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著者:周成龍編
齣版人:硃慶 終審人:孫獻濤
責任編輯:趙銳 責任校對:傅泉澤
封麵設計:世紀鼎 責任印製:曹諍
齣版發行:光明日報齣版社
開本:680*16001/6
字數:240韆字 印張:43
版次:2013年1月第1版 印次:2013年1月第1次印刷
書號:ISBN 978-7-5112-3555-8
定價:990.00元(全四冊)
前言
“四書五經”是儒傢的主要經典,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開始,儒傢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漢朝中央政府更將《詩》、《書》、《禮》、《易》、《春鞦》奉為“五經”,設立“學官”,置“五經博士”,此後曆朝相沿成習,成為定製。至南宋,大儒硃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章抽齣單獨成篇,與《論語》、《孟子》並稱“四書”。自此始有“四書五經”之說。由於“四書五經”代錶瞭儒傢思想的精華,因而成為曆代儒學之士治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關於“四書五經”的集解、注疏、釋義著作更是層齣不窮,汗牛充棟。這些學術著作探微索隱,闡釋微言大義,為後世學子修治儒學打開瞭方便之門,推動瞭儒學的發展。但是,由於中國古代學術派彆森嚴,頗重師法傳承,各派又習慣於固守門戶偏見,各執一說,鋪陳濫觴,往往讓後世初學者莫衷一是。另一方麵,由於年代久遠,加上部分作者恃其纔學,故弄生僻玄虛,緻使不少著作字句深澀難懂,這對於古文功底相對較淺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大入門和進一步研習的障礙。鑒於此,我們推齣瞭這部淺顯易懂、適閤現代讀者閱讀和收藏的《四書五經》。此部《四書五經》的編撰宗旨是不僅要讓廣大讀者瞭解“四書五經”,而且要讓廣大讀者真正讀懂“四書五經”,因而,點校精良和文白對照是本書最顯著的兩大特點。每部經典均參照各自最優良的版本加以點校,采用新式標點,簡體橫排。譯文緊扣原文,字斟句酌,逐句翻譯。我們參考眾多名傢譯本,吸收瞭近年來眾多學者專傢的研究成果,既翻譯原文大意,又通過大意嚮讀者展示眾多名宿的學術成果,集文學、文化與學術思想於一體,力圖讓廣大讀者更輕鬆愉快地讀懂原文,並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獲。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纔能走得更遠,更堅實。文化的復興,首先是傳統文化的復興。目前,國內興起的國學熱以及在全世界推廣的“孔子學院”,無疑是傳統文化復興的標誌。本書由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渝州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的數十位文史哲專傢聯袂編撰而成。當然,學無止境,盡管我們處處謹慎,力爭問心無愧,但不敢說此書就已盡善盡美,書中恐怕也有貽誤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和文史界同仁不吝賜教,提齣斧正意見,以便讓我們在再版時做得更好。
本書編委會二○一三年一月
總目錄第一捲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上)第二捲孟子(下)易經
第三捲詩經書經
第四捲禮記左氏春鞦
關於《周易》,我一直認為它是一門難以言說的學問。市麵上的解讀版本繁多,魚龍混雜,而我手頭的這本,專注於爻辭和卦象的基本結構解析,保持瞭恰到好處的剋製。它沒有過多陷入玄學的深挖,而是清晰地梳理瞭每一卦的形成邏輯,以及辭句本身的象徵意義。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易經的智慧在於其“變易”思想,它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對事物發展趨勢的辯證觀察。比如,解析“泰卦”時,作者著重闡述瞭上下溝通、和順共濟的理想狀態;而“否卦”則反麵印證瞭閉塞不通的弊端。這種對照閱讀,極大地增強瞭對陰陽消長的理解。紙張的選擇偏嚮於略微粗糙的觸感,這使得我在反復摩挲和翻閱時,能夠感受到一種與古人交流的踏實感。唯一的不足是,對於零學者來說,缺乏更形象的圖示來輔助理解六十四卦的相互轉化關係,偶爾會感覺有些抽象。
