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時期的中國

大蕭條時期的中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日】城山智子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錄
譯者的話 1
導 論 1
銀本位的中國:國際貨幣體係的影響 4
大眾預期與金融危機 5
市場、政府和貨幣體係 7
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係:兩次危機及其後 11
本書結構 14
上 捲 通貨膨脹與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經濟趨勢 15
第一章 銀本位: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中國 17
中國的銀本位 17
作為貨幣或商品的白銀 26
作為白銀交易商的銀行:平價與市場匯率 28
白銀價格及其對中國貨幣供應的影響 31
小 結 37
第二章 工業化的到來: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紡織業 38
棉紡業 43
繅絲業 52
小 結 60
第三章 公司負債:資本積纍問題 61
資本積纍:企業傢的初始問題 63
尋求貸款與銀行貸款閤同條款 69
債務與公司管理 79
小 結 86
下 捲 蕭條年代,1931—1937年:經濟與政治的轉變 89
第四章 農村崩潰 91
農産品價格的下降 92
農村地區的貿易狀況 95
農村金融機構的崩潰 105
農村的崩潰:一個城市問題 113
小 結 116
第五章 工業蕭條 117
繅絲業 117
棉紡業 127
小 結 141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143
城市繁榮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144
銀行延誤清償: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151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156
小 結 170
第七章 應對危機:1935年11月的幣製改革 172
幣製改革的外交背景 173
1935年11月4日的幣製改革 188
從大蕭條中復蘇 200
小 結 204
第八章 成就與局限:經濟政策與國民政府再考察 206
繅絲業的復蘇 207
棉紡業的復蘇 213
農村金融的重建 223
小 結 234
結 論 236
銀本位與中國的工業化 236
貨幣體係的政治經濟學 238
中國與世界經濟 243
參考文獻 251
索 引 278
譯後記 294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每一個與國際金融與商品市場相聯係的經濟體都受到瞭衝擊。本書不僅意在錶明中國無法逃避資金流動和貿易急劇下降的後果,而且還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中國曆史的新視角。大蕭條是現代中國的分水嶺。在以金本位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中,中國是唯一使用銀本位的國傢。國際銀價的波動侵蝕瞭中國的貨幣體係,並破壞著中國的經濟穩定。為瞭應對嚴重的通貨緊縮,國傢對市場從自由放任轉嚮調控乾預。用不同的外匯標準構建新的貨幣體係,要求審慎的政府管理;最終經濟復蘇與幣製改革的進程導緻瞭整個中國經濟政治化。通過對大蕭條衝擊與其後經濟復蘇過程的分析,本書考察瞭中國與世界經濟關聯下國傢—市場關係的轉變。

用戶評價

評分

##七年後二刷二版。補兩個bug:作者對中國古代貨幣史是真不熟,纔會說齣政府一般不介入貨幣的話;另外迴避瞭國府幣改時,日本施壓截留華北白銀等阻撓措施

評分

##文中文獻資料很多

評分

##得到聽書 在法幣改革之前,中國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貨幣體係,白銀、銀幣和各種銀本位鈔票在市麵上同時流通。大蕭條之前的30多年由於國際銀價緩慢下跌,給中國創造瞭有利的匯率條件,中國民族工業有瞭一段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但大蕭條的衝擊讓西方各國放棄金本位製,實行貨幣貶值,導緻國際銀價大漲。中國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造成嚴重的通貨緊縮,農村凋敝、工業蕭條、上海金融市場崩潰 南京國民政府於1935年11月廢除銀本位製,推行法幣改革。國民政府保持瞭法幣匯率的穩定性和可自由兌換,但代價是犧牲瞭經濟政策的自主性,中國經濟隻能從大蕭條中緩慢復蘇。 客觀來說,國民政府推行的幣製改革是基本成功的。中國實現瞭從銀本位製嚮主權信用貨幣的平穩過渡,成功解決瞭通貨緊縮問題,沒有引起公眾恐慌和經濟混亂,是重要的經濟成就。

評分

##日本人研究曆史是挺細的。看起來外貿一直對經濟周期影響很大。

評分

##大學時候為數不多好好看過的學術方麵的書

評分

##很棒的書,翻譯也不錯。把1930年前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實業——主要是紡紗和繅絲——與金融之間,城市與農村的互動詳盡地寫齣來瞭。作者經濟學背景略欠缺,不然會更富洞見

評分

##七年後二刷二版。補兩個bug:作者對中國古代貨幣史是真不熟,纔會說齣政府一般不介入貨幣的話;另外迴避瞭國府幣改時,日本施壓截留華北白銀等阻撓措施

評分

##大學時候為數不多好好看過的學術方麵的書

評分

##本書將大蕭條看作是現代中國形成過程的分水嶺,其兩個研究視角非常獨特。一是把中國放在世界經濟的曆史中考察,特彆是重視國內政策與國際經濟的關聯。從19世紀後期形成的中國現代經濟是一種“對外開放”的格局,與世界經濟的變化息息相關,如銀本位中國幣值與世界白銀市場的關聯以及大蕭條所帶來的白銀價格波動是國民政府推行幣製改革的重要動力之一。二是對現代中國的政府市場關係進行批判的透視。作者以繅絲業和棉織業為例重點厘清瞭當時中國經濟的幾個主要關係,包括城鄉關係、銀行與企業的關係、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以及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係。書中對大蕭條時代中國經曆的生動描述,特彆是幣製改革與匯率穩定、過度放貸與金融風險、國際流動資本與金融穩定、房地産熱與泡沫化、政府與市場協作關係等問題的分析,至今仍有藉鑒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