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 宣纸线装书籍 全套共4册

四书五经 宣纸线装书籍 全套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四书五经
  • 国学经典
  • 传统文化
  • 线装书
  • 宣纸
  • 古籍
  • 文化典籍
  • 礼仪
  • 修身养性
  • 启蒙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35558
商品编码:10113785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著者:周成龙编

 出版人:朱庆                               终审人:孙献涛

责任编辑:赵锐                               责任校对:傅泉泽

封面设计:世纪鼎                             责任印制:曹诤

出版发行:光明日报出版社 

开本:680*16001/6              

字数:240千字                           印张:43

版次:2013年1月第1版                  印次:2013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12-3555-8

定价:990.00元(全四册)

 




 

前言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朝中央政府更将《诗》、《书》、《礼》、《易》、《春秋》奉为“五经”,设立“学官”,置“五经博士”,此后历朝相沿成习,成为定制。至南宋,大儒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章抽出单独成篇,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自此始有“四书五经”之说。由于“四书五经”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因而成为历代儒学之士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四书五经”的集解、注疏、释义著作更是层出不穷,汗牛充栋。这些学术著作探微索隐,阐释微言大义,为后世学子修治儒学打开了方便之门,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学术派别森严,颇重师法传承,各派又习惯于固守门户偏见,各执一说,铺陈滥觞,往往让后世初学者莫衷一是。另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部分作者恃其才学,故弄生僻玄虚,致使不少著作字句深涩难懂,这对于古文功底相对较浅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入门和进一步研习的障碍。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部浅显易懂、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和收藏的《四书五经》。此部《四书五经》的编撰宗旨是不仅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四书五经”,而且要让广大读者真正读懂“四书五经”,因而,点校精良和文白对照是本书最显著的两大特点。每部经典均参照各自最优良的版本加以点校,采用新式标点,简体横排。译文紧扣原文,字斟句酌,逐句翻译。我们参考众多名家译本,吸收了近年来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既翻译原文大意,又通过大意向读者展示众多名宿的学术成果,集文学、文化与学术思想于一体,力图让广大读者更轻松愉快地读懂原文,并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才能走得更远,更坚实。文化的复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目前,国内兴起的国学热以及在全世界推广的“孔子学院”,无疑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本书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渝州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数十位文史哲专家联袂编撰而成。当然,学无止境,尽管我们处处谨慎,力争问心无愧,但不敢说此书就已尽善尽美,书中恐怕也有贻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文史界同仁不吝赐教,提出斧正意见,以便让我们在再版时做得更好。

本书编委会二○一三年一月

 