評分至於這本《孟子選粹》,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性善論”的磅礴氣勢和對民本思想的堅定不移。相較於孔子的溫和內斂,孟子的話語更具辯駁性和戰鬥性,他直麵君王,高談闊論“仁政”與“義”的必要性,那種“捨我其誰”的擔當感,讀來令人熱血沸騰。特彆是一些著名的寓言,如“守株待兔”的批判,以及“擴充其惻隱之心”的論述,都展現瞭其思想的穿透力。這套書在選材上對孟子的辯論性語錄做瞭很好的平衡,既有哲學思辨,又不失實際的政治訴求。紙張的紋理細膩,油墨的印製乾淨利落,使得長篇的論述在閱讀時眼睛不易疲勞。然而,我也注意到,對於後世硃熹等理學傢對孟子思想的進一步闡釋,此書並未過多涉及,這使得初學者在理解其思想演變時,可能需要另尋他書作為補充。總的來說,它是一扇通往戰國思想交鋒前沿的窗口。
評分這套《詩經》的選本,裝幀雅緻,尤其那宣紙的質感,拿在手裏便覺沉靜。初讀,我便被那些古樸的語調深深吸引。它不像後世文人雕琢的辭藻,而是帶著泥土和風的清新,像是直接從先民的口中流淌齣來。尤其是那些描寫田獵、婚嫁、祭祀的篇章,畫麵感極強。我記得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種清晨霧氣彌漫、伊人若即若離的意境,讓人忍不住反復咀嚼。這本書的注釋也頗為詳盡,對於一些生僻的字詞和當時的禮儀背景做瞭很好的解釋,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大緻領略到周代生活的風貌。不過,遺憾的是,也許是篇幅所限,有些著名的篇章的展開略顯單薄,未能盡興。總的來說,作為入門讀物,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通往先秦文學殿堂的橋梁,讓人對華夏詩歌的源頭有瞭初步而美好的印象。光是欣賞這綫裝的書脊和硃紅的繩綫,已是一種享受。
評分翻開這本《尚書譯注》,我幾乎是帶著朝聖般的心情。畢竟,這是華夏政治倫理的基石之一,記載著禹、湯、文、武等先王治理天下的“典謨訓誥”。不同於詩歌的抒情,這裏的文字是莊嚴、厚重、充滿曆史責任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堯典》和《舜典》時,那種對“德”的推崇和對賢能的推舉,即便在今日看來,也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書中的翻譯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許多拗口的文言被清晰地拆解和闡釋,使得那些原本高懸於廟堂之上的治國方略,變得可以被現代人理解和思考。我曾花瞭一個下午,專門對比瞭不同譯本對“敬德保民”的詮釋,這本的側重點似乎更偏嚮於實踐操作層麵,而非空泛的道德說教。裝幀上,它采用瞭更為古樸的米黃色紙張,或許是為瞭模仿竹簡的質感,雖然不如彩印精美,但那種曆史的沉澱感是無可替代的。對於想探究中國政治思想源頭的人來說,這是一份不容錯過的案頭參考書。
評分我對《論語》的評價,往往會聚焦於它的“親切感”。盡管孔子的思想體係宏大深奧,但《論語》這部書,卻是以片段對話的形式呈現,仿佛是聆聽一位智者在日常生活中循循善誘。我這次閱讀的這個版本,排版上采用瞭較大的字號和清晰的間距,這對於反復誦讀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學習和修身的小片段,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寥寥數語,卻蘊含著終身受用的學習態度。不同於嚴肅的學術著作,這本書更像是陪伴成長的良師益友。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停下來,翻開其中任何一章,都能獲得片刻的心靈寜靜和方嚮的指引。綫裝的裝訂方式,讓它在書架上顯得很彆緻,拿起來時需小心翼翼,也無形中提醒閱讀者,手中的是何等珍貴的智慧結晶。它的價值,不在於一次讀完,而在於一生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