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為方法

把自己作為方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項飆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代序 重建對話的精神
前言 自我是一種方法
北京訪談
訪談之前
童年圖景
80 年代
北大青年的焦慮
研究“浙江村”
年輕人之喪
邊緣與中心
個人危機
全球化與逆全球化
用80年代來批判80年代
什麼是批判
理解的學問
牛津訪談
訪談之前
牛津記憶
距離感與直接性
人類學的圈子
非虛構寫作
學術不是天職
民族與民粹
新加坡啓濛
“盤根”式共同體
跨國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大學應該尋找例外
個人經驗問題化
新研究
共同理想
鄉紳作為方法
溫州訪談
訪談之前
人的再生産
階層流動的悖論
尋找新的話語
作為中介的人類學
再談鄉紳
尾聲
附錄
項飆著述目錄
索引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曆時三年完成瞭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係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瞭一份對話實錄,也給齣瞭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睏的社會,如何迴答宏大的命題。

用戶評價

評分

##90年代中期還是個學生就能買颱電腦和全套辦公設備,溫州人,真有你的

評分

##75頁「人們常說紅二代一般不腐敗,因為從小傢庭條件比較好,錢無所謂,我想是有道理的」 項飆糊塗至極,無可救藥!

評分

##閱讀的過程是非常愉快的,思想上很有共振,且不斷被"刺激"到,既開拓瞭我的視野,也提供瞭不少我從未深思過的思路。他鄉紳式的"實證主義",我非常認同,且很有親切感。結尾的一句:"距離感産生瞭精確性"。很能概括項飆的學術思路,也是給瞭我一個明確的指嚮:根植於現實,明確好關係,既要看全局,也要想透自身的定位,這種既要距離感,又要適當參與的位置,能讓人比較明白地體察到事情的復雜性。

評分

##讀濛田的時候,最好奇和疑惑的一點是,你的自我如何對他人有意義?濛田一直在絮絮叨叨一些最私人的瑣事,包括一些最微不足道的習慣,他怎麼吃飯,他如何如廁。為什麼我們都能讀得如此津津有味,而不感到任何來自egoism的冒犯?多年之後,我慢慢明白,濛田在敘述他自己的時候,敘述的是一個人,而不是在為這個人辯護。像看待他人一樣公正、誠懇地看待自己。談論這個人的優點,缺陷,不偏好,不誇耀,弄明白。畢竟對於這個自我,沒有其他任何人比我們自己更熟悉。這就是為什麼整本書裏充斥著“對我來說”“我認為”“我跟彆人不一樣”,但是卻沒有任何冒犯和不適之感的原因

評分

##很多觀點不能苟同。爭論的焦點是:知識分子是否應該對公眾進行最低限度的價值輸齣。項的態度是不應該,知識分子隻需要盡可能地用語言錶述並還原真實就好。價值可以從真實中生長齣來。但是這很危險。知識分子如果不提供價值,價值也不會從天而降或者破土而齣。這個黑洞會被更多不掌握理性工具的人填補。因為人類對價值虛無的恐懼要超越對一種壞價值的擔憂,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自己已有的價值體係充滿自信,他們不擔心它是壞的,而擔心它不存在。知識分子不去占領這個價值市場,這個市場也不可能從無序變得有序。在這一點上我贊同遠子,“客觀的描述在道德上反而是可疑的,區分正義與邪惡的明確結論當然伴隨危險,但知識分子恰恰要勇於應對、仔細辨析這種睏難,而不是簡簡單單把“審判權交給人民””。

評分

##讀完難掩失望,帶來的思考甚至還不如《十三邀》的那期訪談

評分

##閱讀的過程是非常愉快的,思想上很有共振,且不斷被"刺激"到,既開拓瞭我的視野,也提供瞭不少我從未深思過的思路。他鄉紳式的"實證主義",我非常認同,且很有親切感。結尾的一句:"距離感産生瞭精確性"。很能概括項飆的學術思路,也是給瞭我一個明確的指嚮:根植於現實,明確好關係,既要看全局,也要想透自身的定位,這種既要距離感,又要適當參與的位置,能讓人比較明白地體察到事情的復雜性。

評分

##睡瞭一覺,還是想給兩星。首先嚮吳琦說聲抱歉,吳琦的不少問題也是我想問的,遺憾的是,我幾乎沒看到一個擲地有聲的迴答。想要批評項飆不太容易(詳見長評),因為很多時候你需要替他歸納纔能知道他的觀點到底是什麼,以至於我常常分不清這是人類學傢的問題還是項飆的問題。但從本書及幾篇訪談來看,可以肯定的是,項飆所秉持的是一以貫之的反啓濛知識分子的國傢主義立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讀完本書再看評價,我感到空前的寂寞,並陷入中學時代經常會有的睏惑:難道不是全世界對瞭而隻有我一個人錯瞭?

評分

##一本預想可以是五星的書,讀完難免失望。第一點失望是剛開始看的時候,纔瞭解到這本書是訪談,或者說采訪,而不是談話、對話,而且是為瞭齣書而做的訪談。因此整本書給人的感覺都是精心雕琢齣的無趣。第二點失望是項飆在其中呈現的邏輯混亂,比如一方麵要跟“知識分子”做切割,說自己不懂且不喜歡用概念,但一方麵又不假思索地(特彆是在提及曆史、全球、政治話題時)使用定性的名詞而非描述式的語言。而更多情況下,我看不懂他錶達的內在邏輯是什麼,一直搖擺不定。最後的一個小失望,是沒有想到他居然喜歡使用上世紀的話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