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問題放迴到曆史情境中加以考察,以靠近曆史。
編輯推薦
《中國文學1949—1989》在對當代文學的敘述上,除瞭有關文學規範、形態的特徵外,還特彆考察瞭當代文學生産方式、作傢的生存狀況與文學形態的關係,使當代文學史的研究得到深化和開拓。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1949—1989》是洪子誠先生對20世紀文學史研究的典範成果,試圖建立新的敘述體係。他從當代文學的獨特體驗和理解齣發,來把握當代文學的基本特徵和生存狀態: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中,描述“當代文學”文學體製的建立,文學高度“一體化”的形成和削弱、崩潰的過程。
##簡明扼要的概述。感謝上蒼,每天兩章,一周閱畢,終於看完,想來再看洪子誠的教材會好很多,丁帆《新稿》第三版的“詳盡”真的是……特彆摺磨……文學存不存在都要打個問號的時代,還要編“史”來敘述——越詳盡就越像老太太的裹腳布[捂臉]
評分##翻到書中間時下意識地看瞭眼齣版日期。
評分##言簡而意豐!!!微言大義!!!值得二刷三刷!!!
評分##文革前後的中國文學簡史,前半部分講政治對文學的扭麯和侵蝕,後半部分陝派作傢裏隻提到瞭賈平凹,陳忠實路遙提都未提?可見……
評分##簡潔精闢,筆觸冷靜,美中不足的是80年代之後的敘述綫索較為紛亂,導緻一部分作傢與作品反復齣現,但限於篇幅又沒有辦法展開。寫女性作傢的一章值得一讀,很好地解釋瞭為何王安憶至今仍是最有創作力的作者。另外一個有啓發的點是敘述學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的關係,這一在文藝學內部已然失聲許久的理論,由於80年代的遺産(先鋒小說、新小說)仍然是中國文學研究中較為重要的理論資源(而同期的解構、後現代主義則已經沒落)。敘述學的保留與其操作性、實用性、公式性密不可分。
評分##好小巧,好清晰
評分##一本“寸鐵殺人”的小書,集中反映瞭洪子誠老師的治學思路和方法,可作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前置讀物。優點不再贅述,簡單說說問題:第一,前半編質量明顯高於後半編,錶現為後半編中,會議、期刊、評奬等文學生産機製的作用被弱化,而這是前半編中著力強調的;第二,部分理論框架,如女性主義文學部分,較為脫離時代;第三,有多處編校錯誤,如《中國新文學史稿》寫作《新中國文學史稿》,《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寫作《我的最後的北京》等。
評分##剛讀完西南聯大的書,然後開始看建國後。意識形態的根紮根不容許有任何的錯位,嚴格的思想控製程度不忍卒讀,文學完全成瞭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建國初期三派人物,分彆是周楊、鬍風、江青代錶的激進派。繼50年代鬍風集團的批鬥之後,六十年代周揚等人麵臨瞭同樣的災難。左翼作傢內部也被劃定性劃分,殘忍到不能容忍多樣性的思想和話語,哪怕是自由主義作傢。期間有過幾次短暫的恢復,而敢於說真話的人,也再一次被打倒。書中引用劉賓雁自傳裏的話“我看見危機,同時走嚮自己的危機”,支持朦朧詩的“三崛起”評論傢們,後來也受到抨擊,這些都是課上老師不會講的內容,隻能自己挖掘。迴顧這段曆史,大緻都分為老一輩,知青一輩,年輕人一輩,在文壇裏此起彼伏,控訴之後,是將心比心的諒解。然而無論如何,都是充滿瞭遺憾,幾十年的停滯,為時已晚的歸來
評分##這四十年的中國文學被攔腰斬為兩段,這本身就是心痛的曆史現象。洪老先生審慎剋製,微言大義,對這四十年的文學“思潮”性質問題所做的恰到好處的分析,意義都在文本之外。對各個階段代錶作傢的點評,往往一針見血又溫文爾雅地指齣瞭他們的閃光點和缺陷。從宏觀上講,還是菲利普羅斯和伊凡剋裏瑪的那個無解的問題:外在的不自由或自由,對於藝術來說,究竟是束縛還是解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