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创伤学教程

法医创伤学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建安 著
图书标签:
  • 法医学
  • 创伤学
  • 法医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育
  • 损伤机制
  • 创伤评估
  • 法医鉴定
  • 医学教材
  • 创伤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00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29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医创伤学教程》以崭新的视角诠释法医损伤学:对传统概念进行新解读,对损伤形态形成新称谓,对损伤形成机制给予新解析等。全书概念准确,解析透彻,图文并茂,文字简略。是一本很有分量的著作。

作者简介

  翟建安,河北省安新县人,1932年生,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司法部法医研究所从事法医学、解剖学教学工作。先后在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从事法医教学、办案、科研工作。历任司法部法医研究所法医训练班、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校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曾兼任中国法医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法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警察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法医、公安教学工作。主编《法医学》、《实用法医学辞典》、《警用法医学》、《道路交通法医学》、《中国法医实践》、《刑事科学技术》等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机械性创伤/1
第一节 机械性创伤的形成/1
一、致伤物/2
二、人体组织/5
三、作用力/16
第二节 创伤的修复/19
一、创伤修复的基本过程/19
二、骨折愈合/20
第三节 创伤的基本形态和功能变化/20
一、震荡/21
二、外伤性水肿/21
三、外伤性出血/22
四、破裂/23
第四节 机械性创伤分类/24
一、软组织损伤/24
二、骨损伤/34
三、内脏损伤/36
第五节 钝器伤/36
一、规则钝器损伤特点/36
二、徒手伤/46
三、棍棒伤/51
四、砖石所致创伤/56
五、斧类所致创伤/60
六、锤类所致创伤/65
七、高坠损伤/72
八、交通工具损伤/81
第六节 锐器创伤/94
一、砍创/94
二、切创/102
三、刺创/103
四、剪创/111
第七节 火器伤/117
一、枪弹创/117
二、爆炸伤/138
第八节 身体各部位机械性创伤/142
一、头部创伤/142
二、颅骨骨折/152
三、颈部创伤/164
四、胸部创伤/165
五、腹部创伤/169
六、脊柱及脊髓损伤/174
第九节 机械创伤的检验/176
一、创伤的外表检验与记录/176
二、创伤的X光检验/179
三、CT及MRI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179
四、B超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179
五、创伤的解剖检验/180
六、创伤特征的比较检验/180
七、嫌疑凶器与创伤特征的比较检验/180
八、创内遗留物的检验/181
九、创伤组织的光谱分析/181
十、创伤部位的组织学检验/181
十一、其他检验/182
第十节 机械性创伤鉴定/182
一、机械性创伤的死亡原因/182
二、机械性创伤的致伤方式/190
三、创伤时间的推断/194
四、致伤物的推断与认定/196

第二部分 电击伤/202
第一节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202
一、电压/202
二、电流/202
三、时间/203
四、导电极数/203
五、电阻/203
六、通过方向/204
七、个人状态/204
八、动物种类/204
第二节 体表电击伤/204
一、电流斑/204
二、金属化/206
三、表皮松脱/207
四、电烙印/208
五、电烧伤/208
第三节 体内电击伤/209
一、骨损害/209
二、神经系统损害/210
三、肺损害/211
第四节 电击死亡原因、检验与诊断/211
一、电击死亡原因/211
二、电击死亡检验与诊断/211
第五节 雷击伤(死)/212
一、雷击死的现场/212
二、雷击死的尸体征象/212

第三部分 高低温损伤/215
第一节 烧死/215
一、烧死的原因/215
二、烧死尸体征象/216
三、火烧尸体征象/218
第二节 冻死/220
一、冻死的发生条件/220
二、冻伤/221
三、冻僵/223
四、冻死的经过/225
五、尸体征象/226
后记/230

精彩书摘

  作用面:有平面、弧面和球面。平面是两条通过中心的互相垂直的轴线都是直线;弧面为两条轴线一呈弧线一为直线;球面是两条轴线都是弧线。
  作用边:为作用面相连接处可分为直棱边和弧棱边。
  作用角:为作用边相接处,一般呈直角,有的致伤物的作用角亦可是钝角或锐角。
  (二)锐器
  锐器是指有刃和/或有尖的器械,又可分为砍器、切器、刺器和剪刀。
  砍器:刃部长短不一,较重,有柄易挥动的锐器,如斧子。
  切器:刃部相对较长且锋利,通常有柄而便于把握如菜刀,偶见有轻薄的剃须刀片、玻璃碎片。
  刺器:有尖的器械,如钉、针等。实际检案常见有尖有刃的器械,如匕首、杀猪刀、刺刀等,此类致伤物应属于刺切器。
  剪刀:双刃夹剪的器械。
  (三)火器
  火器是指以火药爆炸为动能的杀伤性武器,常见的有枪、炮、地雷、雷管、炸药包等。刑事案件所见火器以枪为多见,其次是爆炸。
  1.枪械:根据枪管内壁分为滑膛枪和膛线枪。枪械分类可按用途分为军用、警用、民用(猎枪和运动枪);按性能分为非自动枪、自动枪和转轮枪;按口径大小分,口径系指枪管的内径。

