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华语科幻代表作家韩松“轨道三部曲”的经典开篇,由五个相对独立而又遥相呼应的章节组成:《末班》写公务员老王窥见地铁里很多奇怪矮人把同车人都装进瓶子里运走了;《惊变》里另一辆地铁进入永无尽头的运行隧道,拥挤在车厢里的乘客从人变为非人,“进化”或“蜕变”为新的物种;《符号》描绘看似不久的未来,一群人为了探究地铁之谜,进入废墟般的地铁隧道,大概了解到公司化的政府所主持的“地铁”工程实为“宇宙化”历程中的一次灾变;《天堂》写地铁里幸存的后人类物种,试图重返地上天堂,但经过进化的鼠类已经捷足先登,占据了人类的废墟;《废墟》写小行星上的人类后裔,派遣一对少男少女,重返地球大陆,想要破解人类文明灭亡之谜,但与其说他们最终了解真相,不如说陷入更深广的幻象之中,少男在小说最后一刻,“发现什么也不存在”。
在地铁的世界以及它所表征的空前繁荣景象背后,韩松却揭示给我们看梦魇一般的秘密。正如学者宋明炜指出的,“寓言式的现实批判精神,还应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观察。韩松的文学想象所承续或直接对应的,是鲁迅。……更为深切的意义,在于弥漫在整个叙事中的对‘虚无一物’的执着。地铁未来史的叙述,始于对‘虚无一物’的恐怖体验,终于对‘什么也不存在’的发现。”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
——王德威
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刘慈欣
就思想深度而言,在当今中国科幻界,韩松允执牛耳。
——江晓原
韩松作为宇宙的观察者和预警者,对文明葆有批判性反思。
——戴锦华
种种繁华物象,文明盛事,颓靡废墟,穷尽宇宙的上下求索,犹如鲁迅《墓碣文》所写:“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这样一种深渊的虚无体验,韩松写进未来人类的退化、蜕变,宇宙和人心无边无际的黑暗,与鲁迅文学息息相关。
——宋明炜
##语言和情节都让人尴尬
评分##好看啊!不过之前读过韩松的2066西行漫记,读来总的感觉比较相似,以科幻的外衣书写民族史诗,建议寻根文学的某些人来好好学学什么叫寻根。其间种种隐喻和讽刺,若能会心还是蛮好笑的,尤其是最后的那个小便池。韩松的用词很别致,文字营造的陌生、隔膜然而又切骨之感值得学习。不过有些地方游戏玩得太放开,令人怀疑作者的精神状态。此书的时间蛙跳式结构从当下一直不断膨胀到无穷的多元宇宙的收缩,可称是吞吐磅礴了。里面的女角色越到遥远的未来越成为男性主人公的事实上的肋骨,其中提示的两性及其关系的走向比三体里对男性女性化的几近矇昧的意识形态式恐惧“科幻”多了。
评分##象征意义太多了
评分##恍如梦
评分##非常诡异的阅读体验。《地铁》一章描述人类在极端情况下,把文明抛之脑后,违反进化论,退化成低等动物:用武力争夺食物、无止尽的性/交、无克制的繁衍后代;语言系统和身体形态也退化成上古时期的样子,最终的结局,就是互相残杀,然后毁灭。
评分##邪异的书写,末世的形成与末世的冒险,永不停歇的地铁、遁入地下的物种、生命的万般演绎都在其中,令人深思又处处深觉恐怖。
评分##如果科幻全是韩松,我是不会爱上科幻的。如果科幻没有韩松,我是不会爱得深刻的
评分##时隔半年终于把最后50页看完鸟
评分##如果科幻全是韩松,我是不会爱上科幻的。如果科幻没有韩松,我是不会爱得深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