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烽火动荡后留存的中国文学史讲义,由日本汉学大家吉川幸次郎授课,京都大学学生黑川洋一整理。上溯《诗经》《楚辞》,下至明清小说,以年代为经,经典作者和作品为纬,再现中国三千年文学菁华。
吉川幸次郎在讲义中不求全备,也不发四平八稳的议论,以宽阔的比较文学视野,细密的文本解读,传递中国经典文学的审美和思想价值,展现一位心系“文化中国”者的怀抱和见识。
★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域外视角,编织出浩瀚中国文学史的坐标系统
作为二十世纪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吉川幸次郎充分研究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并以日本学者独特的纤细敏感,结合现代比较文学视角,自成一派,完成这部具有强烈吉川色彩的中国文学史。
★注重生命体验与文本细读,以希望与绝望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的普世意义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发现不同作品和作者所体现的绝望与希望的生命体验,并总结各种文学类型流行背后的时代变化,把“文学是人学”的诠释发挥到极为独到细腻的高度。
★一部薪火相传之书,将几代学人挽留在中国古典文学理想国
据黑川洋一回忆,“真正将受到挫折的我们挽留在中国学问中的,可以说是吉川先生的几部讲义”。日后,数十位受到感召的日本学人,毕生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与传播,都以这部书作为起点。
##深入浅出,很好的科普读物
评分##读库套餐用户赠书。
评分##真好,文笔流畅,浅显易懂,可能这是一本讲义的缘故。不看作者不会让你有这是一部日本人著作,读时竟每每想起《美的历程》这本书。
评分##读库即将出版的吉川幸次郎文集的第一本,是吉川先生的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在日本出版也是起到普及大众的作用。课堂笔记这种体裁,其实是不太稳定的,讲者的观念一直在变化,而听者难免也有记录不准确之处。因此,书中有些观点我是不太同意的。但是即便如此,书中仍能展现吉川幸次郎先生的汉学研究功力,譬如分析宋诗的特质,以及苏、黄与杜甫的比较,寥寥数言,却见解精湛。本书的设计也非常漂亮,上手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还有个细节非常加分,就是书后附的文学年表做成折页,而且还是宽度递减的折页。以前看书碰到的很多折页都是每页大小完全一样的,我这种手残党就总是把折页弄皱,而这本书的这个细节设计真的让人直呼贴心。总之,这本书是吉川文集的一个不错的开头,完全有理由期待文集的其他著作。
评分##文字平实,没有用什么高深的词汇和术语,但也能带来很大启发。还提到了中日两国文学的渊源。如后记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评分##长学问的书
评分##很高兴再版了,相较于日本的文库新书一众,吉川该作品显得更为学术。
评分##第一眼看去,文学史似乎是一个太大的书名,想要在这么薄的一册书里为中国文学著史,似乎有些托大。读完前言才知道,这是学生整理的老师讲义汇编,类似于叶嘉莹整理顾随的工作,不把它当作文学史的高头讲章,而作为异域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读起来会更加轻松愉悦。
评分##读库即将出版的吉川幸次郎文集的第一本,是吉川先生的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在日本出版也是起到普及大众的作用。课堂笔记这种体裁,其实是不太稳定的,讲者的观念一直在变化,而听者难免也有记录不准确之处。因此,书中有些观点我是不太同意的。但是即便如此,书中仍能展现吉川幸次郎先生的汉学研究功力,譬如分析宋诗的特质,以及苏、黄与杜甫的比较,寥寥数言,却见解精湛。本书的设计也非常漂亮,上手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还有个细节非常加分,就是书后附的文学年表做成折页,而且还是宽度递减的折页。以前看书碰到的很多折页都是每页大小完全一样的,我这种手残党就总是把折页弄皱,而这本书的这个细节设计真的让人直呼贴心。总之,这本书是吉川文集的一个不错的开头,完全有理由期待文集的其他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