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0年“大分流” The Great Divergrnce
★1990年“大合流” The Great Convergence
.
信息技术使全球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何理解当今的全球化?从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关系看全球化,改变你对全球化的看法!
.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金融时报》年度最佳经济类图书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 领衔推荐
.
.
.
全球化在19世纪初得到第一次飞跃发展,归功于蒸汽动力普及和世界格局稳定带来的商品运输成本的降低,引发了所谓的“大分流”。20世纪末,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全球化得到了第二次飞跃发展。将高科技和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新可能性激发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其结果就是本书讨论的“大合流”。
新全球化与旧全球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信息与通信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会更加突然,且不可预测、有选择性并难以控制。正如本书所展示的,新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
观点比较清晰,认识全球化的新视角:“三级约束”(或理解为全球化三阶段的驱动力),即商品运输成本,思想交流成本和人口流动成本。远程显影技术和远程机器人技术发展将是未来第三约束的驱动因素。
评分##信息技术革新下的全球化,对传统人类行为将构成极大挑战,优秀的人日益精进,普通人将面临被机器与信息技术无情地淘汰的悲催命运.除了终身学习,跟上时代潮流的步伐,别无他途.
评分##回顾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我个人觉得,它很像一部忧患意识的警示录,生动展示了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因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先进的国家也会落后,先进的国家也没有“铁饭碗”,先进的行业也可能被淘汰。特别是新旧全球化相比,新的全球化带来的改变和竞争会更突然,更不可预测,更难以控制结果。它让我们这代人未来的几十年,以及下一代人的职业生涯面临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社会里,自我投资和终身学习或许会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应该为此做好准备。
评分##很抓眼球,很受启发,推荐阅读。 尤其是对未来的思考部分,很受启发。 核心逻辑:交易成本框架。 工业革命在不断的有差别的降低货物、知识和人流成本中,出现新的全球化与产业布局模式。 一个问题,站在西方立场分析。其实,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很大。西方学者分析不够。
评分##观点很简洁:三种约束的打破对应三次经济全球化,不过后半部分行文还是有些不够流畅
评分##这本书把生产和消费作为思考全球化的起点,把运输成本、交流成本和迁移成本看作影响全球化的三大约束条件;它认为自古以来经济大多是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捆绑在一起,直到19世纪蒸汽动力的普及提高了运输效率,出现第一次解绑,也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使西方工业技术快速提升,导致东西方发展的“大分流”。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交流成本下降,出现第二次解绑,也就是生产过程的分离,发达国家将部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迅速推进,带来东西方发展的“大合流”。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工人利益受损,因此在21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出现了贸易保护的逆流。而未来随着技术进步,还有可能出现第三次解绑。
评分##重温
评分##观点有一定的洞见,但写成书就浪费纸张了。大概想表达: 全球化受制于“三级约束”:商品运输成本、思想交流成本和人口流动成本。1、19世纪初归功于蒸汽动力的普及和世界格局的稳定,带来了商品运输成本的降低,这是全球化第一次解绑,主要让各国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分流,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受益国是发达国家G7;2、1990年开始社会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思想交流成本降低,这是全球化第二次解绑,主要让企业通过重组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构建自己的竞争力,大合流,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受益的是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 人口流动成本目前降低的不明显,所以人口流动性较差的服务行业更有政策发展前景。同时,虚拟现实方案和远程机器人等,也可能将人口流动成本降低。
评分##大分流后大合流 全球化有意思的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