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防渗之争

圆明园防渗之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永新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序言一 以史为鉴,建设美丽中国
序言二 一部教科书级别的采访笔记
一 前缘今事
引言
一封普通的电子邮件
不欢而散的电话会
要不要采访
二 一进圆明园
初见张正春
自掘坟墓
狐狸尾巴
夕阳残照远瀛观
三 定心丸
外耻内愚
善待圆明园遗址
情况比我想象的还严重
四 采访当事人
内参恐怕不赶趟
大鼻子先生
初见李景奇
防渗是无奈之举
荷花开了会更漂亮
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争取发独家
反响
六 拆还是不拆
拆除防渗膜不现实
网友的眼睛
似乎谁也没有把圆明园当作文物
六字方针
耳朵机灵着点儿
环保总局叫停
三进圆明园
海淀区叫停
七 听证会前夕
不能就事论事
反思“为时尚早”
听证会揭开面纱
平静中的不平静
八 史无前例的听证会
会未开,场已热
是非利弊之辩
如何处置防渗膜
“过激”的代表
被劝下场的代表
圆明园之外
最后的陈述
两个花絮
听证会只是听证会
九 西区发生了什么
东、西区之分
初识西区真面目
如此“三光”
阳奉阴违
给市领导的信
西区的野餐
一意孤行
孰丑孰美
没有结果的调查
严防死守
十 专家力挺
平路杀出七个专家
要义无反顾
十一 再进西区
一直和专家对着干
西区受阻
柏木钉
遗址是指哪一部分
泽兰堂
沉默
同人的呐喊
再进西区
宁要“资本主义的草”
旧貌换新颜
归途遇蛇
十二 三老说园
圆明园不是摇钱树
圆明园学会
“爱国主义”不能只讲国耻
北海团城的启示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既是新闻的“后台”,也是舆论的“前台”。众声喧哗,吵吵闹闹,各抒己见,这样的时代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复见了

评分

##非常精彩!翻开第一页时读得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前面几章节,心情也跟随圆明园的命运起起伏伏,掩卷后按捺不住激动。 作者是圆明园防渗事件的历史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书中全面呈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始末,不仅有翔实的文字资料,更有非常珍贵的照片资料,让我得以有机会深入窥探一条新闻如何产生蝴蝶效应,推动一个事件走向大众视野,影响政府决策,改变一处遗址的命运,并最终成为史册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作为一个有点抱负的记者,谁不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这样的机会钓上一条“大活鱼”呢? 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无不闪耀着一个成熟记者的冷静、智慧、专业。作为一个写作者,没有避讳自己的知识积累的短板,不否认对防渗事件影响难以理解的窘迫,坦诚告知读者报道的一处“硬伤”,也大胆书写报道中经历过的焦虑、辛苦、彷徨。

评分

##对时代的追忆给这本书带上光环,可那个时代真如回忆的样子吗?就算真如那个样子,就真的那么值得追忆吗?本书前半部分有客观调查,有主观思考,可说中规中矩。但后半部分开始,只有主观立场视角和评论,对于新闻纪实类文体来说,不算优秀。另外,整体文笔中庸,立意也无高远之处,能归为平庸之作。不过有太多事无法说透,不怪作者,有向深渊凝视之心,就算可嘉,可惜他没有。

评分

作者是我中文系的师弟,举贤不避亲,大力推荐。对于新闻学科的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完备的田野案例,告诉我们记者是如何做新闻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博弈的,在成为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媒体人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难得,作者留下大量的材料,包括记录和照片,所以,我是从“后台”这个角度来读这本书的,进而,我觉得本书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评分

##逛书店偶然看到,觉得似乎很有意思,买来一读。 没想到著名的圆明园还有过这一段曲折。更没想到,当时的主要焦点居然集中在环保,而不是文化遗产保护。 时至今日,我国也开始推行文物影响评估,但远未到法律的高度,也尚不成一个成熟的体系(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又何尝不是)。 书里说圆明园,修了一百五十多年,毁了一百多年,保护过程中又被有意无意破坏了数十年!圆明园毁于八国联军,确是我们自己断了它的根。 圆明园们的明天会怎样?应该怎样?吾辈当一直思考下去。

评分

##2021,0503。

评分

##对时代的追忆给这本书带上光环,可那个时代真如回忆的样子吗?就算真如那个样子,就真的那么值得追忆吗?本书前半部分有客观调查,有主观思考,可说中规中矩。但后半部分开始,只有主观立场视角和评论,对于新闻纪实类文体来说,不算优秀。另外,整体文笔中庸,立意也无高远之处,能归为平庸之作。不过有太多事无法说透,不怪作者,有向深渊凝视之心,就算可嘉,可惜他没有。

评分

##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转马凌老师的评语:对于新闻学科的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完备的田野案例,告诉我们记者是如何做新闻的,各方力量又是如何博弈的,在成为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媒体人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难得,作者留下大量的材料,包括记录和照片,所以,我是从“后台”这个角度来读这本书的,进而,我觉得本书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评分

##鄱阳湖大坝修建正在经历与05年圆明园防渗工程类似的进程。一旦破坏式建设的惩罚成本低,就会有商人行使少数人利益,圆明园里可以租别墅、开游乐园。过去了十几年,原则到底是开发还是保护,我们还是没想清楚。环保是面向未来的一种事业,公众参与在其中极为重要,不一定要成为专家才能讲话,每天和这些草木、土地、动物、河流相处的我们这些多数的人基于经验的感知,或许是我们手里最好的武器。即使写的有点啰嗦,但真的值得一读,麻烦此类书 请一定要大火特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