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他們從山上來,終卻不知飄嚮何方?他們帶來瞭另類的文化,帶給瞭中國曆史一片嶄新氣象……
在綿延至今的人類文明長河中,中國唐朝曾以其寬容開放的胸襟、顛覆傳統的個性,傲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然而又有誰知道,在這顆綺麗璀璨的名星綻放之前,曾有過一個神秘的民族,默默地把自己的能量注入瞭她的血液。為什麼唐太宗能夠毫無顧忌地打破漢族正統觀念,欣然接受少數民族送他的“天可汗”尊號?也正是因為他身上流著這個民族的血!李唐王朝與這個民族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甚至可以說,李唐王朝是由這個民族與漢族的混血傢族建立的。我
內容簡介
他們金發碧眼,他們黃帝族係遺失在異域的支脈
在中華民族的曆史長河中,有一個不同於黃種人的民族。他們具有白種人的相貌特徵:金發碧眼。他們繼匈奴之後第二個稱霸濛古草原,他們永不言敗,建立過多的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甚至在中國曆史輝煌的盛唐文明中深深地打上瞭自己的印記!他們就是鮮卑人。
公元630年,唐太宗欣然接受瞭北方民族送給他的“天可汗”尊號。“天可汗”是北方民族對統治者的敬稱,對以正統自居的古代中原王朝來說,接受這一稱謂無疑意味著降低瞭自己的身份。然而唐王朝卻依然我行我素,不以為忤,這是為什麼呢?有學者考證,唐王室具有明顯的鮮卑血統。中國曆史上輝煌的盛唐王朝,竟是鮮卑與漢族的混血傢族建立的。
從唐太宗欣然接受北方民族送他的“天可汗”尊號,到盛唐社會流行的“鬍音鬍騎與鬍妝”,充分說明瞭鮮卑文化在唐朝社會無處不在。原來鮮卑人已經在盛唐文明中深深地打上瞭自己的印記!
鮮卑,這個擊匈奴之後第二個稱霸濛古草原的民族,這個在中國曆史上建立政權多的民族,曾經上演過一幕幕波瀾壯闊的曆史劇,爆發齣令世界為之震顫的力量。
如今,鮮卑作為一個民族已經隨風消逝,但我們不要忘記,中國曆史上曾經存在過金發碧眼的炎黃子孫。
內頁插圖
目錄
引子 巍巍興安嶺:東亞文明發展的動力源
第一章 興安嶺的第一個主人:被稱為“東鬍”的人們
一、秦開與長城:東鬍與匈奴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原動力
二、退守鮮卑山:一次並不成功的西進
三、赤髯碧眼老鮮卑:具有白種人特徵的“炎黃子孫”
第二章 仰天長嘯:濛古草原的第二個主人
一、接管濛古草原:200年躑躅遷徙後的“意外”收獲
二、韆呼萬喚始齣來:鮮卑第一英雄檀石槐
三、暗殺:低成本肢解鮮卑帝國的新嘗試
第三章 目標鎖定中原:東部鮮卑的南嚮之路
一、頑固堅持舊傳統的反麵教材:曇花一現的段部
二、學習漢文化的新途徑:趁亂吸納漢族流民的慕容廆和他的前燕政權
三、短暫復國:真命天子慕容垂和他的跳蚤子孫們
四、延續瞭東鬍祖脈的匈奴人:退迴大山的宇文部
第四章 入鄉隨俗:淹沒於河西走廊的西部鮮卑
一、仙人指路:銳意東進的禿發鮮卑
二、崛起於亂世:在嚮西退卻中建國的乞伏鮮卑
三、慕容部的近親:堅持遊牧的吐榖渾
第五章 天狼西嚮:遠走中亞的厭噠人
一、白匈奴:從濛古草原走齣的第二頭狼
二、幸運的波斯人:拒絕推倒多米諾骨牌的厭噠帝國
三、次大陸的夢魘:厭惡佛教的徵服者
四、速興速亡:被自由散漫毀掉的中亞霸主
第六章 打開南北朝曆史的齣口:最後走齣興安嶺的拓跋部
一、韆古之謎嘎仙洞:蒼茫林海,何處是我傢?
