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周末整整两天时间,深入研读了该书关于语境化分析的章节,其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拥有将宏大理论巧妙地“微缩”到具体语言实例中的魔力。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人造的、脱离实际的句子,而是选取了大量源自真实语料的片段,这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例如,在探讨信息流的组织策略时,它不仅仅停留在“焦点”和“背景”的二元对立上,而是引入了更细致的社会互动维度进行考量,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日常对话中的微妙语用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语言类型在信息组织上差异的比较,这种跨语言的视角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语言结构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紧密依附于其承载的文化与认知习惯。这种深入挖掘“为什么”而非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分析路径,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入门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小型研究方法论的指南。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尝试将这些工具应用到我正在阅读的其他文本上,发现分析的深度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是最直接的阅读收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前沿和争议性话题时所表现出的中立性和全面性,令我深感敬佩。它并未急于为某个学派的观点“站台”,而是将不同理论流派的核心主张并置对比,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所在。例如,在讨论意义的生成机制时,它并没有回避不同学派在“主体性”和“客观结构”之间的拉锯战,而是将两者视为互补而非完全对立的视角,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和选择最适合的分析工具。这种不偏不倚的学术态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分析”,更是“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评估不同的分析框架”。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探索者而言,能够接触到如此平衡和包容的理论梳理,是极其宝贵的。它促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语言现象的多面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种既定的“真理”。这种引导自我思考的教学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有效得多,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对后学者成长的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克制且富有节奏感的,很少出现那种为了渲染气氛而刻意拉长的叙述,每一个段落都像经过精密计算的齿轮,紧密啮合,推动着论证向前。这种精准的语言控制,对于探讨本身就强调“功能”和“结构对应”的学科来说,简直是相得益菽的搭配。我发现自己阅读时很少需要回溯以确认前文的逻辑跳转,因为作者总能通过精妙的过渡句,平滑地将读者引入下一个论点。与一些老派的语言学著作相比,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规避了那种令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感,这无疑是其最大的成功之一。它将复杂的句法分解过程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哪怕是对句法结构相对不敏感的读者,也能通过这种清晰的图示化表达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这种对清晰度的不懈追求,使得我在面对那些跨学科的概念交汇时,也能保持一种镇定和专注,而不是陷入迷茫。总而言之,阅读体验如同一场结构严谨的音乐会,每一个声部都清晰可辨,但最终汇集成和谐有力的整体乐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现代感,简约的线条和沉稳的色调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内容扎实、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著作。翻开扉页,清晰的字体排版和合理的页边距处理,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初读章节目录,我注意到其结构安排极为严谨,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语篇的分析,层层递进,逻辑性非常强,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它似乎不是那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从零散知识点通往系统认知殿堂的坚实阶梯。尤其是对某些核心术语的定义,采用了对比和举例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做到精确而不失生动。我对于这种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框架并重的编排方式深感赞赏,它预示着阅读过程将是充满启发和逐步构建理解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手感舒适,即便是长期翻阅,想必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这对于经常需要对照和标记重点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整体而言,从外在到内在的布局,都透露出一种专业、严谨且极富人文关怀的治学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辅助资源部分做得非常出色,这往往是很多教材容易疏忽的地方。书后附带的术语索引不仅详尽,而且标注了关键术语首次出现的主题页码,这对于需要快速回顾特定概念的读者来说,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推荐阅读的书目清单,这份清单显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既包含了奠基性的经典文献,也涵盖了近年来涌现出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份书单为我指明了后续深入学习的清晰路径,避免了我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盲目摸索的困境。这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教材,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入口,将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种对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深远考虑,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内容篇幅。它成功地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的飞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令人感佩其构建知识体系的良苦用心。
评分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分成五个层次:语境、意义、遣词、音的结构和语音。其中意义是中心层次,也是一个系统,说话者只能在意义系统中选择恰当意义。
评分haikeyihaikeyi
评分韩礼德在伦敦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理论。他的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具有社会学倾向的功能语言学处理方法,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同时也影响到和语言相关的不同领域,如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文体学和机器翻译等。
评分2.从小句描写走向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法不同于以句子为描写对象的形式语法或转换生成语法,它把语篇作为分析目标。
评分毕业后,韩礼德先在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任教,后在伦敦大学学院任交际研究中心主任。1965至、1970年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接着,韩礼德在世界各地进行讲学和科研活动,曾担任过美国耶鲁大学和布朗大学、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72~1973)、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1973~1975)。从此以后,韩礼德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年12月韩礼德教授退休,专心从事研究著述,就像伦敦学派的弗思培养了一代年青有为的语言学家一样,围绕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如果获悉《语言学系列教材: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出版,韩礼德教授想必会和我们一样兴奋激动,感触无穷。
评分被盗的孩子
评分1947年,韩礼德在伦敦大学获得了中国语言文学学士。随后于1947-1949年之间,在罗常培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学习。1949年- 1950年在岭南大学,师从王力。后来他在弗斯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韩礼德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元朝秘史"的语言》(英文),主要研究了14世纪中国北方的方言。1955年以来,他在英国和美国的多所大学里任教,教授语言学课程。1975年,韩礼德移居澳大利亚,创建了悉尼大学的语言学系,并且一直任教至1988年退休。
评分译序
评分以前看过这本书,但是封面的质量好像不是这样的啊,应该像给的图片上的那种花纹也没有,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书里面还好,内容还没来得及看不知道有没有盗版的错误,难道是因为印刷次数不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