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重度抑郁症十余年的作家李兰妮,终于下决心住进了精神病院。
本书记录了作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以及对于精神病院内部的微观察,描绘了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身处其中,痛并感受着这个沉默而边缘的群体的忧欢苦乐,揭开的是笼罩其上的误读与偏见,还原具体鲜活的人的样貌。作者记录了精神病院内的“伤心人”;借以烛照的,则是整个社会人心。
源于自救与救人的强烈意愿,李兰妮抱病阅读、参考了中西方大量相关书籍,梳理出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原因,书中回顾了中国建立精神病院的百年历史,提示种种有关精神疾病治疗的曲折路径及发展理念。在这片文学很难触及的领域,本书以独特的表现力与强烈的人文关怀具备了超越文学的社会价值。
既是患者又是作家,走出精神病院的李兰妮说:身处孤独绝望的人啊,你要相信,野地里,一定会有一束爱的灵光为你而来,陪你走出无人旷野。
本书收入广州惠爱医院、北京北医六院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通读之后,了解更多精神卫生内容,了解自己,反思自己........试图与自己和解。
评分##小说一般的纪实文学作品。带你深入到精神病院的生活——南以广州惠爱医院为代表;北以北医六院为代表。形形色色的病人,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毒(抑郁、躁狂、精神分裂、自恋型人格障碍、进食障碍、创后应激障碍……)还有一个“共病”,加法的意思。 在书中可以简略地了解国内精神病领域的发展历程——包括:医院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治疗方案等。 文字朴实生动有趣,冒险一般的体验,阅读体验很好。 这本书很真实:从病人的症状、陪护人的反应、医生护士的工作、住院的环境等……可以真实了解到这一隐秘角落发生着的事。
评分##作者经历南北两地的治疗,在我看来感官上很不同,广州的医院似乎是黑暗的,病人有暴力倾向的,重度抑郁,也多是重症。在北京,同室病友症状似乎没那么严重,大家聊天之间还带着一点逗趣。我身边也有亲戚得了重度抑郁最后自杀,也有轻度抑郁的小孩子,我觉得他们心里的某扇窗应该是暂时关上,只要有微光透过,迟早会打开,衷心希望每个病人都能得到治愈。
评分##精神病院的观察志,各色故事。书写短促、精准,克制、敏感,甚至抽离。有些地方透着冷静的疼。 除了抑郁症的物理治疗,对我国精神病医学发展历史也有了一点了解。想更多了解下嘉约翰先生的生平事迹。 野地。灵光。希望在乐乐和嘉约翰先生们。
评分心病难医,难在病理分析,难在对症下药,难在治标又治本,作为一名饱受心理困惑折磨的人,作者以一段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示一个不为多数人知晓的另类精神世界。
评分##基本读完,还会去找她的其他书看。普及一些病症,也有关于就医、 用药的。当恐惧成为禁忌,那可能就真的只能制造恐惧了。这类对精神疾患的文学书应该是每个现代社会人都要读的,不仅防患未然,而且也可以在生活中避开潜在的危险。最可怕的其实是隐形患者。正是因为在社会中是禁忌,所以才会有潜在的危险。
评分##通读之后,了解更多精神卫生内容,了解自己,反思自己........试图与自己和解。
评分##精神病院的观察志,各色故事。书写短促、精准,克制、敏感,甚至抽离。有些地方透着冷静的疼。 除了抑郁症的物理治疗,对我国精神病医学发展历史也有了一点了解。想更多了解下嘉约翰先生的生平事迹。 野地。灵光。希望在乐乐和嘉约翰先生们。
评分##精神病人长期经受误解与污名化,精神病院也因此成为禁区。作家李兰妮身患重度抑郁十余年,这本书就是她在精神病院求诊住院的记录。她细致记录了身边的病友,诚实剖析自己的病情。某种意义上,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这个沉默而边缘的群体如何在痛苦中挣扎与自救。书中还回顾梳理了中国建立精神病院的百年历史,让我们看到精神障碍治疗的曲折与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