总目录第一卷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上)第二卷孟子(下)易经

第三卷诗经书经

第四卷礼记左氏春秋

 
《四书五经》宣纸线装书籍全套共4册——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智慧传承的经典载体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儒家思想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四书五经》正是承载和传播这一思想体系的基石。这套精美的宣纸线装书籍,以其古朴典雅的装帧形式,承载着历代先贤的智慧结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政治、伦理的宝贵窗口。此次呈献的《四书五经》全套共计四册,每一册都经过精心选材与制作,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都达到经典著作应有的高度,让读者在翻阅之间,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 一、 《四书》:儒家思想的入门与核心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也是其核心精髓的集中体现。《四书》内容精炼,道理深刻,历来为读书人所推崇,是开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之门的钥匙。 《大学》: 作为儒家思想的“绪论”,《大学》阐述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它强调个人修养的根本性,认为个人的道德完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对后世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通过梳理和讲解《大学》原文,力求还原其最初的语境和深刻含义,引导读者理解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中庸》: 《中庸》是儒家学派关于“中庸”思想的经典论述。它提出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观点,强调为人处世要遵循适度、平衡的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倡导一种和谐、稳定、持久的生存状态。本书在解读《中庸》时,注重其哲学意蕴,剖析“诚”的本体论意义,以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内在逻辑,帮助读者领悟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智慧。 《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关于政治、教育、伦理、哲学等方面的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文献。书中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智慧箴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论语》的语言简洁质朴,富含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本书在呈现《论语》原文的同时,也会配以必要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领略其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范。 《孟子》: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并强调了“性善论”。孟子的思想更为积极进取,充满了对社会变革和人民福祉的关怀。《孟子》以辩论式的语言,深刻地论证了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等,展现了其敏锐的思辨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本书将力求呈现孟子思想的宏大格局和深邃洞察,让读者感受其“亚圣”的风范。 二、《五经》:儒家思想的奠基与拓展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儒家学派的根本经典,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源泉。《五经》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文学、历史、政治、哲学、伦理、占卜等多个领域,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它以其丰富的题材、生动的描写、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爱情、婚姻、战争、祭祀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民俗、音乐、文学的宝贵资料。《诗经》的语言质朴自然,富有韵律感,许多篇章至今仍被传唱,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本书在呈现《诗经》时,将侧重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让读者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活水。 《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被誉为“政书之祖”。它通过对古代帝王言行的记录,阐述了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了“民心向背”和“天命靡常”的政治哲学。阅读《尚书》,如同穿越时空,亲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尚书》的语言古朴庄重,极具历史厚重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法律的重要文献。本书将力求还原《尚书》的历史语境,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与治国理念。 《礼记》: 《礼记》是儒家关于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代的礼仪、制度、教育、风俗等。《礼记》详细阐述了“礼”的内涵和作用,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伦关系、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它所包含的“大学之道”、“中庸之道”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宏观的政治制度论述,也有微观的个人行为规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道德规范、教育思想的必读之书。本书将侧重《礼记》中关于教育、修身、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论述,展现其思想的丰富性与实用性。 《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占卜之书。它以卦象和卦辞、爻辞来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包括阴阳、刚柔、动静等基本概念。《周易》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中国哲学、科学、艺术、医学等诸多领域,被誉为“群经之首”。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思想,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周易》以其深刻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性的宇宙观,为后人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本书将侧重《周易》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帮助读者理解其深邃的智慧。 《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所记,经孔子修订。《春秋》以其简练的语言,记录了鲁国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春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春秋笔法”,即作者在记述史实时,通过字词的选用,委婉地表达了褒贬的态度。这使得《春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也体现了儒家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道德判断。《春秋》与《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理解《春秋》内涵的重要辅助。本书在呈现《春秋》原文的同时,也会简要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春秋笔法”的特点。 三、 宣纸线装书籍的独特魅力 此次呈献的《四书五经》套书,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宣纸线装工艺。 宣纸: 宣纸是中国独有的高级书画纸,以其“千年寿纸”的美誉闻名于世。它质地细腻,柔韧耐磨,吸墨性强,色泽淡雅,不易泛黄,非常适合承载古籍的墨迹。用宣纸印刷古籍,不仅能够清晰呈现每一个字的点画,更能散发出一种温润而古朴的质感,让书籍本身也成为一件艺术品。 线装: 线装是中国古籍传统的装帧方式,将书页按对折缝合,以线穿订,形成册页。这种装帧方式古朴典雅,既便于翻阅,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书页,且具有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四册书的线装设计,使其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焚香读书、品茗论道的年代。 四、 结语: 这套《四书五经》宣纸线装书籍,不仅是一套承载儒家经典智慧的载体,更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收藏价值的文化瑰宝。它以最古朴、最典雅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阅读这套书,不仅是对先贤智慧的汲取,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文化连接的心灵之旅。无论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读物,还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这套《四书五经》都将是您不二的选择,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论语》的评价,往往会聚焦于它的“亲切感”。尽管孔子的思想体系宏大深奥,但《论语》这部书,却是以片段对话的形式呈现,仿佛是聆听一位智者在日常生活中循循善诱。我这次阅读的这个版本,排版上采用了较大的字号和清晰的间距,这对于反复诵读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学习和修身的小片段,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寥寥数语,却蕴含着终身受用的学习态度。不同于严肃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更像是陪伴成长的良师益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停下来,翻开其中任何一章,都能获得片刻的心灵宁静和方向的指引。线装的装订方式,让它在书架上显得很别致,拿起来时需小心翼翼,也无形中提醒阅读者,手中的是何等珍贵的智慧结晶。它的价值,不在于一次读完,而在于一生的体悟。

