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梅田 著
圖書標籤:
  • 魏晉南北朝
  • 考古學
  • 墓葬
  • 曆史
  • 文化
  • 中國古代史
  • 文物
  • 遺址
  • 研究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58834
版次:1
商品編碼:1005381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北京師範大學史學文庫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魏晉北朝墓葬的考古學研究》所指的魏晉北朝,主要指曹魏、西晉、十六國、北魏、東(西)魏、北齊(周)時期,時間上大緻從黃初元年(220)曹丕建魏,至開皇元年(581)隋代北周,但為瞭保持一些重要墓葬資料的延續性,此時間範圍將會前後略有延伸;地域上包括今天北方地區的內濛古、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山東、陝西、寜夏等省、市、自治區。
  三世紀中葉以後,隨著西晉王朝的滅亡,中國北方地區陷入“五鬍十六國”的紛亂之中,來自北亞的各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同時也帶來瞭迥異於中原傳統的文化和藝術。這些外來文化與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原文化,經過近3個世紀的互相滲透和互相影響,促成瞭中國中古社會的變遷,並逐漸完成瞭由漢至唐文化的過渡。
  介於漢唐兩個大一統王朝之間的南北朝時期(3—6世紀),中國社會到底發生瞭怎樣的變化?北方少數民族帶給中國社會什麼樣的衝擊?漢文化傳統是如何與外來文化融閤並嚮隋唐文化嬗變的?這些都是中國中古社會研究中的重要課題,也是中國考古學者長期緻力思考的問題。

作者簡介

  李梅田,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1987-1994、1999-200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考古學係,先後獲曆史學學工、碩士、博士學位;2003年1月起至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任教,主講《考古學通論》、《美術考古概論》等課程。研究興趣為漢唐考古、美術考古。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一、資料的處理
二、資料的解釋

第二章 墓葬的發現與研究
一、墓葬的發現
二、墓葬的研究

第三章 墓葬區域的劃分
一、曹魏西晉時期
二、十六國至北魏前期
三、北魏後期
四、東西魏一北齊周時期

第四章 類型學分析與分期
一、洛陽地區
二、鄴城地區
三、雲代地區
四、幽薊地區
五、定冀地區
六、並州地區
七、青齊兗徐地區
八、關中地區
九、小結

第五章 墓葬文化的區域互動與嬗變
一、曹魏西晉時期
二、十六國至北魏前期
三、北魏後期
四、東西魏一北齊周時期

第六章 餘論
一、從洛陽到鄴城——北朝墓室圖像及象徵意義的轉變
二、南北朝交接地區的墓葬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以陝南、豫南鄂北、山東地區為中心
附錄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東北和朝鮮幾座墓的年代和地域來看,似可看齣這種墓主像由中原經幽薊、遼西,嚮遼東、朝鮮傳播的路綫,幽薊地區可能是溝通中原與東北的重要路綫。漢末由於中原的戰亂,大量幽冀吏民遷往東北“三郡烏桓”之地(遼東、遼西、右北平)”;慕容魔時,“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繈負歸之。魔乃立郡以統流人……於是路有頌聲,禮讓興矣”,當時流寓遼西的中原流民以冀州、豫州、青州、並州人居多。大量來自中原傳統文化深厚地區的流民,促進瞭東北的經濟開發,加強瞭東北與中原的文化聯係,東北也成為中原漢晉傳統文化的保持和發展之地。
  3.兗徐兗徐地區是漢文化傳統較為深厚的地區之一,發達的漢畫像石墓傳統在曹魏西晉時期仍然為主要墓葬形製,明顯區彆於同時期的其他中原墓葬。兗徐地區漢末至西晉末的墓葬(一期)包括石闆支砌多室墓和前後室磚墓兩種類型,石室墓多是本地漢代畫像石墓傳統的延續,有的直接利用原畫像石墓改建而成。但磚室墓則與洛陽墓製一緻,其共性是主要的,如墓葬形製上四壁外弧的做法及基本的明器組閤等。曹魏陳思王曹植墓(青龍元年)遵循瞭洛陽的墓葬規範,墓葬結構與洛陽正始八年墓接近。

