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记(全两册)》以平民、另类的视角重新看历史,写作时以小见大、还原现场,尽力使用小小说或小说片断的方式,从迥异于客观叙事的多元视角,来重新讲述近代故事,并尽可能多地引入生活的细节。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从小说或新闻中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示近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几乎无一处无来历,是有学术背景的文化普及读物。
《野史记》、《说史记》为杨早撰写的“新史记”系列的前两种,系列主题为“重述与改写”,以另类视角对近代历史文本作细节化的呈现。
《说史记》尽力使用小小说或小说片断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视角,从迥异于客观叙事的角度,来重新讲述近代故事,并在叙述过程中更多地引入生活的细节;另一方面,是从小说或新闻中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示近代社会的日常生活。
总之,这些“重述与改写”,都在于让历史与传奇,借由新的写法,活泼灵动起来,转化为当代人的叙事与阅读资源。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坚持“信而有征”的资料方式,即首先保证文章的出处,纵非信史,亦有凭借,其意义在于可以从中看出历史是如何在传说中播散与变化的,包括《野史记》副题为“传说中的近代中国”,而作者基于当代生活经验与间接文本知识的“私心揣度”的加入,是为“回到现场”提供最大可能的生动观照。
可以说,这个系列是对历史描述的一次有益尝试。每篇文章轻松可读,但几乎无一字、无一事无来历,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支撑。
杨早,祖籍苏北,生于川南,1995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近年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史、当代文化研究等。曾发表《京沪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评价于丹: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民国了》,编有“话题”年度系列(《话题2005》至《话题2013》)、《沈从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等,译著有《合肥四姊妹》。
其微博、公共微信,都有几十万的粉丝数量。他经常出入媒体宣传活动,被多家出版单位邀请为年度图书评选的嘉宾,多次上电视评论节目,如《锵锵三人行》等。
★近年,尤其是辛亥年,关于近代史的大众写作越来越多。但编辑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这类大众历史类写作还是多偏于通史,希望能对近代中国有一个统观式的了解。这类书其实从出版的角度讲,无论是写法还是装帧设计,模仿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的痕迹很明显。杨早对于片断掌故的经营、笔端的活泼、叙事中的特写能力,这类书都不好与之相比较。另外如《明朝那些事儿》式的游戏笔墨,在史家的层面上,杨早这样的写作又显得比较严肃或者高级了。
——卫纯
第一辑 北里记 5
午后 6
出关 9
买笑 13
义赈 16
淴浴 19
夜宴 22
诗妓 25
见夫 28
闯宴 30
错爱 32
花榜 35
规矩 38
第二辑 食货志 41
平叛 42
招商 44
房价 50
股灾 51
史带 55
上进 58
学徒 61
改判 64
商会 67
教授 70
北迁 72
有功 75
第三辑 时闻录 78
1900 79
遮羞 85
抢米 87
白话 97
三字 99
南北 101
黑血 103
狱中 105
首都 106
复辟 107
五四 110
汽车 112
穿越 113
大王 116
援外 119
车站 124
第四辑 乙巳年 126
回望 127
过年 129
对俄 132
分省 135
蹈死 137
绝交 139
救灾 141
抵货 146
募捐 149
看报 155
当兵 158
留学 161
告示 164
《说史记》
午后
虽然是冬天,阳光还是很好。眼睛看上去似乎有相当的温度,真要抬腿出去,才知道风吹得脸上身上一道道地疼。连隔壁当铺的黄狗,都将头埋在腿腹间,蜷成一团,全力抵抗这该死的冷。
冬日的午后,短。陕西巷的午后,转眼似乎太阳就有些西斜。
老胡坐在云吉班的门洞里。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但他不能关门,做生意,规矩!他倒不怕冷,干冷总比南方的阴冷容易抗,只要不站在风窝里。
他把头上的毡帽压压低,左手下意识地去顺那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却逮了个空,才省觉已经是民国,辫子剪了总有一年多了。
向右横了一眼,三河县来的田妈躲在南房檐下的长凳上,手上抓着抹布,低头打盹,胸前被口水湿了一片。哼,在上海的时候,下人哪敢这等放肆?谁不是格挣挣地立着,手不停脚不歇地做事……园子里的花没浇,鹦鹉笼的水罐也空了,灶下的柴草散放着,伊倒不怕冷,在这里打瞌铳!