二、從鮮卑山到呼倫湖畔:蛻變、新生、成熟中的拓跋人
三、神獸傳說:這就是鮮卑嗎?
四、“詰汾皇帝無婦傢,力微皇帝無舅傢”:充滿血腥的拓跋祖先世係
第七章 北魏:一個性格裂變的王朝
一、立賢還是立長?——麵對亡國之痛的睏惑
二、北魏平城時代:拓跋珪的早期統治
三、賜死太子:拓跋宏銳意推進的漢化改革
四、“六鎮”:無法調適的文化裂變
五、江山破碎:激進改革無法醫治的後遺癥
第八章 鬍氣滿長安:盛唐氣象的曆史因緣
一、嚮老子求救:鮮卑化李唐皇室的無奈選擇
二、文化上的南北朝:中國區域格局的劃時代轉變
三、鬍音鬍騎與鬍妝:大唐盛世的新時尚
尾聲 留在故鄉的人們
精彩書摘
第八章 鬍氣滿長安:盛唐氣象的曆史因緣
在鮮卑人自己的政權滅亡以後,作為一個民族,鮮卑人逐漸消失於曆史的長河之中。久居中原與漢族雜處,他們慢慢地與漢族融為一體。除瞭慕容、長孫、獨孤這樣明顯的鮮卑姓氏之外,似乎他們並沒有留下任何標誌性的文化因素,就是這些鮮卑人的姓氏也演變為典型的漢族復姓。但如果我們認真解析繼鮮卑人之後興起的盛唐王朝,則會發現,鮮卑人已經在盛唐文明中深深地打上瞭自己的印記。鮮卑人在融入漢族的過程中,也將自身的文化融入漢族文明,對漢族文明是改革、是發展,推動著中原文明的進步。中華文明曆五韆年綿延不絕,與其能不斷得到來自北方民族的新鮮血液的補充有著直接關係。
鮮卑人不僅在文化上影響瞭盛唐,曆史學傢們甚至發現,唐皇室明顯具有鮮卑人血統,中國曆史上最輝煌的盛唐王朝,竟是鮮卑人與漢族的混血傢族建立的。
一、嚮老子求救:鮮卑化李唐皇室的無奈選擇
按照正史中的說法,唐王朝的皇室李氏傢族齣自隴西,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李淵的七世祖李暠,就是五鬍十六國時期割據河西的西涼政權的創立者。在最講究門第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北方四大名門世傢為崔、盧、李、鄭,但其中的“李”姓指的是趙郡李氏,而不是隴西李氏。為抬高自己的門第,在唐朝初年,皇室也曾一度自稱齣於趙郡李氏。陳寅恪先生認為,李唐的先世要麼是趙郡李氏的“破落戶”,要麼是趙郡李氏的“假冒牌”。但根據《元和郡縣圖誌》記載,趙郡李氏的顯著支派的活動範圍,不齣原常山郡,其微弱支派也有在巨鹿居住的,但都與隴西沒有關係。
據說李暠是西漢名將李廣的十六世孫,可是世傢大族重視的是文官而非武將,將傢世追溯到抗擊匈奴一輩子也未能獲得封侯的李廣,不見得能給李氏增加什麼光彩。
來自於隴西的李氏並不是傳統的世傢大族,即使在其奪取帝位以後,在老牌世傢的眼中也還隻是一個“暴發戶”。這些魏晉以來的名門望族甚至以與李唐皇室通婚為恥辱。為瞭彌補自傢齣身低的不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後,就命大臣高士廉、韋挺等人重新排定全國世傢大族的等級,寫成《氏族誌》一書。高士廉等人沒有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在書的初稿中,還是將山東世族黃門侍郎崔乾定為第一等。李世民看過後大為不滿,對高士廉等人說:“我現在要重新確定族姓等級,目的是要提高當朝官員的社會地位,為何還要把崔氏列為第一!現在確定等級,不必考慮各傢族幾代以前的門第,隻以現在的官職高下作為劃定等級的依據。”高士廉等人雖對原書進行瞭修改,將皇族隴西李氏列為第一,後族長孫氏列為第二,但還是不得不把崔氏列為第三。
但這種事需要社會至少是世傢大族的普遍認同,並不是皇帝的一紙命令就可以改變的。李世民新刊定的《氏族誌》,傳統的高門大族都不屑一顧,他們雖然嘴上不敢說,但心中仍舊衊視隴西李氏。
為改變這種狀況,皇室不得不下功夫為自己尋找一個更富有號召力的祖先。於是,李氏將其始祖由李暠上溯到李廣,再上溯到先秦道傢學派的始祖、後來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李耳,宣稱唐高祖李淵是李耳的五十六代孫,唐太宗李世民是李耳的57代孫。
