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曾普遍认为年轻人在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在这一社会氛围下,哪怕是企业一方存在明显的违法行为,受到侵害的年轻人也会深感不安,感到“还是自己不对”,因此遭受身心双重折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问题核心在于企业用工管理制度而非个体,并将那些以少到让人无法规划未来的薪资和让私生活崩溃的超时劳动来压榨年轻人,并将他们“用后即弃”的无良公司称为“吸血企业”。
吸血企业的常见特征有:大量录用大量解雇、夸大薪资待遇、正式员工有名无实、战略性地进行职场霸凌、不支付加班费……它们不仅破坏了员工的身心健康、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任,也向社会转嫁了成本,威胁到消费者和市场的安全,甚至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然,光是在个体层面学会“如何识别吸血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还需要整个社会团结一致共同面对。
本书获2013年大佛次郎论坛奖,作者也因此获得2014年日本劳动社会学会奖励奖。 该书出版后,“吸血企业”一词成为热词,入围当年年度流行语TOP 10,也引起多方重视,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都要评出“吸血企业”黑名单,以帮助求职者逃离劳务陷阱。
##四本中质量最高的,对照一下,中国有些企业已经不能叫吸血企业,应该叫敲骨吸髓企业,毕竟你被吸血还可能苟活,敲骨吸髓之后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评分##日本的“吸血企业”有特殊性(日式雇佣制变质后的怪胎),也有普遍性(超时劳动、无偿加班、职场霸凌,这三种创伤,本打工人统统经历过…),越读到后面越觉得难过,这哪里只是剥削问题,是整个社会对打工人的全方位规训(学校职业教育对抗压能力的强调,媒体和影视对尼特族负面形象的凸显,监管部门对恶劣工作环境的默认)——总之,能找到工作,你就偷着乐吧。成批的年轻人奔赴远方的光,最终被当成耗材牺牲掉,跳动的光焰其实是焚化炉的火舌。(作者在结尾部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但前半部分剖解的认知问题其实已足够重要,楚门一旦发现天空的裂缝,意识形态虚假布景就开始坍塌……
评分##拿到手还在心里嘲笑封面写的“社畜必备,防坑指南”,想着这种话不过是为了宣传而宣传,翻开来读才发现这本书真的非常实用,尤其是“看破套路”和“正确维权”那两章,值得特地抄出来贴在简历或工位上反复诵读(不是)。不过感觉“培养战略性思维”还是过于理想化了,个体劳动者到底是难以撼动吸血的黑心企业,而作者在政府和社会层面的论述也显得略微有点浅,另外,在我看来,企图从加重医保负担(纳税人负担)和少子化等角度唤起民众关注,这一叙事视角过于宏大以至于仿佛失了些人情味。
评分##日本的吸血企业找到了另一种损人利己的“毁灭型”的盈利模式:骗取国家培养的人力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压榨、在榨出最后一点价值之后干脆故意摧毁、再丢回社会去让社会负责医疗和安置。国家和社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金培养整整二十年之后得到一个大好青年,进入吸血企业之后快只要几周两个月、慢则数年,就会得到一个罹患严重抑郁、完全失去工作生活能力、需要大量医疗和社会支持也很可能无法恢复的身心障碍人士。在这场博弈中,国家、社会、个人,全是输家。赢的只有企业,以及企业背后的资本家而已。更糟糕的是,这种内卷式玩法会开启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把整个就业市场里的正常企业也逼得活不下去、也开启吸血模式。于是整个国家成为废墟,而赚得盆满钵满的吸血企业则卷了沾满人血的钱跑去境外了。讲清了这个两个关键性问题,是本书最大的功德。
评分##列举了吸血企业的各种套路,并由此探讨了造成这种企业形成的社会结构原因。可直接拿来用的有很多。2012年的日本it就有35岁辞退的流行说法了,果然日本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
评分##少到让人无法为未来储蓄的薪水和让私人生活崩溃的超时劳动,高效地榨干年轻人的血肉,并且社会还一边指责躺平不加入这条屠宰流水线的年轻人,一边问出生率为何跌落至此。只要吸血企业不被正面惩罚,病态的下坠永无止境。
评分##一个时机在,去劳动仲裁委交换证据的路上带了这本,然后对着“和企业狼狈为奸的律师”陷入反思; 一个悲剧在,刚好阅读期间发生了DH事件,得知后真的很难过很难过。看到网络上某些凉薄发言包括身边诸如“年轻人需要增加抗压能力提高心里素质”的高高在上事不关己评论,感知到不会有什么改变,业态只会越来越差; 一个启发在,“吸血企业的所谓发展,是将成本转嫁到社会、掏空社会财产的结果”;而社会似乎一直在放任。
评分##少到让人无法为未来储蓄的薪水和让私人生活崩溃的超时劳动,高效地榨干年轻人的血肉,并且社会还一边指责躺平不加入这条屠宰流水线的年轻人,一边问出生率为何跌落至此。只要吸血企业不被正面惩罚,病态的下坠永无止境。
评分##活脱脱的反企业PUA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