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梅田 著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考古学
  • 墓葬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文物
  • 遗址
  • 研究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8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81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所指的魏晋北朝,主要指曹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北齐(周)时期,时间上大致从黄初元年(220)曹丕建魏,至开皇元年(581)隋代北周,但为了保持一些重要墓葬资料的延续性,此时间范围将会前后略有延伸;地域上包括今天北方地区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山东、陕西、宁夏等省、市、自治区。
  三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晋王朝的灭亡,中国北方地区陷入“五胡十六国”的纷乱之中,来自北亚的各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同时也带来了迥异于中原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这些外来文化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经过近3个世纪的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促成了中国中古社会的变迁,并逐渐完成了由汉至唐文化的过渡。
  介于汉唐两个大一统王朝之间的南北朝时期(3—6世纪),中国社会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北方少数民族带给中国社会什么样的冲击?汉文化传统是如何与外来文化融合并向隋唐文化嬗变的?这些都是中国中古社会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考古学者长期致力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梅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1987-1994、1999-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工、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1月起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讲《考古学通论》、《美术考古概论》等课程。研究兴趣为汉唐考古、美术考古。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资料的处理
二、资料的解释

第二章 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一、墓葬的发现
二、墓葬的研究

第三章 墓葬区域的划分
一、曹魏西晋时期
二、十六国至北魏前期
三、北魏后期
四、东西魏一北齐周时期

第四章 类型学分析与分期
一、洛阳地区
二、邺城地区
三、云代地区
四、幽蓟地区
五、定冀地区
六、并州地区
七、青齐兖徐地区
八、关中地区
九、小结

第五章 墓葬文化的区域互动与嬗变
一、曹魏西晋时期
二、十六国至北魏前期
三、北魏后期
四、东西魏一北齐周时期

第六章 余论
一、从洛阳到邺城——北朝墓室图像及象征意义的转变
二、南北朝交接地区的墓葬及南北文化的交流——以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为中心
附录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从东北和朝鲜几座墓的年代和地域来看,似可看出这种墓主像由中原经幽蓟、辽西,向辽东、朝鲜传播的路线,幽蓟地区可能是沟通中原与东北的重要路线。汉末由于中原的战乱,大量幽冀吏民迁往东北“三郡乌桓”之地(辽东、辽西、右北平)”;慕容魔时,“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魔乃立郡以统流人……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当时流寓辽西的中原流民以冀州、豫州、青州、并州人居多。大量来自中原传统文化深厚地区的流民,促进了东北的经济开发,加强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联系,东北也成为中原汉晋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展之地。
  3.兖徐兖徐地区是汉文化传统较为深厚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汉画像石墓传统在曹魏西晋时期仍然为主要墓葬形制,明显区别于同时期的其他中原墓葬。兖徐地区汉末至西晋末的墓葬(一期)包括石板支砌多室墓和前后室砖墓两种类型,石室墓多是本地汉代画像石墓传统的延续,有的直接利用原画像石墓改建而成。但砖室墓则与洛阳墓制一致,其共性是主要的,如墓葬形制上四壁外弧的做法及基本的明器组合等。曹魏陈思王曹植墓(青龙元年)遵循了洛阳的墓葬规范,墓葬结构与洛阳正始八年墓接近。