在中國的姓氏發展史中,李姓的曆史並不十分古老,其齣現不會早於周代。《姓解》即說:“周之前未見李氏。”傳說老子的母親懷胎長達81年,最後在李樹下割左腑而生老子。如果將在母腹中的時間記入其年齡的話,老子齣生時就已經81歲瞭,所以傳說老子生下來頭發就是白的。傳說中沒有提到老子的父母是誰,隻是說他“生而指李樹,故為李姓”。如此看來,在老子之前是沒有“李”這個姓的。
可是《史記》中明確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人,也就是今河南鹿邑縣人,他的後裔何時遷入隴西成紀卻又是個說不清楚的問題瞭。
關於李姓的起源還有另一個傳說。東夷族首領皋陶,曾在堯、舜時代擔任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於是以官名為姓氏,稱“理”氏。因為在古字中“理”與“李”相通,所以後來改寫為李氏。但是,李傢是不可能將始祖上溯到東夷人皋陶的,編造傢譜本來是為瞭炫耀門第,如果反而由此將自己歸入“夷狄”之流,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李傢也隻能將老子拉來作為本傢族的始祖瞭。
改認祖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李淵開始經過瞭六代皇帝,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742)纔正式完成瞭這個過程。唐玄宗下詔改趙郡郡望為隴西郡望,並宣布李暠的後裔都被視為李唐的宗室皇親。始祖李耳、世居隴西,也就成為李唐皇室傢譜的正統說法。目前已經發現的李唐宗室的墓誌,如:淮安靖王李壽,虢王李鳳,越王李貞,汝南公主李字,長樂公主李麗質,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潞王李賢,雲麾將軍李思訓,這些人的墓誌上都稱其是“隴西狄道人”,可見這種編造的傢譜已經成為李唐宗室對外的統一口徑。
不僅李唐皇室自稱隴西李氏,在整個唐代,凡是李姓,要顯示其門第的高貴,也都要假稱為隴西李氏,以便與皇室拉上關係,成為“皇親宗室”。這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時尚,以至有些來自天竺、大食、波斯的外國人的後裔,在被賜姓李氏之後,也都想辦法攀附隴西李氏。
按照李唐皇室的正統說法,西涼李暠共有10個兒子,其中李歆(字士業)為西涼後主,也就是唐皇室的祖先。
李飜-李 寶-李衝
李暠
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李淵-李世民
照這樣看來,李衝與李熙是同一祖父的堂兄弟,血統十分接近。在北魏太和年間,李衝宗族十分顯貴,當時的世傢沒有人能夠與之相比,他們一係為隴西顯貴望族,但他們並不承認李熙這一族是同族兄弟。由此看來,李唐皇室自稱是西涼李暠之後,雖然這個門第不夠輝煌,但很可能也是冒充的。
另外,陳寅恪先生發現,李熙的父親李重耳的經曆,與史書中記載的李初古拔的經曆幾乎一模一樣,很可能李重耳就是李初古拔,也就是說,李唐王室可能是李初古拔的後裔,而不是西涼李暠的後裔。
自李熙之孫李虎開始,李唐皇室祖先的事跡纔開始清楚起來。李虎,字文彬,隴西成紀人,曾是北周宇文泰手下大將,後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太尉、尚書左僕射、隴西郡公,並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楊堅在北周執政時,允許其復姓李。李虎生有八子,李昺為小兒子,這就是李淵之父,李世民的祖父。
可是,如果李唐皇室不是齣自隴西李氏,他們究竟是齣自何族呢?
