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与《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配套的辅助性教材。因此,在内容和报道方式上,我们大致按《新闻写作教程》的章节序列,有重点地选编了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以供教学使用。
同时,本书在消息部分也选用了一些专业性新闻佳作,包括人物新闻、科技新闻、经济新闻,以及当代较为流行的“精确新闻”。此外,还收入了少量西方记者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选自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以扩大我们的鉴赏范围。个别主题还配选了不同作者的作品,以供对比研究。
内容简介
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书中未对新闻作品一一进行评析,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采用分组综合提示的办法,或说明某种体裁的特点,或指出一个大致的思考范围,并且每组选出一篇,简要分析其写作方法,供学习参考。我们期待读者有更多自己的发现。
《<新闻写作教程>教学参考书:新闻作品选读》选入的大多是近10年来的作品,我们特别注意挑选了近两三年的新作,但也保留了少量较早的经典性篇章。总体上为由近及远排列。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消息
事实说话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评说罢跑 沉重命题
八国联军劫毁了无法弥补的文献宝藏
世界银行否认中国在世行项目中使用劳改犯人
NGO全会代表批评西方新闻媒介缺乏公正
长哈铁路沿线漏洒粮食严重
“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
许多进口食品竟是洋垃圾
“大核”运行逾一年 辐射低于乘飞机
大陆记者旁听台中地方法院对“七·二一”事件的审事
“绿色政绩”使金寨告别贫困
硕头服务员蛮横粗野 吴市长备尝旅客之苦
陕北有煤海
美曾为伊提供炭疽病菌
满目疮痍尽悲伤——杰宁难民营见闻
普京惊叹:十年科学家少了一半
阅读提示
新闻角度
做个牧畜好辛苦
浦东磁悬浮铁路轮廓初显
三峡工程“自我曝光”
也下神像挂地图
北京向外国记者介绍新修订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精彩书摘
NGO全会代表批评西方
新闻媒介缺乏公正
新华社北京(1995年)9月5日电(记者张丹陈瑶)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第五次全会上,中国一位资深女记者批评西方主流媒介热衷于针对大会的消极面报道,呼吁西方传媒消除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做到客观公正。
中国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代表熊蕾的发言引起在场千余听众的共鸣,不到一刻钟的发言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熊蕾说,西方主流社会的媒介对发展中国家抱有“强烈的偏见”。以这次NG。妇女论坛为例,西方媒介避重就轻,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车祸、游行、流亡西藏妇女问题上,连篇累牍地报道,对大会主题“平等、发展、和平”以及两万多名与会妇女代表毫不关心。
她说:“他们总是在搜罗事端,如果找不到事端就炮制一个。”
她呼吁与会者联合起来改变西方媒介对发展中国家的偏见。她说:“让他们立即改变态度是不容易的,但我们要借这次大会的机会联合起来,施加压力让他们改变态度。”
今天上午的全会以“媒介、文化和通讯”为主题。这是本次大会第二次以该主题举行全会。
大会主持人卡姆拉一巴辛表达了对熊蕾女士讲话的支持。她说,关于NG0论坛的报道,有些国家很不充分,有些国家的媒体以消极内容为主。这些现象应该得到纠正。她说:“要正确地报道这里的一切。”
美国“公正和客观报道”组织代表罗拉一弗兰德斯认为西方主流社会媒介根本不关心发展中国家。她以讽刺的口吻说:“我来自号称‘世界新闻之都’的纽约,但我对你们的想法和生活完全一无所知,这当然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广播、电视和报纸。”
她说,西方媒介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不仅针对发展中国家,在对西方国家本身的报道中也很普遍。美国传媒充斥着对暴力、灾难的报道,对妇女保健、基层妇女组织等广大妇女关心的内容却很少见。
坐在听众席前排的巴基斯坦妇女法扎拉一马姆塔丝说,西方媒介的片面报道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动乱负有责任,这种现象应该彻底改变。
在两天前举行的一场相同主题全会上,与会代表也批评了西方媒介对此次妇女论坛的不公正报道。加拿大广播公司著名记者朱迪一雷碧克说:“大多数关于本次大会的报道都是关于取得签证的困难、天气不好、帐篷倒了、墙塌了,还有厕所问题。”
她指出西方媒介忽略了妇女发展这个主题,并呼吁代表们一致努力以找到一个“终止这种报道的有效办法。”
长哈铁路沿线漏洒粮食严重