前言/序言

  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是中國高校最早形成的係科之一,由1902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第二類”分科演變而來。1912年稱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1928年單獨設係。1952年院係調整,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係與輔仁大學曆史學係閤並。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係的師資力量與綜閤實力,由此得到瞭前所未有的加強,為日後的發展奠定瞭良好的基礎。
  在百年的演進曆程中,一批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學者,如李大釗、錢玄同、鄧之誠、硃希祖、王桐齡、張星烺、楚圖南、陳垣、侯外廬、白壽彝、柴德庚、趙光賢等,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係辛勤耕耘。經幾代人的努力開拓,北師大曆史學係學術積纍豐厚,學風嚴謹,久已形成瞭自身的優勢與特色。
  如今的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是我國曆史教學與研究的重鎮,學科門類大體齊備,師資力量較為雄厚,既有國內外知名的老教授何茲全、龔書鐸、劉傢和等,又有一批嶄露纔華並在國內外史學界頗具影響的中青年學者,綜閤實力居全國高校曆史學科前列。在教學方麵,我係的課程改革、教材編纂、教書育人,都取得瞭顯著的成績,曾榮獲國傢教學改革重大成果一等奬。在科學研究方麵,同樣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如由白壽彝教授任總主編、我係眾多教師參與編寫的多捲本《中國通史》。
好的,這裏是一份關於《魏晉南北朝墓葬考古學研究》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深入探討這一特定曆史時期的埋葬製度與社會變遷,但不包含您提供的書名本身或對該書內容的直接描述。 --- 穿越時空的禮儀:中國古代早期帝國晚期的喪葬製度與社會變遷 圖書簡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聚焦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信仰體係與物質文化交織的復雜地帶——喪葬製度的演變。研究的時間跨度主要鎖定在公元3世紀至6世紀,這是一個承接漢代統一帝國,經曆長期分裂與重建的“大動蕩時代”。本研究並非僅僅是對墓葬遺址的簡單羅列,而是緻力於將墓葬遺跡作為社會史研究的獨特文本,解讀潛藏在泥土之下的文化密碼與權力邏輯。 一、 時代背景與研究的必要性 公元3世紀至6世紀,中國經曆瞭從成熟的中央集權帝國——漢代——崩潰,到魏晉南北朝這一思想活躍、民族大融閤、宗教(尤其是佛教)深度介入的敏感時期。舊有的儒傢禮製在戰亂中遭受嚴重衝擊,新的社會結構、地主士族的崛起,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共同塑造瞭這一時期獨特的精神麵貌。 以往對該時期的研究多集中於政治史、思想史或文學領域,而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實證研究,尤其是對最為凝固的禮儀形式——喪葬的研究,其係統性和深度仍有待加強。喪葬儀式是社會階層、血緣關係、意識形態乃至技術水平最集中、最持久的體現。本研究正是抓住瞭這一關鍵,力求構建一個基於考古實證的、多維度的魏晉南北朝社會圖景。 二、 核心議題:禮製的中斷與重構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討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下,漢代遺留下來的官方喪葬禮製是如何受到衝擊、地方化、傢族化,並最終在新興的宗教觀念(如佛教、道教)和士族精英的審美趣味影響下,完成一次深刻的文化轉型。 1. 墓葬形製的變遷與技術革新: 研究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高等級墓葬從仿漢代的磚室墓嚮石室墓、土洞墓的過渡,並深入分析瞭不同地域(如中原核心區、江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地區)在墓室結構、券頂技術、以及隨葬器物組閤上的顯著差異。特彆關注瞭壁畫主題的世俗化、宗教化趨勢,以及畫像磚題材的符號學意義。例如,對“竹林七賢”主題、門樓儀仗圖以及仙人異獸形象的齣現頻率和描繪手法的變化,揭示瞭士人對生命終極關懷和生死觀的轉變。 2. 隨葬品:財富、身份與“身份的維護”: 通過對陶俑、明器、金屬器皿、以及漆器等隨葬品的研究,本書重新審視瞭士族與寒門在喪葬消費上的巨大鴻溝。重點分析瞭“袞袿儀仗俑”、“鎮墓獸”以及“買地券”的流行與演變。買地券,作為一種具有法律和宗教雙重性質的文本,其內容的變化直接反映瞭墓主對身後財産繼承權的訴求以及對地下世界秩序的構建願望。 3. 禮製權力與地方性實踐的博弈: 不同政權如曹魏、西晉、東晉、以及北朝諸國,雖然在意識形態上力圖恢復或繼承漢唐的“正統”,但在具體執行層麵,不得不麵對地方豪強和新遷入的民族的習俗。本書通過對比不同地域齣土的等級森嚴的墓葬群,特彆是關注那些僭越禮製的實例(如使用本不被允許的形製或器物),來分析權力運作的張力與地方自主性。 三、 宗教與世俗的交融:生死觀的重塑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大規模傳入和本土化的關鍵時期。本研究將喪葬作為檢驗宗教信仰滲透程度的絕佳載體。 1. 佛教元素在墓葬中的植入: 我們觀察到佛教的淨土思想、輪迴觀念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墓室的裝飾和隨葬品的選擇。例如,蓮花紋飾的齣現,以及描繪西方淨土或因果報應場景的壁畫,標誌著傳統“事死如事生”的觀念開始受到挑戰。 2. 道教與民間信仰的支撐: 同時,本土的道教思想和祛邪鎮煞的民間信仰並未消退,反而與士人的玄學思想結閤,催生瞭大量的闢邪元素。鎮墓獸的形態變得更加程式化和怪誕,這是對不確定外部世界的一種心理防禦。 四、 區域文化圈的形成與互動 本書打破瞭傳統上以朝代為界限的研究模式,強調地理因素和民族遷徙對喪葬文化圈的影響。 江南地區的“清雅”傾嚮: 探討瞭江南士族如何在其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將喪葬審美導嚮樸素、內斂,傾嚮於使用高品質的漆器、簡樸的形製來體現其“玄遠”的品位,以區彆於中原的喧囂。 北方地區的鬍漢融閤: 重點分析瞭北魏孝文帝改革後,鮮卑貴族墓葬中漢文化元素與原遊牧文化習俗的激烈碰撞與融閤過程,如馬具、武器與漢式儀仗的並存現象。 五、 結論與展望 通過對海量考古資料的係統性整理與批判性解讀,本書旨在提供一套更為精細、實證的魏晉南北朝社會分析框架。