據釋彥悰《唐護法沙門法琳彆傳》記載,唐代僧人法琳曾當著李世民的麵,對李傢齣自老子、屬於隴西李氏的說法加以駁斥:“琳聞拓跋達闍,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隴西之流也。”法琳明確指齣,唐皇室的李氏不是齣自老子,也不是隴西李氏,而是拓跋達闍改漢姓的産物,李傢是拓跋達闍的後裔。由此看來,李傢祖上竟是鮮卑人,其鮮卑語的姓氏為拓跋,與北魏皇室同姓。如果此說成立,我們倒可以將唐王朝看成瞭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的復興瞭。
我們在史書中還可以發現,李淵的祖父李虎有兄名“起頭”,有弟名“乞豆”,起頭之子名“達摩”,顯然,這些都不是漢語名字。如果陳寅恪先生的考證是對的,李氏始祖真的是李初古拔的話,這也不是漢語名字。這無疑提醒我們,法琳的說法是有根據的,否則他也不會當著皇帝的麵指斥皇族齣自鮮卑人,這畢竟是要冒被殺頭的風險的。
如果真如法琳所說,李氏齣自鮮卑人,我們對中國古代的曆史就要有一個新的認識瞭。北魏不再是鮮卑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此後鮮卑人不僅又建立瞭自己的政權,還統一瞭全國,成為中國曆史上最鼎盛的時代。在中國的政治舞颱上,自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之後,至1911年清王朝滅亡以前,除瞭明王朝統治下的267年時間以外,主宰中國政壇的都是北方民族。
當然,說李唐皇室齣自鮮卑人,目前還隻是部分曆史學傢的推測,遠不足以形成定論,這是一個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但說李唐皇室具有鮮卑人的血統,則是無可置疑的。
李世民的祖父李昺的妻子獨孤氏,是鮮卑名將獨孤信的女兒。
獨孤信,本名獨孤如願,武川鎮(今內濛武川西南)人,祖籍雲中。其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大人,到獨孤信的祖父俟尼時,舉部遷往武川。俟尼去世後,獨孤信的父親獨孤庫繼任部落酋長,其妻費連氏也齣身於鮮卑貴族之傢。獨孤信相貌俊美,精於騎射。在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獨孤信歸屬西魏,因戰功受封為八大柱國之一,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大臣。
獨孤信共有六子七女。長女嫁給瞭北周明帝,生周宣帝;小女兒嫁給瞭隋文帝楊堅,生隋煬帝楊廣;四女兒就是李昺的妻子,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因為他的女兒中齣瞭三位皇後,而且是不同朝代的皇後,還各自都有兒子繼承瞭皇位,獨孤信也被稱為“三朝國丈”、“中國第一嶽父”。
李世民的外祖父竇毅也是鮮卑人,在北周為八大柱國之一。竇氏是其漢姓,其鮮卑語的姓氏為紇豆陵氏。李世民的外祖母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宇文氏,而建立北周的宇文氏被認為齣自東部鮮卑三部之一的宇文部,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在北魏統治期間,他們已經被視為鮮卑人瞭。李世民的母親竇氏與李淵的婚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得上是比武招親。竇毅讓人在傢門上畫瞭兩隻孔雀,誰能在百步外射兩箭,每箭射中一隻孔雀的眼睛,就招誰女婿。結果是,前來應試的幾十人中,隻有李淵兩箭都射中瞭。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其父係血統是否齣自鮮卑人姑且不論,就其母係而言,他至少存在一半的鮮卑族血統。而唐代最偉大的君主李世民,其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位當中,除祖父的族屬難以確定之外,其他三位都肯定是鮮卑人,李世民的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鮮卑族血統。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是鮮卑人,可以肯定,在李唐的前三位皇帝中,鮮卑族的血統在逐漸增強。
前言/序言
鮮卑帝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