前言/序言

  作者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法医工作者,由法医教学第一线走上领导岗位,但始终没有脱离法医教学事业,任中国刑警学院院长期间,仍然安排时间自编教材给学生讲课,也参与法医学鉴定工作。他在讲台上用宏亮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速,吸引着听众全神贯注;他授课的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用实际案例佐证法医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易理解、易记忆,深受学生好评。后来在北京担任中国警官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期间,还给法医、刑技、刑侦专业学生讲授法医学课程。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业内外人士无不被其折服,都企望得到他的教材,终未如愿。最近他将多年为教学撰写的教材加以整理出版,以飨读者,这无疑会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作者将半个世纪以来他从事法医工作的研究心得体会,对传统概念的新解读,对损伤形态的新称谓,对损伤形成机制的新解析等,在书中均有所阐述。这些独到见解,相信会给读者以深层次的启迪。有所质疑,有所思索,不停留于表面现象,深究其形成机制,这正是作者最宝贵的学术态度。作者这种创新探索精神,正是我们现在要大大提倡的。全书概念准确,解析透彻,图文并茂,文字简略。
骨骼的寂静:创伤与重建的司法探秘 图书简介 《骨骼的寂静:创伤与重建的司法探秘》并非一部探究法医病理学或法医人类学的教科书,它深入挖掘的领域,聚焦于创伤发生后的痕迹解读、法医重建工作的精细技艺,以及这些物证在司法审判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本书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冰冷的犯罪现场、幽暗的尸检室,直至光明的法庭陈述,展现从一块破碎的骨骼到完整事件重构的全过程。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痕迹学”——如何在非生命体上,解读生命消逝前的最后挣扎与外界作用力。它摒弃了对创伤分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着眼于创伤力学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现场的几何学——创伤的物理印记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犯罪现场勘查的精微之处。我们探讨的不是法医的固定程序,而是“力”在物质上传递的物理学原理。 弹道残留与撞击角度的重建: 详细分析不同口径弹丸穿透软组织和骨骼时产生的特征,特别是低速、中速和高速冲击在骨皮质上留下的微观裂纹模式。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撞击点的几何关系,结合环境因素(如光照、湿度),精确还原射击或击打的相对位置和方向。例如,书中对“贝壳状骨折”(Beveling)的分析,不仅停留在描述其形态,更深入探讨了能量传递的瞬间,骨骼如何以特定的方式被撕裂或压碎,这为区分入室创伤和离室创伤提供了关键证据。 钝器创伤的物质签名: 钝器创伤往往被认为是模糊的,但本书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精确信息。我们考察了不同硬度和形状的钝器(如扳手、木棍、手掌)与头骨或长骨接触时,留下的压力分布图谱。重点分析了“擦伤”、“瘀伤”和“凹陷性骨折”的深度、边缘锐利度与作用力的时间长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有一章专门研究了“重叠创伤”的分析,如何在数个打击点中,区分出主要创伤和继发性动作,从而重建攻击者的施力模式和身体姿态。 切割与穿刺工具的微观识别: 告别笼统的“刀伤”,本书专注于工具痕迹的形态学分析。我们深入探讨了切割工具在骨表留下的微观“犁沟”或“切削痕”。通过高倍放大镜下的观察,分析刀刃的单面性或双面性、有无锯齿、以及切割过程中施加的旋转力。这些细微差异,能够将凶器锁定在特定类别的工具中,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通过与已知工具的对比,实现“同一性”的认定。 第二部分:骨骼的叙事——创伤的生物力学与病理学解读 此部分将法医人类学的工具箱(如骨骼测量、形态学分析)与创伤生物力学深度结合,旨在让“死者”开口说话。 骨折线与时间轴的关联: 书中详述了骨折愈合的生物学过程,但重点在于创伤发生时间与法医病理学发现的对比。我们研究了“活力损伤”与“死亡后损伤”的区别。例如,在骨折边缘,新生肉芽组织的形成、毛细血管的反应性出血模式,以及软组织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对骨折边缘的酸化或腐蚀程度,如何帮助法医科学家建立一个精确的“损伤时间窗口”。 应力与应变: 借鉴材料科学的原理,本书系统分析了长骨和短骨在不同载荷下的断裂机制。研究了“扭转性骨折”(如儿童虐待中常见的螺旋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并将其与意外摔倒产生的横向或斜向骨折进行区分。这部分内容对儿童保护和识别虐待案件至关重要,强调了对“非典型”骨折模式的警惕性。 烧灼与化学腐蚀的痕迹: 针对火灾现场和化学抛尸案件,本书细致描述了高温对骨骼结构的影响。我们分析了“煅烧”过程中骨骼颜色的变化(从黄色、棕色到蓝色或白色),以及不同温度下,骨骼的结构强度如何丧失。对于化学腐蚀,则关注酸碱对骨骼表面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溶解程度,以及这些痕迹如何影响后续的DNA提取和同位素分析。 第三部分:重构与呈堂——司法科学的边界与伦理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法庭上的有效论证,探讨法医创伤分析的局限性与责任。 重建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探讨了如何使用三维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有限元分析(FEA)技术,对复杂的创伤事件进行数字重建。书中强调了模型假设的重要性——任何重建都是基于当前可观测证据的概率推断,而非绝对真理。书中批判性地审视了过度依赖“完美重建”的趋势,主张科学证据应以其可重复性和置信区间来呈现。 专家证人的角色与挑战: 深入剖析法医创伤分析师在法庭上面临的交叉询问。内容涵盖如何清晰地向非专业陪审团解释复杂的生物力学概念,如何应对辩方律师对证据链条或分析方法的挑战。重点讨论了“确认偏误”在创伤解读中的潜在风险,以及保持科学客观性的伦理要求。 历史案例的再审视: 本书选取了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伤解析”案件,通过现代的分析技术,对过去的结论进行“复盘”。这部分旨在展示法医学的自我修正能力,以及创伤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如何影响司法公正的最终裁决。 《骨骼的寂静》是一部面向资深法医专业人士、病理学家、司法侦查人员以及法律从业者的深度参考书。它旨在深化读者对创伤事件物证潜力的理解,强调每一个细微的骨骼损伤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关于暴力、生存与消逝的复杂物理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入探讨和其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性,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法医创伤学理论和实践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资源。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创伤类型时,都展现出了对该领域深厚的研究和积累。例如,在关于火器伤的章节中,书中不仅介绍了弹道学的基础知识,还详细阐述了不同口径、不同类型子弹的弹道轨迹、创口形态以及由此可能推断出的射击距离和角度。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弹道痕迹的分析,似乎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程度,能够从微小的弹道痕迹中解读出大量的关键信息。此外,书中对于弹道学相关的物理学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结合,也处理得相当到位,这使得读者不仅能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尽管这本书的篇幅和深度对初学者而言可能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但对于那些志在法医领域,或者需要掌握复杂创伤分析技术的专业人士而言,其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无疑是极其宝贵的。书中似乎还涉及了一些较为前沿的分析技术,暗示着法医科学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评分

