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重度抑郁症十余年的作家李兰妮,终于下决心住进了精神病院。
本书记录了作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以及对于精神病院内部的微观察,描绘了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作者身处其中,痛并感受着这个沉默而边缘的群体的忧欢苦乐,揭开的是笼罩其上的误读与偏见,还原具体鲜活的人的样貌。作者记录了精神病院内的“伤心人”;借以烛照的,则是整个社会人心。
源于自救与救人的强烈意愿,李兰妮抱病阅读、参考了中西方大量相关书籍,梳理出精神疾病发生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原因,书中回顾了中国建立精神病院的百年历史,提示种种有关精神疾病治疗的曲折路径及发展理念。在这片文学很难触及的领域,本书以独特的表现力与强烈的人文关怀具备了超越文学的社会价值。
既是患者又是作家,走出精神病院的李兰妮说:身处孤独绝望的人啊,你要相信,野地里,一定会有一束爱的灵光为你而来,陪你走出无人旷野。
本书收入广州惠爱医院、北京北医六院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直到最后一章才仿佛从极微小的缝隙中窥见了抑郁症的黑暗和可怕……之前甚至一度在怀疑这么一位理智又坚强的老师为什么要去住精神病院,是为取材吗?是哗众取宠吗?致敬李老师。
评分##心疼作者,也非常佩服她在和病魔抗争的同时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医院里的人都好可爱,不管是病人、医生还是护理人员,都很真诚。精神病院也没有那么可怕,也希望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的人越来越少。
评分##人需要在多人互动交往中得到治愈
评分##花了两天读完了这本书 怎么说呢 没有感觉那么好 里面很浅显的科普内容倒是比较吸引我 日记式的记录略显平淡 看了一出出野地里的人间琐碎 却没能获得太多新知
评分##作为曾经重度抑郁、自杀过但没死成的人,读起来很能感同身受了。然而这整个社会太缺少共情和科学正视,动辄便将许多伤心的人说成是矫情、抗压力差、心理素质低等等。殊不知,那些冷漠苛责和嘲讽,正是伤人利器而杀人于无形。
评分##作为躁郁症患者的我,很佩服李兰妮的勇气也很心痛她揭开伤疤后流出的鲜红血液……希望每个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在黑暗的荒野里遇到一束灵光
评分##可以打磨改编程电影或剧,里面有个高干夫妻在精神病院的细节特搞笑…有些故事不仅在精神病院发生,他们就在现实的我们身边…然而看着是那样的“正常”…
评分##对不起了 实在太糟糕.....???????????? 国内这种题材好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巅峰
评分##直到最后一章才仿佛从极微小的缝隙中窥见了抑郁症的黑暗和可怕……之前甚至一度在怀疑这么一位理智又坚强的老师为什么要去住精神病院,是为取材吗?是哗众取宠吗?致敬李老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