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波兰裔英国著名作家、现代文学先行者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传记,多年来在欧美学界享有盛誉。从未发表的照片和一千多封私人书信,到康拉德研究者和传记作者的研究成果与访谈,作者挖掘并整理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依据时间顺序编织起这些珍贵的材料并深入解读,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拥有二十余年海上生涯的传奇作家坎坷而动荡的一生,也深刻地解读了他的经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联系。
~~~~~~~~~~~~~~~~~~~
写作敏锐准确,饱含情感,显然充满了对写作对象的敬仰。
——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纽约时报》(Joyce Carol Oates,The New York Times)
迈耶斯努力检视康拉德生平的各种原始材料并将其恰当地相互关联。由此形成的人物肖像令人惊叹且充满说服力。
——杰伊•帕里尼,(《洛杉矶时报》(Jay Parini,Los Angeles Times)
广泛调查研究,趣闻轶事与档案文献相结合,带来了大量新鲜信息,涉及康拉德航海生涯、婚姻,以及他与福特•马多克斯的友谊——甚至涉及库尔茨的真实生活原型。迈耶斯总是试图挖掘出生活经历是如何影响小说创作的。强烈推荐。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去读康拉德。
评分##去读康拉德。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传记,扎实,耐读,作者广博的视野把我们带入康拉德孤独但却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对论文写作很有帮助!
评分##读了100多页,感觉读起来没啥兴趣,有点像流水账,缺乏文学性……还不如直接读康拉德的小说。
评分##对于不了解或者未读过康拉德书的人来说,本部康拉德传仍不失为是一本有趣的读物。康拉德作为波兰上流社会的遗孤,将俄国人贬斥为"由拜占庭神学中的某种生命概念形塑而成的原始生物,偏好堕落的神秘主义"。他因陀思妥耶夫斯基太俄罗斯了而视其为眼中钉,其原因在于康拉德不愿被定义并限定为斯拉夫人。但是喜欢屠格涅夫。康拉德的《间谍》创造了心理-政治侦探小说流派,影响了奥威尔、萨特等作家。康拉德做人最大的两个问题或是,性格过于敏感,以及花钱无度。
评分##不要读这种流水线传记作家写的书。
评分##和康拉德低迷阴燃着地狱罪火的作品略有不同的是,其人生在政治流放与战火纷乱的残酷底色上投掷出一对双曲线,实现激动人心的水手与船长梦想以及成为畅销作家并像绅士名流般过活正是那两条笔直完美的积极渐近线,大海上的航行冒险仿若要征服世界,笔下毅力与勇气的缠斗则要再造一个新世界,但人生的曲线总是会偏离这两个想象的世界,落入遍布诸如病痛与拮据的俗世庸常。
评分##康拉德不曾想过,他启发了一个叫马林诺夫斯基的同胞,沿着克拉科夫-伦敦-南太平洋的路线一路走来。但似乎没看到他和更同时代的显克微支之间的联系,不知原因。
评分“海洋小说大师”并非康拉德的职业,在他三分之二的人生中,“漂泊”才是他生命的背景乐,“颠沛”才是他命运的主旋律,他人生最主要的职业是“船长”。康拉德足足当了十年船长,若从水手算起,单是在英国商船上就干了十六年,而之前他还在法国马赛做过水手——他第一次登上驶向大洋深处的船时只有十七岁。对于一个曾在刚果腹地凝望比利时人肆意虐杀土著的船长来说,“文明世界”的一切繁华都抵不过来自深渊的人性叩问。世界给无辜者以痛,为何还要我报之以歌?悲观并不一定是因为消极,有时是源自清醒。就像《黑暗之心》的结尾,马洛在阴暗天空下的泰晤士河看到“远处海面上横亘着一带乌云,那通向天涯海角的静静河道,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昏沉沉地流动着,仿佛是流入旷阔无边的黑暗之心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