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裏?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是什麼?88歲曆史學傢獻給國人的溫情之作
【作品看點】
★ 承續馮友蘭、錢穆對中國文化的溫情,直述中國人的文化內核
★ “中國三部麯”壓軸之作,繼《萬古江河》《說中國》之後,許倬雲教授在文明的土壤裏發掘養分,用逐漸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 亞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書,餘英時鄭重推薦、許紀霖專文導讀
★ 一部探索中國文化基底的大傢之作
【焦點推薦】
餘英時——本書宏觀與微觀交互為用、雅俗共賞、古今一貫,遠遠超越前人。所呈現齣來的精神生活相當全麵,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眾,無不包含在內。顧炎武曾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鄭重地推薦它給讀者。
葛兆光——許先生的筆下,是一個大曆史。“所謂‘大曆史’,不能從單獨的事件著眼,必須從各種現象的交互作用,觀察整體的變化。”大曆史要有大判斷,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
許紀霖——有學問的專傢不謂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傢實在太少,而許先生,就是當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許先生心懷傢國天下,從人類未來發展的大視野中,看到瞭中國文化貢獻於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間。中國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獨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於華夏曆史的肌膚之中,浸潤於億萬百姓的日常生活。隻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續,中國文化的精神也將繼續薪火流傳下去,成為全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白岩鬆——我們是誰?一直以來,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看瞭許倬雲先生的書,纔明白,其實我們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與寫作都不便,卻讓思考走到最遠,穿越瞭曆史與成見。我們的不知道,正是一種對他緻敬的方式。
【內容介紹】
我們為什麼說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裏?我們中國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資源是什麼?
曆史的顛簸和挫摺,使得中國文明丟失瞭不少本來有的好傳統。許倬雲先生把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種多元互動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為本、天人閤一”的中國文明,從天、人、群、己各個角度呈現中國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發掘養分,追尋和喚醒那些被遺忘的精神餘瀝,滋養和灌溉當代中國人的內心。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飲食、醫藥、居住,所重視的多元和諧,求均勻而忌偏差,趨中和而不過分,種種觀念,依舊可見於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中。一代代中國人美好高貴的精神、真實的人性,多不在四書五經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鄉村,街談巷議、共話桑麻……從開天闢地到江湖豪俠,從男女私情到精怪現象,涵蓋範圍相當廣泛,代錶瞭中國一般老百姓的喜惡與褒貶。他們的曆史觀,就是這些故事串聯在一起的一套評價體係。
##可以直接先讀最後的四大名著
評分意思不大。許倬雲的傢國溫情遮蔽瞭他的理智。這本書,我不推薦同學們讀。
評分##為瞭結語 我絕對可以打五星! 看十三邀時,先生哭瞭,把我也看哭瞭。當我不抱希望時,總會想到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瞭嗎》,“我們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本身就足以動人瞭,可惜百年西化的“摧殘”,誰又能仰著脖子說我們不迷茫呢,文化斷層在紙張翻閱中一五一十地展現著,一遍遍感動,又一次次嘆息。 或許我們百年前的一開始就走錯瞭,不過若是不入這條歧途,又會入哪條歧途呢。
評分##中國和西方不存在根本性的文化衝突,不應人為製造對立。中華崛起、民族復興錶現在文化上不是拉對立麵,而是呼喚一次“文藝復興”。復興陰陽調和、萬邦協和的手段,復興儒傢修身、道傢修內丹的自尊自愛價值取嚮,與西方個人主義相頡頏。探究天人閤一與氣候環境、仁義道德與民主法治相適應的諸法諸道。
評分##許倬雲先生的最新作品,從中國人韆百年來的日常生活齣發,提煉總結包括中國人的生命態度、傢族觀念、生活理念、宗教與信仰生態等在內的中國文化精神。由於其論述的齣發點和參考材料,都是關於普通國人生活的史料和自己的親身體驗,因而內容極具社會性和大眾性,跟那些側重於精英階層思想文化觀念的同主題論著,呈現齣明顯不同的麵嚮。許先生的論述清晰、流暢,字裏行間自有恬靜與溫情湧動,非常耐讀。值得五星推薦的好書。
評分##中國和西方不存在根本性的文化衝突,不應人為製造對立。中華崛起、民族復興錶現在文化上不是拉對立麵,而是呼喚一次“文藝復興”。復興陰陽調和、萬邦協和的手段,復興儒傢修身、道傢修內丹的自尊自愛價值取嚮,與西方個人主義相頡頏。探究天人閤一與氣候環境、仁義道德與民主法治相適應的諸法諸道。
評分##沒說齣什麼新東西。
評分##個人的疏離,切斷瞭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隻顧今日,切斷瞭時間上的連續。人本來是一個閤群的動物,可是今天,我們變成這麼許多孤獨的個人。麵對復雜的社會、公權力極端強大的國傢,孤獨的個人將隻是國傢與社會之下的螻蟻。我們有大量的貨品可以消費,但是我們管不住自己的欲望。現代文明中,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對現代科學的追尋。《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西遊記》的主題,中國人的精神形態是多元互動,從接觸到融閤,從觀察到感覺,以至醞釀、吸收,最後到達內心的覺悟。人與自己、人與群體、人與自然的關懷
評分##讀過灣灣版的,陸版也有瞭,真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