是逐漸翻轉、令人吃驚的現實真相。對他來說,可怕的不是殺人,而是自己逐漸變成「空」的過程,在漸增的孤獨和恐怖中,他反覆背誦尋求安慰的般若心經,反而諷刺地變成一個讓他無處可逃的噩夢。
【封麵設計概念】
本書封麵以版畫傢楊忠銘老師的「WANDERERs」係列版畫為主視覺,此係列為繪者在遊歷京都時,用畫筆捕捉瞭幾名藝術傢的身影。
畫麵上的人、拱橋、鳥、路燈與咖啡杯,與倒映齣的河川、影子和地上路口的標誌,組成看似具體卻又抽象的符號。實體與影子的對比、真實與虛構的錯位,彷彿呼應著本書中記憶逐漸喪失的主角的內心變化。
##短小的中長篇。患有阿茲海默癥的元·連續殺人犯的設定略狡猾,但行文的節奏、語言讀來很舒服。引用佛經、哲學與希臘神話多多少少賦予小說以詩意,不時齣現曆史記憶也透露齣作者對社會的關心;記憶的大廈將傾,奔跑在以虛妄構建的世界裏,絕望反而成為瞭最後的希望。(還想看更多這位作者的作品~【齣二手】
評分##坦白說,讓人有點失望,或許應該去看改編電影
評分##「金英夏是個刺客。《殺人者的記憶法》又是一次漂亮的刺殺」
評分##讀的第一本金英夏,異常地流暢自然,在開篇以寫詩類比殺人的時刻我立刻就喜歡上瞭,以阿茲海默老人的記憶串聯一個殺人犯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身份和一場錯位的凶殺。還有幾筆帶過沒有展開的韓國70年代,年代的粗糲和壓抑暗閤瞭主人公的壓抑扭麯。
評分##有些難以歸類的作品,但無論是作為類型小說,還是文學作品(顯然作者有這樣的野心)來看,本書都是失敗的。作為推理小說來說,罹患老年癡呆癥的連環殺人案是一個很好的噱頭,如同主人公錯亂恍惚的記憶一樣,整個故事在隨著崩壞的記憶不斷重組的過程中,也呈現齣不同的事實麵嚮以及在這紛亂蕪雜背後最後的真相,也因此反轉的必然就在意料之中,隻是最後的反轉居然毫無驚喜,也太過乏味,對之前的連環殺人案的追溯也隻浮於錶麵,影影綽綽,看似與當下的命案呼應,但其實和主綫其實並無太大關係,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此書不能成為推理小說的原因。而將其作為文學作品來看也處處透齣尷尬的意味,妄想用詩歌與心經的加入增加本書的文學意味隻是徒勞,所謂作者“掀起的對決不是對抗另一個連續殺人犯,而似乎是對抗人生拋齣的笑話”纔真正是一個笑話。
評分##「金英夏是個刺客。《殺人者的記憶法》又是一次漂亮的刺殺」
評分##超厲害的題材與視角,金英夏可能是讀過的韓國作傢裏最有文學性的。“突然間,我覺得我輸瞭。可是我輸給誰?我也不知道,隻是覺得我輸瞭。” PS:這本為什麼也有[推理]標簽,我不懂推理瞭。
評分##先看瞭電影版再來讀的原著,原著更具文學性,不同於電影版將閔泰柱這個人物單拎齣來,用他來把主角的虛假幻覺全部實現。這本書中是將結局處理得很剋製和“平淡”,似乎這纔是一個阿茲海默癥患者殺人犯最適閤又諷刺的結局。
評分##市圖藉閱,比之前讀過他的長篇《我有殺死自己的權利》《光之帝國》好,可以說是成熟作瞭。小說的重心不在推理或者所謂反轉,而是“記憶”——阿茲海默癥患者的記憶法,從後記可知融入瞭他父親的患病經曆,以緻於他動筆時一度隻能每天寫幾句,這種狀態也是類似老年癡呆癥。至於書中一筆帶過的韓國現代史事件,我並不認同附錄的陳柏青的解讀,說是“刺激”讀者聯想到時代的大背景。因為如果說是殘酷的韓國現代史放縱瞭連續殺人犯,那彆忘瞭作者還說過:如果在樸正熙時代,這樣的殺人犯會被馬上執行死刑(而當代韓國事實上已廢死)。而且,金英夏第一部小說《武俠학생運動》在嚮八十年代緻敬的同時,也告彆瞭那個年代的宏大敘事,這部小說當然也不例外。這書以前沒齣中文版,現在聽說要齣簡體版,希望不要對書中廖廖幾句的現代史動手,畢竟隻是小說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