评分

这套《诗经》的选本,装帧雅致,尤其那宣纸的质感,拿在手里便觉沉静。初读,我便被那些古朴的语调深深吸引。它不像后世文人雕琢的辞藻,而是带着泥土和风的清新,像是直接从先民的口中流淌出来。尤其是那些描写田猎、婚嫁、祭祀的篇章,画面感极强。我记得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种清晨雾气弥漫、伊人若即若离的意境,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这本书的注释也颇为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当时的礼仪背景做了很好的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领略到周代生活的风貌。不过,遗憾的是,也许是篇幅所限,有些著名的篇章的展开略显单薄,未能尽兴。总的来说,作为入门读物,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先秦文学殿堂的桥梁,让人对华夏诗歌的源头有了初步而美好的印象。光是欣赏这线装的书脊和朱红的绳线,已是一种享受。

评分

至于这本《孟子选粹》,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性善论”的磅礴气势和对民本思想的坚定不移。相较于孔子的温和内敛,孟子的话语更具辩驳性和战斗性,他直面君王,高谈阔论“仁政”与“义”的必要性,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感,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寓言,如“守株待兔”的批判,以及“扩充其恻隐之心”的论述,都展现了其思想的穿透力。这套书在选材上对孟子的辩论性语录做了很好的平衡,既有哲学思辨,又不失实际的政治诉求。纸张的纹理细腻,油墨的印制干净利落,使得长篇的论述在阅读时眼睛不易疲劳。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后世朱熹等理学家对孟子思想的进一步阐释,此书并未过多涉及,这使得初学者在理解其思想演变时,可能需要另寻他书作为补充。总的来说,它是一扇通往战国思想交锋前沿的窗口。

评分

关于《周易》,我一直认为它是一门难以言说的学问。市面上的解读版本繁多,鱼龙混杂,而我手头的这本,专注于爻辞和卦象的基本结构解析,保持了恰到好处的克制。它没有过多陷入玄学的深挖,而是清晰地梳理了每一卦的形成逻辑,以及辞句本身的象征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易经的智慧在于其“变易”思想,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辩证观察。比如,解析“泰卦”时,作者着重阐述了上下沟通、和顺共济的理想状态;而“否卦”则反面印证了闭塞不通的弊端。这种对照阅读,极大地增强了对阴阳消长的理解。纸张的选择偏向于略微粗糙的触感,这使得我在反复摩挲和翻阅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与古人交流的踏实感。唯一的不足是,对于零学者来说,缺乏更形象的图示来辅助理解六十四卦的相互转化关系,偶尔会感觉有些抽象。

评分

翻开这本《尚书译注》,我几乎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毕竟,这是华夏政治伦理的基石之一,记载着禹、汤、文、武等先王治理天下的“典谟训诰”。不同于诗歌的抒情,这里的文字是庄严、厚重、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尧典》和《舜典》时,那种对“德”的推崇和对贤能的推举,即便在今日看来,也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书中的翻译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许多拗口的文言被清晰地拆解和阐释,使得那些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治国方略,变得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思考。我曾花了一个下午,专门对比了不同译本对“敬德保民”的诠释,这本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实践操作层面,而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装帧上,它采用了更为古朴的米黄色纸张,或许是为了模仿竹简的质感,虽然不如彩印精美,但那种历史的沉淀感是无可替代的。对于想探究中国政治思想源头的人来说,这是一份不容错过的案头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