前言/序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中国高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1912年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28年单独设系。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合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力量与综合实力,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百年的演进历程中,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如李大钊、钱玄同、邓之诚、朱希祖、王桐龄、张星烺、楚图南、陈垣、侯外庐、白寿彝、柴德庚、赵光贤等,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辛勤耕耘。经几代人的努力开拓,北师大历史学系学术积累丰厚,学风严谨,久已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如今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是我国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镇,学科门类大体齐备,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既有国内外知名的老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又有一批崭露才华并在国内外史学界颇具影响的中青年学者,综合实力居全国高校历史学科前列。在教学方面,我系的课程改革、教材编纂、教书育人,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荣获国家教学改革重大成果一等奖。在科学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由白寿彝教授任总主编、我系众多教师参与编写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好的,这里是一份关于《魏晋南北朝墓葬考古学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深入探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埋葬制度与社会变迁,但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本身或对该书内容的直接描述。 --- 穿越时空的礼仪:中国古代早期帝国晚期的丧葬制度与社会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与物质文化交织的复杂地带——丧葬制度的演变。研究的时间跨度主要锁定在公元3世纪至6世纪,这是一个承接汉代统一帝国,经历长期分裂与重建的“大动荡时代”。本研究并非仅仅是对墓葬遗址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将墓葬遗迹作为社会史研究的独特文本,解读潜藏在泥土之下的文化密码与权力逻辑。 一、 时代背景与研究的必要性 公元3世纪至6世纪,中国经历了从成熟的中央集权帝国——汉代——崩溃,到魏晋南北朝这一思想活跃、民族大融合、宗教(尤其是佛教)深度介入的敏感时期。旧有的儒家礼制在战乱中遭受严重冲击,新的社会结构、地主士族的崛起,以及多元文化的碰撞,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精神面貌。 以往对该时期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史、思想史或文学领域,而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对最为凝固的礼仪形式——丧葬的研究,其系统性和深度仍有待加强。丧葬仪式是社会阶层、血缘关系、意识形态乃至技术水平最集中、最持久的体现。本研究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力求构建一个基于考古实证的、多维度的魏晋南北朝社会图景。 二、 核心议题:礼制的中断与重构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讨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下,汉代遗留下来的官方丧葬礼制是如何受到冲击、地方化、家族化,并最终在新兴的宗教观念(如佛教、道教)和士族精英的审美趣味影响下,完成一次深刻的文化转型。 1. 墓葬形制的变迁与技术革新: 研究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高等级墓葬从仿汉代的砖室墓向石室墓、土洞墓的过渡,并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如中原核心区、江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地区)在墓室结构、券顶技术、以及随葬器物组合上的显著差异。特别关注了壁画主题的世俗化、宗教化趋势,以及画像砖题材的符号学意义。例如,对“竹林七贤”主题、门楼仪仗图以及仙人异兽形象的出现频率和描绘手法的变化,揭示了士人对生命终极关怀和生死观的转变。 2. 随葬品:财富、身份与“身份的维护”: 通过对陶俑、明器、金属器皿、以及漆器等随葬品的研究,本书重新审视了士族与寒门在丧葬消费上的巨大鸿沟。重点分析了“袞袿仪仗俑”、“镇墓兽”以及“买地券”的流行与演变。买地券,作为一种具有法律和宗教双重性质的文本,其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墓主对身后财产继承权的诉求以及对地下世界秩序的构建愿望。 3. 礼制权力与地方性实践的博弈: 不同政权如曹魏、西晋、东晋、以及北朝诸国,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力图恢复或继承汉唐的“正统”,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不得不面对地方豪强和新迁入的民族的习俗。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地域出土的等级森严的墓葬群,特别是关注那些僭越礼制的实例(如使用本不被允许的形制或器物),来分析权力运作的张力与地方自主性。 三、 宗教与世俗的交融:生死观的重塑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大规模传入和本土化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将丧葬作为检验宗教信仰渗透程度的绝佳载体。 1. 佛教元素在墓葬中的植入: 我们观察到佛教的净土思想、轮回观念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墓室的装饰和随葬品的选择。例如,莲花纹饰的出现,以及描绘西方净土或因果报应场景的壁画,标志着传统“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开始受到挑战。 2. 道教与民间信仰的支撑: 同时,本土的道教思想和祛邪镇煞的民间信仰并未消退,反而与士人的玄学思想结合,催生了大量的辟邪元素。镇墓兽的形态变得更加程式化和怪诞,这是对不确定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防御。 四、 区域文化圈的形成与互动 本书打破了传统上以朝代为界限的研究模式,强调地理因素和民族迁徙对丧葬文化圈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清雅”倾向: 探讨了江南士族如何在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将丧葬审美导向朴素、内敛,倾向于使用高品质的漆器、简朴的形制来体现其“玄远”的品位,以区别于中原的喧嚣。 北方地区的胡汉融合: 重点分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贵族墓葬中汉文化元素与原游牧文化习俗的激烈碰撞与融合过程,如马具、武器与汉式仪仗的并存现象。 