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著者:周成龙编
出版人:朱庆 终审人:孙献涛
责任编辑:赵锐 责任校对:傅泉泽
封面设计:世纪鼎 责任印制:曹诤
出版发行:光明日报出版社
开本:680*16001/6
字数:240千字 印张:43
版次:2013年1月第1版 印次:2013年1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12-3555-8
定价:990.00元(全四册)
前言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朝中央政府更将《诗》、《书》、《礼》、《易》、《春秋》奉为“五经”,设立“学官”,置“五经博士”,此后历朝相沿成习,成为定制。至南宋,大儒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章抽出单独成篇,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自此始有“四书五经”之说。由于“四书五经”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因而成为历代儒学之士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四书五经”的集解、注疏、释义著作更是层出不穷,汗牛充栋。这些学术著作探微索隐,阐释微言大义,为后世学子修治儒学打开了方便之门,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古代学术派别森严,颇重师法传承,各派又习惯于固守门户偏见,各执一说,铺陈滥觞,往往让后世初学者莫衷一是。另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部分作者恃其才学,故弄生僻玄虚,致使不少著作字句深涩难懂,这对于古文功底相对较浅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入门和进一步研习的障碍。鉴于此,我们推出了这部浅显易懂、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和收藏的《四书五经》。此部《四书五经》的编撰宗旨是不仅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四书五经”,而且要让广大读者真正读懂“四书五经”,因而,点校精良和文白对照是本书最显著的两大特点。每部经典均参照各自最优良的版本加以点校,采用新式标点,简体横排。译文紧扣原文,字斟句酌,逐句翻译。我们参考众多名家译本,吸收了近年来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既翻译原文大意,又通过大意向读者展示众多名宿的学术成果,集文学、文化与学术思想于一体,力图让广大读者更轻松愉快地读懂原文,并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才能走得更远,更坚实。文化的复兴,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目前,国内兴起的国学热以及在全世界推广的“孔子学院”,无疑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本书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渝州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数十位文史哲专家联袂编撰而成。当然,学无止境,尽管我们处处谨慎,力争问心无愧,但不敢说此书就已尽善尽美,书中恐怕也有贻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文史界同仁不吝赐教,提出斧正意见,以便让我们在再版时做得更好。
本书编委会二○一三年一月
总目录第一卷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上)第二卷孟子(下)易经
第三卷诗经书经
第四卷礼记左氏春秋
我对《论语》的评价,往往会聚焦于它的“亲切感”。尽管孔子的思想体系宏大深奥,但《论语》这部书,却是以片段对话的形式呈现,仿佛是聆听一位智者在日常生活中循循善诱。我这次阅读的这个版本,排版上采用了较大的字号和清晰的间距,这对于反复诵读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学习和修身的小片段,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寥寥数语,却蕴含着终身受用的学习态度。不同于严肃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更像是陪伴成长的良师益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停下来,翻开其中任何一章,都能获得片刻的心灵宁静和方向的指引。线装的装订方式,让它在书架上显得很别致,拿起来时需小心翼翼,也无形中提醒阅读者,手中的是何等珍贵的智慧结晶。它的价值,不在于一次读完,而在于一生的体悟。
评分这套《诗经》的选本,装帧雅致,尤其那宣纸的质感,拿在手里便觉沉静。初读,我便被那些古朴的语调深深吸引。它不像后世文人雕琢的辞藻,而是带着泥土和风的清新,像是直接从先民的口中流淌出来。尤其是那些描写田猎、婚嫁、祭祀的篇章,画面感极强。我记得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种清晨雾气弥漫、伊人若即若离的意境,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这本书的注释也颇为详尽,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当时的礼仪背景做了很好的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领略到周代生活的风貌。不过,遗憾的是,也许是篇幅所限,有些著名的篇章的展开略显单薄,未能尽兴。总的来说,作为入门读物,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先秦文学殿堂的桥梁,让人对华夏诗歌的源头有了初步而美好的印象。光是欣赏这线装的书脊和朱红的绳线,已是一种享受。
评分至于这本《孟子选粹》,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性善论”的磅礴气势和对民本思想的坚定不移。相较于孔子的温和内敛,孟子的话语更具辩驳性和战斗性,他直面君王,高谈阔论“仁政”与“义”的必要性,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感,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寓言,如“守株待兔”的批判,以及“扩充其恻隐之心”的论述,都展现了其思想的穿透力。这套书在选材上对孟子的辩论性语录做了很好的平衡,既有哲学思辨,又不失实际的政治诉求。纸张的纹理细腻,油墨的印制干净利落,使得长篇的论述在阅读时眼睛不易疲劳。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后世朱熹等理学家对孟子思想的进一步阐释,此书并未过多涉及,这使得初学者在理解其思想演变时,可能需要另寻他书作为补充。总的来说,它是一扇通往战国思想交锋前沿的窗口。
评分关于《周易》,我一直认为它是一门难以言说的学问。市面上的解读版本繁多,鱼龙混杂,而我手头的这本,专注于爻辞和卦象的基本结构解析,保持了恰到好处的克制。它没有过多陷入玄学的深挖,而是清晰地梳理了每一卦的形成逻辑,以及辞句本身的象征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易经的智慧在于其“变易”思想,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对事物发展趋势的辩证观察。比如,解析“泰卦”时,作者着重阐述了上下沟通、和顺共济的理想状态;而“否卦”则反面印证了闭塞不通的弊端。这种对照阅读,极大地增强了对阴阳消长的理解。纸张的选择偏向于略微粗糙的触感,这使得我在反复摩挲和翻阅时,能够感受到一种与古人交流的踏实感。唯一的不足是,对于零学者来说,缺乏更形象的图示来辅助理解六十四卦的相互转化关系,偶尔会感觉有些抽象。
评分翻开这本《尚书译注》,我几乎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毕竟,这是华夏政治伦理的基石之一,记载着禹、汤、文、武等先王治理天下的“典谟训诰”。不同于诗歌的抒情,这里的文字是庄严、厚重、充满历史责任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阅读《尧典》和《舜典》时,那种对“德”的推崇和对贤能的推举,即便在今日看来,也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书中的翻译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许多拗口的文言被清晰地拆解和阐释,使得那些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治国方略,变得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思考。我曾花了一个下午,专门对比了不同译本对“敬德保民”的诠释,这本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实践操作层面,而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装帧上,它采用了更为古朴的米黄色纸张,或许是为了模仿竹简的质感,虽然不如彩印精美,但那种历史的沉淀感是无可替代的。对于想探究中国政治思想源头的人来说,这是一份不容错过的案头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