本报讯(记者肖玉华)记者近日乘573次列车从长春到德惠市采访,发现长哈铁路沿线漏洒粮食十分严重,凭车窗可以清楚地看到路轨两侧均撒满金黄色的粮食,一直到德惠车站,用金灿灿的粮道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车到德惠,下车后,记者在路轨旁蹲下来,仔细地看了一下,在与铁轨平行的石子和泥土里,撒满了粮食,有玉米、黄豆、高粱、小豆等,一平方米路面收拣半斤粮食是不成问题的。这个车站的站长高焕新说:“这个问题,我们也觉察到了,很想通过新闻媒介呼吁一下。铁路运输途中粮食漏洒情况确实严重,不仅从长春到德惠一线,甚至一直到哈尔滨,以及其他线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拿我站来说,每天都有装有大量粮食的火车从这里经过,有的车皮,粮食顺着缝隙一路漏洒,我们既心疼又无能为力。”
高站长说:“漏洒主要是因为从事粮食经营者缺乏珍惜粮食的观念,管理上的漏洞很多。比如,粮袋封口不严,有些经营者为降低运输成本,使用破旧麻袋.再则,目前铁路沿线盗抢粮食现象也时有发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由粮食、铁路、公安等社会各方面配合,堵塞漏洞,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在运输中的损失浪费。
(《光明日报》1995-06-11)
你说它“科学”?分明在搞迷信
你说搞迷信?却有营业执照
“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
本报讯(记者李利民)武昌都府堤一爿不到10平方米的门面打出“周易应用研究所”的招牌。6日中午,记者目睹了这里“研究人员”的工作情形:为几名青年人“科学预测”吉凶祸福。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所”墙上,端端正正挂着一份镶铝合金框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周易应用研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开发”。执照注明为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9000元,发照时间是1994年lO月,有效期4年。
记者看到,一长须老者铺张白纸,为欲到广东谋职的某房地产公司职工蒋小姐预测前途。“预测”的结果是,她不能与属蛇的人交往,否则会“折财”。老者还建议她改名,因为她的名字“水”太多。蒋小姐付出“咨询费”80元。
另一位工厂女业务员花30元算了八卦后还不满意,又花200元做了包括生老病死、婚姻家庭、未来运气等内容的“全息”预测。
记者随即采访发照单位,一位负责人特地去“研究所”察看,证实他们的所作所为确有与执照经营范围不相符之处。他说,当初发照请示过上级,答复是:周易应用研究属技术咨询服务,可以搞。
这位负责人表示,将对这家研究所的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和制止,加强管理,对类似经营单位的审批也将加以限制。
(《长江日报》,1995-02-10)
沈阳卫生检疫局检查发现
许多进口食品竟是洋垃圾
本报讯(记者韩明惠)
沈阳卫生检疫局最近对沈阳市场上的进口食品卫生状况进行的检查发现,许多大商场经销的进口食品竟是些“洋垃圾”。
经对42家商业企业检查,在数百个品种中,发现有131个品种已超过保质期,95个品种无“两期”(生产期和保质期)或“两期”标识不明显。一种日本生产的口香糖,小包装注明的有效期为18个月,生产日期分别是1978年9月、10月、11月、12月,已超过保质期十多年。荷兰产的子母牌全脂淡奶、美国产的雀巢婴儿奶粉、中国香港的飞象牌整香菇等均已超期。沈阳某超级市场销售的200余种进口食品中,竟有l。1个品种严重超过保质期,其余的有48种包装物上无“两期”标识,实际上也都超过保质期。在一家食品商场,一种标明是中国香港嘉顿公司生产的威化饼干,包装注明保质期是两年,但生产日期已被人为刮掉。针对上述情况,沈阳卫生检疫局依法对经营过期食品的5家公司、商店或宾馆给予了停业整顿、罚款等行政处罚。
据沈阳卫生检疫局负责人介绍,我国进口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一是国外的一些公司、商人,把一些在本国无法销售、滞销的食品及超过保质期或临近保质期限的食品,向第三世界国家倾销,以次充好,牟取暴利。而我国一些进出口公司、商业企业,或不明情况上当受骗,或利欲熏心,廉价购进。二是一些进口食品经销者逃避卫生检疫机关的监督管理,不申报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私自进市场销售,有些根本就是走私货。三是一些进口食品批发、零售企业明知进口食品已经超期,仍向消费者出售。四是国内一些不法之徒仿冒生产经营进口食品,致使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健康报》,1994-05-26)
……
前言/序言
本书是与《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配套的辅助性教材。因此,在内容和报道方式上,我们大致按《新闻写作教程》的章节序列,有重点地选编了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以供教学使用。. 同时,本书在消息部分也选用了一些专业性新闻佳作,包括人物新闻、科技新闻、经济新闻,以及当代较为流行的“精确新闻”。此外,还收入了少量西方记者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选自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以扩大我们的鉴赏范围。个别主题还配选了不同作者的作品,以供对比研究。为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书中未对新闻作品一一进行评析,而是换了一种方式,采用分组综合提示的办法,或说明某种体裁的特点。