我非常惊喜于这本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创新。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指南。作者在描述法医创伤时,并没有回避其直观的、有时甚至是骇人的细节,反而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这恰恰体现了法医科学的本质——追求真相,不畏艰难。书中对各种创伤迹象的描述,都 accompanied by detailed illustrations and diagrams,这对于理解不同创伤的形成机制至关重要。例如,在关于溺水死亡的章节中,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明死亡原因,而是通过对肺部、胃部等器官的细致观察,来推断溺水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比如是否是“干溺”或“湿溺”,以及溺水前是否存在其他诱因。这种对细节的挖掘和分析,正是法医工作者严谨态度的体现。对于对犯罪学、刑侦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从尸体上读取“信息”的生动教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法医破案场景,并认识到其背后严谨的科学依据。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法医创伤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作者在叙述中,似乎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不同背景,因此在专业术语的解释和概念的引入上,都显得格外耐心和细致。书中对各种创伤的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析,还常常穿插着对当时案件背景的简要介绍,这使得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法医工作在还原真相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在讨论某类创伤时,作者可能会简要描述该创伤出现在何种社会背景下,或是在何种特定环境下容易发生,从而赋予了知识更强的现实意义。书中关于如何通过创伤分析来推断事发过程的论述,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法医科学的魅力。对于希望了解法医工作实际应用,或者想对人类身体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有教育意义又发人深省的视角。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详实且易于理解的法医创伤学入门读物。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安的法医创伤知识,以一种既科学严谨又不失人性关怀的角度呈现给读者。从书中的插图和案例分析来看,作者似乎在努力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力求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步掌握核心概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创伤类型(如钝器伤、锐器伤、枪弹伤等)的详细描述,包括其形成机制、损伤特点以及在尸检中应如何识别和记录。作者对细节的关注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讨论不同类型刀具造成的伤口时,不仅描述了伤口的长度、深度、宽度,还细致地分析了伤口边缘的形态、出血情况乃至组织反应,这些都为理解事件真相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对于希望了解法医学基础知识,或者对司法鉴定过程感到好奇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尽的图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

这是一本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极高专业度和理论深度的著作。书中对于法医创伤学某些细分领域的探讨,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在描述某些罕见或复杂的创伤类型时,作者似乎能够提供非常具体的案例分析,并且深入到组织病理学的层面,解释创伤对细胞和组织造成的微观影响。这表明作者对于该学科的理解绝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其最核心的科学原理。书中可能还涉及了与生物力学、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用以解释创伤的发生过程和后果。例如,在讨论不同材质刀具对人体造成的伤口差异时,作者可能从材料的硬度、锋利度等物理属性入手,分析其与组织损伤的关系。这样的分析,不仅增加了内容的科学性,也使得读者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法医创伤的复杂性。对于有志于从事法医研究或工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和深入的理论基础,可以作为进阶学习的重要参考。

评分

蛮好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入手

评分

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

评分

《论语译注y》系名家力作,杨伯G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b》二十e篇进foo行了x精确细致的注释和

评分

买了还没看

评分

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很好。学习很有用

评分

基本知识吧,说得比较明白,搞刑事的多少应该了解点。

评分

买了还没看

评分

蛮好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入手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