“田妈!……田妈!……”
田妈蓦然惊醒,慌张地东张西望,看见是老胡,一颗心才放了下来。“好!老胡,你大白天见鬼了吗?鬼叫鬼叫!”
“田妈,你看看你什么样子?乖乖,若是妈妈和小姐现在回来,你阿要炒鱿鱼?”
田妈看看天色,还早着呢,心里不服气,嘟嘟囔囔地去擦柱子:“梅香拜把子——都是底下人,充什么二爷呢?!”
老胡没有听见田妈的抱怨,他直愣愣地望着大门外,早十年的时光一层层叠在空荡的大街上。
四马路上那时节,一过了中午,打茶围的陆续上门,莺莺燕燕几多热闹,自己掂着大茶壶,跑进跑出地要果盘,添茶水,打发小三子去老正兴叫烂肉面,凑个空,跟下脚娘姨打情骂俏,摸一把她们的肥屁股……冬至到了,也摆几台酒,热烘烘的菊花火锅,亮白赛银的铜手炉……
“难不是民国害的?好好地在四马路,说南京好,去南京,张辫帅打得来,又往北逃,南京到清江浦,清江浦到天津,天津到北京……乖乖龙的咚,现时客人!毛都没一根!”他忍不住又一次的唠叨。
田妈白了他一眼。伊还记着仇,何况,老胡说的地方,伊一处都没有去过。
“也不怪北方客人势利,规矩全坏了!旧时的客人,头次上门打茶围,英洋一只,末后都是出出进进,吃吃喝喝,碰碰和,做做花头,倌人亲热得来,像做了三世夫妻!一台酒八只洋,高兴末摆摆双台,双双台,全看阿是恩客!现如今,一台酒涨到了廿只洋,还讲究现过现,我要是客人,我也弗高兴!”
田妈突然来了兴致,抹布一丢,挨到老胡的长凳上。
“我听说,小姐那时才十四岁?上海的印度阿三不让她出局?”伊说“出局”仿的是张妈的上海腔,歪歪扭扭的腔调,难听得来。
“工部局是有介样章程。大抵是几位阿姐带着伊,局上末总有几位客人没有相熟的倌人,顺便荐过去,要末唱几只小调,代几杯酒……不然,何必去南京讨生活?”老胡还在愤愤然着南京。
“我还听说,小姐的老太爷还是在旗的呢,是杭州做官的!真不?”见老胡今天少有的耐心,田妈斗胆捧出久亘胸中的疑团。
“是倒是的,”老胡倒没有怪田妈嘴多,“伊是姨太太生的,老太爷一死,就被大娘赶出来,不几年娘就死了,张家姆妈,就是伊的奶妈带着伊,在浙江抚台家中帮忙,倒出落得读过几天书……好景不长,浙江‘光复’,哼哼,”老胡鼻子里很不屑地哼了光复两下,“张家姆妈带伊逃到了上海,过不下去,才将伊押到班里来的。”
田妈对这段掌故很满意,咂了咂嘴:“咱们这位小姐,刚来的时候,说是上海的红倌人,我瞧长相呀……不是说不好,比云庆班那几位呢……”
老胡不乐意了,瞪大了眼睛喝道:“田妈,弗要瞎三话四!阿拉小姐在上海,在南京,哪里不是局票多得接不完?大清的时候,不像民国的人,眼睛只看得见一张面孔!小姐知书识礼,又会自己写写歌词,才气多得溢出来,满地都是!你来这里半年,上门的哪个不是达官贵人,公子哥儿?哪个不说小姐是才女?”