《新闻写作教程》教学参考书:新闻作品选读 一、 核心理念与价值 《新闻写作教程》教学参考书——《新闻作品选读》并非一本孤立的理论汇编,而是服务于新闻写作教学实践的活态教材。它深植于新闻传播的本质,以“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为基石,致力于培养具备敏锐观察力、严谨逻辑思维、娴熟表达技巧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通过精选的、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优秀新闻作品,为新闻学子提供了一个直观、生动、可感知的学习范本。我们相信,优秀的理论需要通过鲜活的实践来理解和吸收,而经典的新闻作品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理论载体”。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学以致用,观摩借鉴,内化创新”。我们并非鼓励模仿,而是倡导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深入剖析,理解其背后的创作逻辑、视角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以及叙事策略。学习者可以从中汲取养分,领悟新闻的艺术与科学,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新闻写作风格。同时,本书也强调对时代变迁中新闻理念与实践的思考,引导读者认识到新闻工作的动态性与创新性,鼓励他们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新闻叙事方式与传播技术。 二、 作品选择标准与编排思路 《新闻作品选读》的编排凝聚了编者对新闻学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新闻实践的敏锐洞察。作品的选择遵循了以下几个关键标准: 1. 代表性与多样性: 涵盖不同体裁(消息、特写、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评论等)、不同领域(时政、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不同风格(严肃、生动、深刻、朴实等)以及不同时代(从传统媒体的经典案例到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实践)。力求展现新闻写作的广阔图景,避免视野的局限。 2. 示范性与启发性: 选取的作品不仅在事实报道方面严谨准确,更在新闻价值挖掘、视角选择、结构安排、语言锤炼、叙事技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示范意义。它们能够清晰地展示新闻写作的“好”在哪里,为何能打动人心,为何能引发思考。 3. 时代性与前瞻性: 在关注经典的同时,也吸纳了近年来涌现的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探索意义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体现了新的传播技术、新的报道范式和新的社会关切,有助于学习者把握新闻发展的脉搏,培养前瞻性思维。 4. 教学适配性: 作品的长度、复杂度和主题都考虑了不同学段和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需求。每篇作品都经过精挑细选,能够作为具体的案例,对应《新闻写作教程》中的相关理论章节进行讲解与分析。 编排思路上,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力求达到“循序渐进,触类旁通”的效果。具体来说,可能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结合的方式: 按体裁分类: 从最基础的消息开始,逐步过渡到更复杂的特写、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让学习者先掌握基本功,再进行进阶训练。 按新闻要素分析: 围绕新闻的“是什么”(事实)、“为什么”(背景)、“怎么做”(方法)、“怎么样”(影响)等要素,组织不同作品进行呈现和讲解。 按叙事技巧侧重: 选取在人物塑造、细节描写、场景渲染、逻辑推进、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突出技巧的作品,引导学习者学习和运用。 按时代与技术发展: 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演变,展示不同技术形态下的新闻写作特点与创新。 三、 作品分析与学习指导 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作品的堆砌,其核心在于对每一篇选读作品的深入分析与学习指导。虽然此处不具体展示每一篇作品的分析,但其分析框架和指导方向大致如下: 1. 作品概述与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品的发表时间、媒体、作者(如有可能)、报道主题及背景信息,帮助学习者快速进入作品情境。 2. 核心新闻价值分析: 剖析作品为何具备重要的新闻价值,是如何捕捉到事件的“新”与“重要”的。