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

文學史寫作中的現代性問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楊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導論“知識考古/譜係學”視閾中的文學史問題 1
第一節從“重寫文學史”到“知識考古學”與“知識譜係學” 2
第二節“知識”與“文學性” 14
第三節“知識化”與“價值評判” 23
第一章“文學史”與“曆史” 31
第一節“曆史”之建構 33
第二節“曆史”宰製下的“中國文學史”寫作 45
第三節“曆史”宰製下的“中國新(現代)文學史”寫作 69
第二章“文學史”與“製度” 106
第一節製度轉換:從“天下中國”到“民族國傢” 112
第二節“文學史”的功能 125
第三節製度規約下的“文學史”寫作 137
第三章“反文學史”命題 150
第一節沒有晚清,何來“五四”? 151
第二節沒有“現代文學”,何來“古代文學”? 170
第三節沒有“當代文學”,何來“現代文學”? 179
第四章“左翼文學”的“現代性” 191
第一節沒有“五四文學”,何來“左翼文學”? 198
第二節道德批判與知識反省——以巴金《隨想錄》為例 219
第五章幾個“關鍵詞” 267
第一節“文學性” 268
第二節“個人性” 281
第三節“日常生活” 295
第六章“中國問題”、“中國方法”與“中國性” 315
第一節民族國傢框架中的文化認同 318
第二節“國學”即“西學” 333
第三節“普遍性”與“特殊性” 347
第四節“中國性”及其“中國的現代性” 362
結語文學的“內”與“外” 374
2006年版後記 393
2018年版後記 395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跳齣“重寫文學史”的怪圈,將文學史問題置於“知識考古/譜係學”的視域,其關注重心不是“曆史本身”,而是構造“曆史本身”的解釋、工具和方法。通過探詢各種以“文學”或“文學史”為名的話語之所以産生的條件,追問我們的文學史寫作是在哪些潛在的框架中展開的。

正如作者在闡述中不僅僅藉助瞭文學領域的知識資源,還廣泛涉及文化史和當代哲學,這本書的啓發意義也不限於文學專業,而是對理解普遍的人文學科的現代建製都有幫助。

用戶評價

評分

##最初是看王德威得知的此書,斷斷續續拖瞭一個學期纔看完。最大的優點是講方法,說人話,不裝逼,成功做到瞭授人以漁。不過第六章對中國性、中國問題、中國方法的討論看的還是挺暈的,統統被李楊打成瞭藉西方來反對西方的吊詭怪圈,這裏把西方完全等同於現代的做法不是很讓人信服。看一遍當然是不行啦,有時間重新梳理。

評分

##一開始覺得寫得比較簡單易懂,後來發現是06年的碩士課堂講義,那確實是……唐突瞭……這個差距……相見恨晚,應該早幾年讀的。

評分

##很浮泛太激進……

評分

##好久沒讀說人話的書瞭

評分

##五年前標注的時候提到瞭“要重讀”,結果重讀之後發現其時的激動已經消逝。深入曆史比泛泛而談要難

評分

##很浮泛太激進……

評分

##宏觀框架與細部論述皆能令人心摺!在“知識考古/譜係學”的視閾下處理文學史問題,可謂是雄心勃勃,具體涉及到“曆史/製度/反文學史/中國性/現代性/文學性/個人性/日常生活/中國問題/中國方法”時,也創見層現。 福柯在將對象曆史化的同時始終不忘記將自己曆史化。他一再反對把自己變成“福柯主義”。他反復強調:“我在某一特定領域工作,我並不創造一種普遍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理論。”(《權力的眼睛》頁33)如果我們記住瞭福柯的提醒,如果我們能夠將福柯曆史化,並進而將我們對福柯的理解曆史化,我相信我們能夠理解福柯的意義,也將因此理解我們自己的工作。(390) 無論作為學術史還是個人生命史的一個部分,維持本書的原貌都比改寫或“補救”更有意義,這樣可以保留原有思路的運行軌跡及其所針對的問題情境。(18版後記)

評分

##水準一般。李楊喜談西方文學理論,但其實並不精彩,而且時常給我一種“食洋不化”的感覺。李楊的新左派立場,也經常造成他審視現代文學史時的視野遮蔽。書中的許多立論更經不起推敲。如他批評摩羅的《恥辱者手記》中的文字非常近似於姚文元的風格(第220頁),這種攻擊未免太不公道,而且侮辱人格。他又說,鬍適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全盤西化論者(第343頁),“整理國故”就是為“全盤西化服務”的(第344頁),這種論調簡直對幾十年來海內外學界的鬍適研究一無所知。

評分

##下半年讀的最精彩的一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