五、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海量考古资料的系统性整理与批判性解读,本书旨在提供一套更为精细、实证的魏晋南北朝社会分析框架。丧葬制度并非僵化的礼仪符号,而是特定时代人们面对死亡、确立身份、维系社会秩序的鲜活实践。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政治动荡与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古人如何构建他们的永恒居所,以及这种构建如何映射出他们短暂人间的挣扎与希望。本书不仅是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的深度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解释部分做得尤为出色,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为读者考虑周到的情怀。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而言,面对大量专门化的考古术语和地名,往往容易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后记部分提供了一个非常详尽的图例和名词解释清单,并且这些解释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义,还常常附带着关键考古学家的名字和代表性的发掘地点,这使得学习曲线变得异常平缓。我甚至发现,有些我原本以为已经了解清楚的概念,在书中的特定阐释下,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种详尽的工具性设置,极大地降低了跨学科阅读的门槛,使得这本书的受众范围可以更广,不只是局限于科班出身的学者。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它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修正上,这一点非常吸引我这个圈外但有一定历史兴趣的读者。我原本对魏晋北朝的理解相对片面,多是基于史书上的记载,而这本书通过考古实证,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它对某些被传统史学界定性为“胡俗”的丧葬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辨,指出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民族融合,更可能包含了社会阶层、地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这种用“物证”来反思和补充“文证”的路径,非常令人信服。书中引用的考古报告和数据表格详实可靠,作者在梳理这些繁杂信息时表现出的耐心和批判性思维,令人十分敬佩。读完后,我对那个“乱世”的社会面貌,有了一种更加立体和去标签化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祛魅的良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力作。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历史沧桑感的色调处理,很符合魏晋南北朝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氛围。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也偏向于传统,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图版的呈现,清晰度极高,彩图的印刷色彩还原度也相当到位,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丧葬习俗和器物特征的学者来说,这些高质量的图像资料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当然,我也注意到在一些关键图表的说明文字上,如果能再增加一些交叉引用的批注,对于初涉此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可能会更加友好。整体而言,从物理形态上,这本书已经树立了一个极高的行业标准,体现了作者和出版社对学术研究的尊重与投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在处理跨文化影响和地域差异时的细致入微,这绝非一般教科书式论述可以比拟的。作者似乎对南北方的气候、资源以及不同族群的文化基因都有着深入的洞察力。在论述陶俑和壁画的风格演变时,书中对比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东北、西北边疆地区的多处遗址材料,对比维度非常广阔。这种全景式的视野,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流动的、充满张力的历史景象,而非静态的断代史梳理。特别是针对一些偏远或新近发掘的墓地材料,作者也努力纳入进来,这保证了研究的时效性和前沿性。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考古学家,更像是一位细致入微的历史地理学家,将“时间中的空间”描绘得淋漓尽致。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和论证层次感到非常惊喜,它并非简单地对考古发掘资料进行罗列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进行有效的关联分析,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叙事手法,使得原本枯燥的考古报告变得生动且富有启发性。尤其是在探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丧葬礼制的互动与演变时,作者的论述展现出极强的穿透力,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有坚实的田野资料作为支撑的。读完其中关于某一特定类型墓葬的章节,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仿佛对那个时代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如何构建来世图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论证上的层层递进,是很多同类研究中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可以

评分

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根据各族的语言和活动地区,及根据各族的风俗习惯,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三个系统(族系):一是匈奴系统;二是突厥系统;三是东胡系统。这是指狭义的北方民族,即指主要活动在大漠南北(清初以来称为内外蒙古的草原地带)的各族而言;若从广义,还应包括活动在今东北三省的肃慎系统和活动在今新疆的西域各族。

评分

二、拓跋鲜卑早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评分

很好

评分

《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所指的魏晋北朝,主要指曹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北齐(周)时期,时间上大致从黄初元年(220)曹丕建魏,至开皇元年(581)隋代北周,但为了保持一些重要墓葬资料的延续性,此时间范围将会前后略有延伸;地域上包括今天北方地区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河南、山东、陕西、宁夏等省、市、自治区。

评分

京东的送货速度很快,质量很好,满意!

评分

李梅田老师的力作,听说最近调人大了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

评分

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