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阅读的过程是非常愉快的,思想上很有共振,且不断被"刺激"到,既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供了不少我从未深思过的思路。他乡绅式的"实证主义",我非常认同,且很有亲切感。结尾的一句:"距离感产生了精确性"。很能概括项飙的学术思路,也是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指向:根植于现实,明确好关系,既要看全局,也要想透自身的定位,这种既要距离感,又要适当参与的位置,能让人比较明白地体察到事情的复杂性。
评分##读完难掩失望,带来的思考甚至还不如《十三邀》的那期访谈
评分##项飙提到几次以塞亚·伯林,他似乎认为自己和伯林在某些地方有相似性。以塞亚·伯林最多不过是行动上的渐近主义,而项飙不仅是行动上折衷,他所谓的道德几乎甚至成为一种折衷主义的道德。他多次提到的乡绅,似乎是表达一种地方精英基层治理的理想状态。以前费孝通也讲这个,因为彼时的中国有着丰富的可能性,但今天项飙说这个,我不能有半分共鸣,大象就在眼前,学者视而不见。项飙说“乡绅”,说“温州”,说“与知识份子保持距离”,我只感觉他疏离中心却又渴望获得话语权的姿态说不出的讨厌。
评分##项飙老师是一位很理想的对话者。对我来说,这本书解答了一些问题,遗留了一些问题,并制造了更多问题;我成为了一个问题的问题,需要从自己的问题去解决更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年编辑了非常非常多对话稿,对这种呈现方式感到亲切,也会在阅读时考虑如果是我来操作会如何提问或编排。答者和问者的坦诚对于一次对话来讲非常重要,前者是针对自己的欠缺不足,后者是针对当下的迷茫无力,这些部分或许也可以投射到读者身上,激发出更多“有机”的想象与对话。
评分##阅读的过程是非常愉快的,思想上很有共振,且不断被"刺激"到,既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提供了不少我从未深思过的思路。他乡绅式的"实证主义",我非常认同,且很有亲切感。结尾的一句:"距离感产生了精确性"。很能概括项飙的学术思路,也是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指向:根植于现实,明确好关系,既要看全局,也要想透自身的定位,这种既要距离感,又要适当参与的位置,能让人比较明白地体察到事情的复杂性。
评分##读蒙田的时候,最好奇和疑惑的一点是,你的自我如何对他人有意义?蒙田一直在絮絮叨叨一些最私人的琐事,包括一些最微不足道的习惯,他怎么吃饭,他如何如厕。为什么我们都能读得如此津津有味,而不感到任何来自egoism的冒犯?多年之后,我慢慢明白,蒙田在叙述他自己的时候,叙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在为这个人辩护。像看待他人一样公正、诚恳地看待自己。谈论这个人的优点,缺陷,不偏好,不夸耀,弄明白。毕竟对于这个自我,没有其他任何人比我们自己更熟悉。这就是为什么整本书里充斥着“对我来说”“我认为”“我跟别人不一样”,但是却没有任何冒犯和不适之感的原因
评分##睡了一觉,还是想给两星。首先向吴琦说声抱歉,吴琦的不少问题也是我想问的,遗憾的是,我几乎没看到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想要批评项飙不太容易(详见长评),因为很多时候你需要替他归纳才能知道他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以至于我常常分不清这是人类学家的问题还是项飙的问题。但从本书及几篇访谈来看,可以肯定的是,项飙所秉持的是一以贯之的反启蒙知识分子的国家主义立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读完本书再看评价,我感到空前的寂寞,并陷入中学时代经常会有的困惑:难道不是全世界对了而只有我一个人错了?
评分##看许知远对谈时以为项飚的温吞平和是治学需要养成的旁观者视角,看了这本发现他是真的缺乏社会良心和洞察力
评分##说起来,吴琦给自己的定位是半学术鲁豫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