例如,是否抓住了事件的稀缺性、影响力、时效性、人情味等。 3. 结构与逻辑梳理: 解析作品的整体结构,如导语的吸引力与信息量,主体部分的层次安排、逻辑递进,结尾的处理等。分析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构建清晰、有力的叙事线索的。 4. 视角选择与挖掘: 探讨作者采用了何种视角来呈现事件,这个视角有何独特之处,如何使得报道更具深度、温度或广度。例如,是聚焦个体命运,还是宏观趋势,或是特定群体的生存状态。 5. 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如是否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准确传神。识别作者使用的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场景渲染、比喻象征等,以及这些手法对提升报道感染力、说服力的作用。 6. 问题意识与社会责任: 引导学习者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问题意识,作者是否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还触及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作品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舆论监督、维护公民权益等方面扮演了何种角色。 7. 创新与借鉴之处: 针对不同作品,指出其在报道理念、技术运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之处,或在传统基础上的巧妙运用。鼓励学习者从中汲取灵感,思考如何将其方法论迁移到自己的新闻实践中。 学习指导方面,本书将提供多角度的学习建议: 精读与泛读结合: 鼓励学习者既要对重点作品进行精读,反复揣摩,分析其每一个字、每一个句的匠心;也要进行泛读,拓展视野,积累素材。 模仿与超越: 鼓励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但最终目标是超越模仿,形成自己的风格。 批判性思考: 引导学习者不唯书、不唯作品,在学习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思考其可能的不足之处,培养独立判断能力。 实践导向: 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新闻写作实践,鼓励学习者将所学到的技巧和理念应用到实际的新闻采写中。 讨论与交流: 鼓励读者之间、师生之间就作品进行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深化理解,激发创新。 四、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新闻作品选读》与《新闻写作教程》在教学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教程提供了新闻写作的理论框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选读作品则为这些抽象的理论提供了具象化的载体。学习者通过阅读和分析教程中的理论章节,可以初步建立起新闻写作的认知模型;接着,通过选读作品,他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真实的写作实践进行对照,理解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例如,《新闻写作教程》中讲解了“导语的写法”,选读作品中的优秀导语会直观地展示何谓“以小见大”、“点明主旨”、“制造悬念”;教程中关于“人物塑造”的理论,在选读的特写和深度报道中会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教程中关于“调查报道”的伦理与方法,在选读的经典调查报道中会有具体的实践案例。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学习者: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的实例,使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 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模仿与分析,学习者可以掌握具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提升新闻敏感度: 接触大量优秀作品,有助于培养学习者敏锐的新闻嗅觉,发现新闻点。 树立职业认同感: 感受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激发学习者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和使命感。 五、 结语 《新闻写作教程》教学参考书——《新闻作品选读》是为每一位 aspiring 记者精心打造的学习伙伴。它是一扇窗,让学习者得以窥探新闻报道的精妙之处;它是一面镜,映照出新闻写作的规律与艺术;它更是一座桥,连接着新闻理论的殿堂与新闻实践的广阔天地。我们期待本书能够为您的新闻写作之路,提供坚实的基础、广阔的视野和不竭的灵感。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在新闻报道的道路上,写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