田妈被他一吼,不敢再说,搭讪着要走开。眼前一暗,一部包车停在门口。
下来这两个人,不凡!都穿着军呢的大衣,獭绒的呢帽。尤其右边这个人,戴一副盲公镜,慢慢走下车来,走上台阶,走进门洞。摘下镜来,容长脸儿,两只眼微微斜着,有神。
没带随从,老胡却直觉这是贵客,不由得立了起来:“两位先生,您是?”
左边的来客脸上带出了诧异:“怎么?不可以打茶围?”听着是翘舌头的北边人。
老胡高了兴,又紧跟着把歉意往脸上挂:“您先生还是南边规矩,而今民国了,北边儿客人下午不会来,掌灯时分才有生意。小姐、妈妈今天去东岳庙烧香去了,要不,您去哪儿转转再……”老胡撇着京腔,跟田妈的上海话一样别扭。
右边那位“哦”了一声。低头想想,抬头对老胡说:“我是慕名而来,特为见见你家小姐。既是不凑巧,晚上没空,我留一张片子吧。改日再来。”他说话也有口音,似乎有点儿湖南,又有点儿云贵一带。
老胡点头哈腰,从那位手里接过了片子,又帮他们叫住没走多远的洋车,一直候着车出了街口,才慢慢欠身回到门洞里,见田妈正在涎着脸看,不禁得意地道:“看着没有?慕阿拉小姐的名来的!看那一身的行头,起码是个统领!”
他眯起眼,借着倾斜的阳光看片子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念出来:
“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昭、威、将、军、全、国、经、界、会、督、办、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参、政、院、参、政、蔡、……蔡什么?认不得。田妈,你……算了,你又不识字!”
那是“鍔”字。
《野史记》
那个逃席的人
北京宣武门外,现在最有名的当然是SOGO,成天吸引无数红男绿女。跨过宽阔的宣外大街,路南的小胡同一条条找过去,问问街口那个卖烤白薯的,达智桥在哪儿?不知道?那个卖糖炒栗子的呢?什么?这儿就是达智桥胡同!那……那个什么呢,在哪儿,远吗?不远不远,这儿不就是嘛,就剩下这个了。
就剩下一块牌子了。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椒山祠。牌子嵌在一个杂货铺的门脸南侧,远远望去犹如爱国卫生运动的标语。后面的屋子,是老屋,可是低矮得不像话,断不是风云际会的松筠庵。
我不懂,为什么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的不是松筠庵,而是杨椒山祠。没错,杨继盛是明末人,但是把松筠庵定为杨椒山祠,不过是乾隆晚年的事。有清一代,小胡同里的这栋房子不断被人提及、描述、追忆,不是因为杨椒山,只能是因为松筠庵。
有许多大事件在这里发生。这里房舍轩敞,松林环伺,论野趣当然比不上陶然亭,可它离城门近,与那座皇城的联系紧密得多。进京赶考的举子或同乡的京官,常常借这个幽雅的所在聚会游宴。这里甚至一度是翰林院清贵的学士们常规的吟游地点。
它出过的最大风头大约是在1895年。那年4月15日,《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铺设未久的军用电线传到北京,立刻惊呆了所有的耳朵。割让台湾、辽东半岛和二亿两白银的赔偿,是大清与外国打交道以来最屈辱最惨烈的退让。几个小时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举人们在一个叫康有为的广东人率领下,在松筠庵集会,草定了一份长达一万八千字的奏章。康的学生梁启超负责抄写,足足花了卅六个小时。他弟弟后来说,这件事改变了所有在场者的一生。这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公车上书。
不过,面对松筠庵,我想起的是另一桩往事。那还是国运正盛的乾隆朝,权相和珅的生日在即,他向每一个在京的翰林都发了请帖——和珅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个草包。作为一个满洲贵族,他居然能够科第出身,实在不易,《儿女英雄传》里的安骥安公子也不过如此。不过翰林们不卖他的帐,他们约定当日在松筠庵聚会,谁也不准去赴和中堂的寿筵。
到那日,松筠庵冠盖如云,翰林们果然都到齐了。吃了一半,突然有一位庶吉士说肚子疼,匆匆离席,紧跟着直奔和府。和珅见着这位唯一来贺的太史公,表情几乎可以用感激涕零来形容,亲迎亲送不算,还回赠了许多礼品。
之后,这位名叫阮元的翰林公就青云直上,外放,升转,没多少年就成了封疆大吏。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出资在广州设立了一座学海堂,大大提升了岭南的读书风气。有人说,如果没有学海堂,根本不会有后来的万木草堂,当然也就没有康圣人之流。一只蝴蝶拍打着翅膀离开了松筠庵,千万只蝴蝶挤挤拥拥地又回到了这里。如果庵后的松树有知,它记得的东西,一定要比我们了解的多得多。
……
《新史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或许觉得有些厚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醇厚的香气便会慢慢在舌尖散发开来,越品越有味道。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细腻的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他笔下那些虽然笔墨不多,但却形象鲜活的人物群像,他们仿佛就站在你面前,诉说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书中对于社会变迁的描绘,也极具洞察力。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的时代气息,并将其融入到历史叙述中,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时代感。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历史是这样的”的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但他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韧性与不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体系。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经典之作。
