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四:一位对古典学有素养的普通读者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漫步。作者的文笔流畅,即便是面对晦涩的古希腊术语,也总能用清晰的比喻和恰当的例证加以阐释,这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去神圣化”处理,他将这位巨匠还原成一个生活在特定时代、深受其环境制约的伟大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教条制定者。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我们能够更诚实地面对古今观念的差异。书中对“尺度”和“适度”的探讨,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洪流中,显得尤为宝贵。它教会我如何慢下来,去分辨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善”,而不是被表面的繁荣所裹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获得新体会的佳作。
评分读者五:一位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士 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问题意识”,而非仅仅是提供历史结论。作者没有停留在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复述,而是以极高的敏感度,捕捉到了古典政治学核心概念在面对现代复杂性时的“失焦”现象。例如,书中对“政治”本质的探讨,清晰地指出,现代国家机器的官僚化和技术化,如何悄然侵蚀了公民参与的公共领域。作者对“城邦”所蕴含的内在伦理要求与现代福利国家的运作逻辑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这为我们反思当前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缺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虽然书中关于“自然”的讨论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精妙之处,但其关于“好的生活”应如何组织起来的追问,对于任何关注政策伦理和社区重建的人士来说,都是极具操作指导意义的启示。它迫使政策制定者跳出纯粹的效率模型,回归到对共同体福祉的关怀。
评分读者一:一位历史学爱好者 这部著作的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作者并非简单地梳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审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细腻地剖析了“城邦”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从古希腊的城邦共同体到后来的民族国家,其间的张力与断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引导去思考,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我们是否还保留着亚里士多德所珍视的“共同生活”的本质。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使得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可感。读完之后,我感觉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不断发展的整体。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个人自由时,可能忽略了何种深层的伦理基础。对于任何对政治哲学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评分读者三:一位关注社会结构变迁的社会学家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宏大,但行文却保持着一种古典的清晰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城邦”与“个体”关系时的那种细腻的平衡感。现代社会过度强调个体权利的自主性,常常导致社区纽带的松散和公共精神的衰落。作者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时代“城邦公民”那种深度嵌入共同体的生活状态,引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是否为了获得某种形式的“自由”,而牺牲了另一种更根本的、扎根于社群的“丰裕生活”?书中对不同形态的社会组织进行对比分析时,尤其是在探讨精英治理与民主实践的张力时,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赞美过去或贬低现在,而是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参照系。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治理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理论工具,它提醒我们,任何政治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人类作为“政治动物”的本质需求。
评分读者二:一位关注环境伦理的学者 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巧妙地将古典哲学与当代环境危机联系起来,这一点极大地吸引了我。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纯粹的政治史解读,但作者对“自然”一词的探讨,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如何界定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了极为深刻的见解。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简化为工具性的索取,而作者通过追溯亚里士多德关于“目的因”和“潜能”的讨论,揭示了一种更具内在价值的生态观。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没有“生态危机”的概念,但其关于有机整体和恰当尺度的思考,对于反思我们当下无节制的扩张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力量。虽然某些段落的哲学阐释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是值得的,因为它引导我们超越了技术性的解决方案,去探究更深层次的“人应该如何存在”的伦理困境。这是一本真正具有启发性的跨学科研究。
评分朋友推荐的,买来闲读,喜欢
评分绝对好书,刘小枫教授主编,值得一读
评分买来,还没看过呢,经典与解释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绝对好书,刘小枫教授主编,值得一读
评分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很好的书,非常值得一看
