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每一个与国际金融与商品市场相联系的经济体都受到了冲击。本书不仅意在表明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大萧条是现代中国的分水岭。在以金本位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是唯一使用银本位的国家。国际银价的波动侵蚀了中国的货币体系,并破坏着中国的经济稳定。为了应对严重的通货紧缩,国家对市场从自由放任转向调控干预。用不同的外汇标准构建新的货币体系,要求审慎的政府管理;最终经济复苏与币制改革的进程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政治化。通过对大萧条冲击与其后经济复苏过程的分析,本书考察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下国家—市场关系的转变。
##本书在阅读趣味性上肯定差了许多,篇章有些零散,这也是思虑许久是否五星的原因。但从中看到南大近代史实证研究的影子,从史料使用上,中美日英四国多地档案,零碎数字记录的拼组更显功力,弥补了小科布尔一书论多证少的遗憾;在研究面上,由国府政治斗争的视角下移,以棉纺、缫丝厂的微观视角反映中国经济情况,尤其是府—市、厂—银行、城—乡、中—美四组关系,正是复杂的社会面相才导致了1935年最终的币制改革。或许有人会说文不对题,结论并无新意,但是与世界经济危机共存的“国府黄金十年”,又如何理解,不禁令人思索。
评分##七年后二刷二版。补两个bug:作者对中国古代货币史是真不熟,才会说出政府一般不介入货币的话;另外回避了国府币改时,日本施压截留华北白银等阻挠措施
评分##本书将大萧条看作是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分水岭,其两个研究视角非常独特。一是把中国放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中考察,特别是重视国内政策与国际经济的关联。从19世纪后期形成的中国现代经济是一种“对外开放”的格局,与世界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如银本位中国币值与世界白银市场的关联以及大萧条所带来的白银价格波动是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二是对现代中国的政府市场关系进行批判的透视。作者以缫丝业和棉织业为例重点厘清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几个主要关系,包括城乡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书中对大萧条时代中国经历的生动描述,特别是币制改革与汇率稳定、过度放贷与金融风险、国际流动资本与金融稳定、房地产热与泡沫化、政府与市场协作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评分##七年后二刷二版。补两个bug:作者对中国古代货币史是真不熟,才会说出政府一般不介入货币的话;另外回避了国府币改时,日本施压截留华北白银等阻挠措施
评分##听书: 币制改革。
评分##了解一段历史,串起很多认识,学习经济史。
评分##文中文献资料很多
评分##Credit and social unrest: Evidence from 1930s China, JFE
评分##大萧条时期,金融危机中世界银价的波动对当时处于银本位中国的影响,本来中国因为银本位和低廉的价格处于贸易输出,但由于银价波动并且帝国主义当时的入侵,出现了波动,很多人选择将银元抛售换取美元或者金子,也造成当时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本书探讨了大萧条时期,对中国国内的丝绸业和农民的影响,很多丝绸厂为了发展选择贷款但由于还不起,被银行接管,即使银行接管但很多时候也以比贷款低的价格出售。同时大萧条时期也催生出了信贷业务,虽然后期江苏出现了江苏农民银行,但也扛不出大萧条时期对于本来自给自足的农民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