评分《新史记》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古老的图书馆里徜徉,每一页都散发着墨香,每一段文字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一位深谙历史之道的智者。他笔下的历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充满了智慧的博弈与较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时,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凡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种“人”的视角,让历史变得鲜活而立体。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具感染力,时而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时而又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总能恰到好处地调动读者的情绪,让你随着历史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每当我合上书本,总会陷入沉思,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盛大的历史剧。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历史”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过去。
评分不得不说,《新史记》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其 rewarding 的著作。作者的学识渊博,对史料的驾驭能力更是令人叹服。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提炼出最核心的历史信息,并将其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尤其欣赏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他能够构建起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的剖析。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接受一位顶尖学者的授课,你会被他严密的论证、翔实的证据以及独到的见解所折服。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进行对比。这种智力上的碰撞,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谜团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引导读者一同去探寻真相,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投入。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品读的书,它所带来的思想启发,远比阅读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要深刻得多。
评分《新史记》(全两册)的阅读过程,是一场令人激动人心的智力冒险。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历史画卷。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叙述,更是关于“我们是谁”的追问。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演变和传承。书中对各种思想流派、文化传统的分析,都极为精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的深度剖析,他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历史变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每次翻开这本书,都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迷宫,需要我用心地去探索,去发现。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既定的事实,而是可以被理解、被解读,并且能够为我们当下提供宝贵启示的生动文本。
评分最近有幸读完了《新史记》(全两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之大,难以用言语尽述。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极其宏大的视野,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脉络梳理得清晰而深刻,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织锦匠人,将无数零散的丝线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时,并没有流于空泛的说教,而是善于从具体的人物、事件、制度中挖掘出深层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基因。每一章节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忍不住反复品味。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引人深思。比如,作者对某个朝代兴衰原因的分析,不再简单归结于某个皇帝的功过,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思潮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因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不仅仅是记住了多少史实,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当下,展望未来。这本书绝非一日之功,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独到见解,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评分数年了一直在京东买书,赶上活动那价格可是太给力了!心怡的书再加上喜人的价格,让买书之旅越来越疯狂!
评分包装完好,内容精致,期待阅读,会再购买
评分以平民、另类的视角重新看历史,写作时以小见大、还原现场,尽力使用小小说或小说片断的方式,从迥异于客观叙事的多元视角,来重新讲述近代故事,并尽可能多地引入生活的细节。尤其难得的是,作者从小说或新闻中撷取生活细节,来展示近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几乎无一处无来历,是有学术背景的文化普及读物。
评分再幽默点
评分对历史的描写生动有趣,比较客观,数据资料比较详实,算得上是精品书籍!!!
评分虽然是凑单买的 书寄过来挺破的了 有污渍……讲的大多是近代史野史 前言作者有说起名的经过那些 话说为什么不叫近代史野史记……野史记这个名字真的有点大了 不敢苟同
评分非常好读的民国历史,趣味十足
评分书不错,都挺喜欢的,活动很给力。
评分好书,看了很有意思,受用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