评分尼柯尔斯 美好生活、奴隶制与获得物
评分17世纪和18世纪,这种古典自然法哲学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欧洲盛行。它是新教革命引起的改造欧洲的各种力量在法律方面的副产品。然而,并不像有些人所断言的那样,古典自然法与中世纪的和经院主义的法律理论彻底决裂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和经院主义的理论同古典自然法学者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很大,对17世纪的自然法哲学则影响更大。然而另一方面,尽管古典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对古典自然法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古典自然法仍具有某些明显独特的特征,使人们必须将它区别于中世纪和经院主义的自然法。首先,它完成并强化了法学与神学的分离;实际上,托马斯早就通过把法律界分为反映神意的法律(divinely revealed law)和可以为人之理性辩识的自然法而为此一发展趋向奠定了基础。其次,中世纪经院主义哲学家坚决趋向于把自然法的范围局限在少数几项首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之内,而古典自然法学家则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可以直接从人的理性中推导出来的具体而详细的规则体系做精微的阐释。这一新时代的法律思想家认为,理性的力量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时代,而且在对人类社会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建构起一介完整且令人满意的法律体系。再次,后中世纪的自然法在其所经历的缓慢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其侧重点从那种以人的社会性为客观基础的理性法转向强调这样一种论说,而其间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人的“自然权利”、个人志向和幸福。后中世纪的自然法的这种观点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因为这种观点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和诉求。最后,通过逐渐的发展,古典自然法哲学在其研究进路方面也完成了一个从对人性的目的论知识进路到因果论和经验论知识进路的转换。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都把他们的自然法理论建立在这样一幅人的图景之上,按照此一图景,人们努力奋斗使自身完善,而且作为一种理性的和社会的存在,人自身就具有充分发展的潜力。除非有病态和“非自然”等障碍的干扰,否则这种发展将会使人的真正的“本性”完全成熟起来。因此,根据这种理论,“本性”(nature)或多或少被认为是人的最大的潜力。在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孟德斯鸠以及其他古典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的努力下,则形成了另外一种关于人的观念,这个观念乃是以对人的特性的考察和对决定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果律的研究为基础的。因此,现代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兴起,也对自然法理论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影响。 17世纪和18世纪,这种古典自然法哲学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欧洲盛行。它是新教革命引起的改造欧洲的各种力量在法律方面的副产品。然而,并不像有些人所断言的那样,古典自然法与中世纪的和经院主义的法律理论彻底决裂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和经院主义的理论同古典自然法学者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很大,对17世纪的自然法哲学则影响更大。然而另一方面,尽管古典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对古典自然法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古典自然法仍具有某些明显独特的特征,使人们必须将它区别于中世纪和经院主义的自然法。首先,它完成并强化了法学与神学的分离;实际上,托马斯早就通过把法律界分为反映神意的法律(divinely revealed law)和可以为人之理性辩识的自然法而为此一发展趋向奠定了基础。其次,中世纪经院主义哲学家坚决趋向于把自然法的范围局限在少数几项首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之内,而古典自然法学家则倾向于对那些被认为可以直接从人的理性中推导出来的具体而详细的规则体系做精微的阐释。这一新时代的法律思想家认为,理性的力量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和所有的时代,而且在对人类社会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建构起一介完整且令人满意的法律体系。再次,后中世纪的自然法在其所经历的缓慢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其侧重点从那种以人的社会性为客观基础的理性法转向强调这样一种论说,而其间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人的“自然权利”、个人志向和幸福。后中世纪的自然法的这种观点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因为这种观点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和诉求。最后,通过逐渐的发展,古典自然法哲学在其研究进路方面也完成了一个从对人性的目的论知识进路到因果论和经验论知识进路的转换。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阿奎那都把他们的自然法理论建立在这样一幅人的图景之上,按照此一图景,人们努力奋斗使自身完善,而且作为一种理性的和社会的存在,人自身就具有充分发展的潜力。除非有病态和“非自然”等障碍的干扰,否则这种发展将会使人的真正的“本性”完全成熟起来。因此,根据这种理论,“本性”(nature)或多或少被认为是人的最大的潜力。在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孟德斯鸠以及其他古典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的努力下,则形成了另外一种关于人的观念,这个观念乃是以对人的特性的考察和对决定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果律的研究为基础的。因此,现代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兴起,也对自然法理论的发展历史产生了影响。
评分买书在京东!便宜又轻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