喪葬製度並非僵化的禮儀符號,而是特定時代人們麵對死亡、確立身份、維係社會秩序的鮮活實踐。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使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政治動蕩與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古人如何構建他們的永恒居所,以及這種構建如何映射齣他們短暫人間的掙紮與希望。本書不僅是考古學、曆史學研究者的重要參考,也是對中國古代文化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的深度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它對傳統觀念的挑戰和修正上,這一點非常吸引我這個圈外但有一定曆史興趣的讀者。我原本對魏晉北朝的理解相對片麵,多是基於史書上的記載,而這本書通過考古實證,揭示瞭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例如,它對某些被傳統史學界定性為“鬍俗”的喪葬現象進行瞭細緻的考辨,指齣其復雜性遠超簡單的民族融閤,更可能包含瞭社會階層、地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織。這種用“物證”來反思和補充“文證”的路徑,非常令人信服。書中引用的考古報告和數據錶格詳實可靠,作者在梳理這些繁雜信息時錶現齣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維,令人十分敬佩。讀完後,我對那個“亂世”的社會麵貌,有瞭一種更加立體和去標簽化的認識,這本書無疑是一劑祛魅的良藥。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行文邏輯和論證層次感到非常驚喜,它並非簡單地對考古發掘資料進行羅列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非常精妙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宏觀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墓葬形製、隨葬品組閤進行有效的關聯分析,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敘事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考古報告變得生動且富有啓發性。尤其是在探討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間喪葬禮製的互動與演變時,作者的論述展現齣極強的穿透力,絕非泛泛而談,而是有堅實的田野資料作為支撐的。讀完其中關於某一特定類型墓葬的章節,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仿佛對那個時代人們如何麵對死亡、如何構建來世圖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結構上的嚴謹和論證上的層層遞進,是很多同類研究中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在處理跨文化影響和地域差異時的細緻入微,這絕非一般教科書式論述可以比擬的。作者似乎對南北方的氣候、資源以及不同族群的文化基因都有著深入的洞察力。在論述陶俑和壁畫的風格演變時,書中對比瞭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東北、西北邊疆地區的多處遺址材料,對比維度非常廣闊。這種全景式的視野,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流動的、充滿張力的曆史景象,而非靜態的斷代史梳理。特彆是針對一些偏遠或新近發掘的墓地材料,作者也努力納入進來,這保證瞭研究的時效性和前沿性。整本書讀下來,感覺作者不僅是一位考古學傢,更像是一位細緻入微的曆史地理學傢,將“時間中的空間”描繪得淋灕盡緻。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讓人眼前一亮,硬殼精裝,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學術力作。我特彆喜歡封麵那種略帶曆史滄桑感的色調處理,很符閤魏晉南北朝那個特定時期的時代氛圍。內頁的排版疏密有緻,字體選擇也偏嚮於傳統,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特彆是圖版的呈現,清晰度極高,彩圖的印刷色彩還原度也相當到位,對於我們研究古代喪葬習俗和器物特徵的學者來說,這些高質量的圖像資料是極其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當然,我也注意到在一些關鍵圖錶的說明文字上,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交叉引用的批注,對於初涉此領域的研究者來說可能會更加友好。整體而言,從物理形態上,這本書已經樹立瞭一個極高的行業標準,體現瞭作者和齣版社對學術研究的尊重與投入。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索引和術語解釋部分做得尤為齣色,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為讀者考慮周到的情懷。對於一個非專業的曆史愛好者而言,麵對大量專門化的考古術語和地名,往往容易望而卻步。然而,這本書的後記部分提供瞭一個非常詳盡的圖例和名詞解釋清單,並且這些解釋不僅僅是簡單的定義,還常常附帶著關鍵考古學傢的名字和代錶性的發掘地點,這使得學習麯綫變得異常平緩。我甚至發現,有些我原本以為已經瞭解清楚的概念,在書中的特定闡釋下,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理解存在偏差。這種詳盡的工具性設置,極大地降低瞭跨學科閱讀的門檻,使得這本書的受眾範圍可以更廣,不隻是局限於科班齣身的學者。

評分

一本不錯的書,一本不錯的書

評分

二、拓跋鮮卑早期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組織

評分

考古學角度做的墓葬研究,對美術史研究也有啓發

評分

第四章 東部鮮卑

評分

一本不錯的書,一本不錯的書

評分

李老師的大作,支持一把。

評分

一本不錯的書,一本不錯的書

評分

研究魏晉北朝墓葬的必備書,在學校時一直聽人說起這本書,可惜沒找到好機會買一本,這次的機會非常好。本來還想買鄭岩的書,可惜沒貨……

評分

關於墓葬方麵挺專業的一本書,有一定興趣和基礎的朋友可以看看,不錯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